清至民国时期青海河湟地区农业地理研究

2021-11-26 12:51石玲玲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西宁青海人口

石玲玲

(青海师范大学 青海,西宁 810008)

由于青海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较为特殊,各民族和民族间有着复杂的构成和关系,从古代开始就被视为了战略性的军事要地。自从清至民国时期开始,由于大量人口对农业垦殖区的拓展以及政府的支持,青海河湟地区在清中叶达到了人口与农业生产历史高峰,也曾一度出现了繁荣的水利建设,此外,受到汉回冲突在清晚期所引发的战乱,以及给自然所带来的灾害等,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清至民国时期为背景,从农业地理方面研究了青海河湟地区。

1 清至民国时期青海人口发展的特点

全国人口在清康熙年间的增长十分快速,全国人口在乾隆时期达到了3亿多。与快速增长的全国人口相比,清代的所有青海编户人口没有过快的增长,主要原因是清代的河湟地区是甘肃最苦的地方,自然条件限制了当地人口的增长。此外,人口在青海缓慢增长的过程中起伏不定,不仅会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还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此外,地理位置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西陲的青海在拥有稳定的中央政权后,关系着编户人口的数量。当中央政权处于稳定兴盛时,瞬间出现了大量的人口;相反则会导致人口数量的大幅缩减。再加上青岛有许多少数名族聚居,汉族如果能够与少数名族良好相处,也关系着辩护人口的数量。如果各族人民能够和谐相处,那么就会带来更多的人口;反之,如果无法从宗教信仰以及利益等方面,实现对各民族的统一,就会导致人口数量越来越少。

从辛亥革命开始到战争胜利这一段时间内,人口在青海的发展速度并不快,并且曲折多艰,这主要是由于民国时期处于内忧外患的中国,经常在国内爆发各种战乱,再加上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导致青岛的局势比整个国家更加稳定。然而当时受到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人口在青海的发展和增长较为曲折。

2 农业开发

人们主要是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种植,并且以土地为基础,对农田耿直进行了不断的拓展。初期的人类社会,人们最初大多会选择河流两岸作为居住,繁衍之地,这主要是由于此处的土地较为肥沃。青海河湟地区最初就是由于有着良好的农耕条件,因此才兴起了农业生产,在清康熙后期所实行的摊丁入亩等经济政策,不仅从人身依附关系方面进一步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并且实现了对生产力的大幅解放,加快了人口,尤其是人口在清代的上升速度。想要为增加的人口提供满足需求的生活基本资料,因此也加快了对农田的垦殖。

2.1 开发农业背景

河湟地区自明朝实现全国统一后,其局势就十分安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当地发展最快的就是农业生产,其中特征最明显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农田和不断拓展的垦殖范围。河湟地区在明初主要以屯田的形式进行农田开垦。明朝有着军屯,商屯以及民屯等各种屯田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军屯。明朝时期到河湟地区是重要的西北战略之地,最为常见的军事布防就是震慑群番。明朝的军制规定就是“军士起解、皆佥妻”家属可以随军。所以,军事和非军事人员是当地的驻防人口,最为关键的就是筹办粮草,于是,河湟地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开始屯田。

2.2 清代前期青海河湟地区农业开发

河湟地区在青海的土地有两类:第1类土地以汉族为主,清政府根据这部分的土地的属性将其划分为了屯,秋,站等类型,在政府名册中进行了登记,按类纳税。第二类土地主要是以藏,蒙等民族为主,有着番地之称。在清雍正前期,各部族头人,酋长是此类土地的拥有者,无需登记造册,也无需纳税赋,雍正以后才实行造册纳税[2]。

2.3 清代中期的农业开发

在民地中进行屯田后,提升了人们的屯田积极性,也更好的发展了农业生产,荒田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垦。此外,随着摊丁入亩政策在清雍正年间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人口在清代中期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口也加大了所需的土地资源,大量的人口为生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且清前具有十分修明的政治,许多官吏在各地恪尽职守,例如殷泰在西宁任职后,大家对其的评价为“志清白,一尘不染”等;在西宁道任职十几年的杨应琚,在任职期间兴办教育、亲力亲为,为当时的西宁创造了蔚然的人文之风,并修筑道路桥梁,拓展荒田,大规模的建社仓等,在历史上有着“开垦荒地、亲民爱人等”美誉。此类官吏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经济在河湟地区的发展。进入到农耕社会后,政事之首就是农耕,各级官吏在河湟地区对劝督农耕引起了极大的重视,积极鼓励和支持人们进行开垦。

2.4 清代后期的农业开发

道光年间的青海依然像清代中期那样发展农垦事业。招垦试种在道光24年才开始,根据查报得知,升科地达到了3121亩,扩增到了4.3万亩的农田,达到了13295亩的净增量,每年平均以184.7亩递增。虽然青海在咸丰年间的农垦发展最为鼎盛,然而在东部河湟地区最为常见,农垦记载中并未出现日月山以西地区的记录。此后经常会爆发各种战乱,几乎无暇顾及青海。青海及其周边城市出现了严重的民族矛盾,经常会出现各种战乱,并且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灾害,其农业发展在清末民初最弱。

2.5 民国时期的农业开发

在民国以后,青海地区逐渐出现了外来移民,人口快速增殖,青海逐渐恢复了对农业的垦殖,并且发展态十分快。纵观其发展历程,此类态势主要是由于外来移民以及政府共同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推动。

3 农业区的地域分布与拓展

3.1 地域分布

由于青海的河湟地区连接着青藏地区和黄土地区,该地属于内陆少见的干旱少雨型地区,该地区的水资源大多为高山冰雪融水。根据各种自然条件可以将青海农业地区划分为脑山,浅山以及川水地等类型。川水区和浅山区主要为栗钙土和灰钙土,脑山地区主要为黑钙土。虽然这三类土壤含有大量的养分,但是还含有大量的土壤母质,土壤层并不厚,极易受到损坏。

在不断拓展农耕区后,尤其是浅山,脑山地由于在当地开垦农田,极大的破坏了地表植被,导致了水土在浅山和脑山地区的流失。耕作在清代后期有着良好的条件,川水地区收益较多,抛荒较少,河湟地区在晚清和民国期间,抛荒的山旱土地耕作条件大多较差,在水平方向上,周边地区的耕地逐渐向政治势力中心进行收缩,在垂直方向上,有着较高海拔的中山和浅山地区,逐渐向低海拔的谷地进行收缩[3]。

3.2 耕作技术

乾隆初期的黄廷贵作为甘肃巡抚,在田间对工具和方法进行了推行。甘肃巡抚杨应琚在任职期间,联合同僚地方官共同对区田法进行了推行,详细的叙述了松土,施肥以及拔草等农作物注意事项。普遍的应用了轮作技术中的麦豆轮作以及麻豆轮作等。

虽然西宁县附近地区有着良好的条件,但是依然会受到限制,由于西宁的地势条件原因,导致无法普遍的种植五谷,农作大多为青稞,然后是豌豆和小麦。而丹噶尔厅的地理位置在极边,有着较高的地势,产地气候山高地寒,土地和人民资源匮乏,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只能在上腴之田种植小麦,并从外地调运黄米以及烟叶等,瓜果和酒需要从西宁引进。

由于脑田有着较高的海拔,并且全年温度较低,山高风烈,因此只能种植耐旱作物,例如青稞,豌豆等,并不会普遍的种植小麦。并且,由于浅山、脑山地区大多为番地,因此气候条件会对先进的耕作技术和耕作管理方式造成限制,无法得到良好的贯彻[4]。

4 结语

目前我们所实施的各项开发战略,需要从时代条件、社会背景以及生产方式等方面,借鉴河湟地区历史时期的农业开发,并对河湟地区的自然条件进行充分的利用,以特色性、优质性以及高效性为目标发展农业。以此来促进河湟地区的农业发展。

猜你喜欢
西宁青海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Dynamical signatures of the one-dimensional deconfined quantum critical point
大美青海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夏都”西宁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青海西宁兰州格尔木往来更畅通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