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上中华“大一统”思想的文化核心价值与民族凝聚力探索

2021-11-26 16:14严琦怡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凝聚力中华民族民族

◎严琦怡

民族凝聚力是愿望、理想、情感和价值观等多种形态结合在一起,在民族成员中形成的观念与意识,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民族内部团结聚合的精神力量。民族凝聚力与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一样,都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对国家的发展具有精神支柱和灵魂吸引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中华民族长期特有的精神感召力有直接的关系,中华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感塑造了各族人民共同理想、追求卓越、深入挖掘的文化理念,形成了代代相传、历史悠长的价值体系,在当下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具有代表性的价值。

一、“大一统”思想的巨大包容性以及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差异

中华“大一统”思想有着非常广阔的包容性。既有的研究中,相关史料记载在秦朝以前便将华夏族各国称为中国,将中国作为华夏各个国家的总称。而在秦朝以后,随着中国的扩大和境内民族的融合,将中国共称为祖国。在历朝历代各个统治阶级的不同时期,中国的含义都是祖国。虽然朝代有兴衰交替,但是中国的概念和国家民族的意识却根深蒂固,其产生和形成有着较为深远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到了现代,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更是催生了民族国家意识。延伸的“大一统”思想中,有着国人崇尚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内在精神,同时也传承着中国的文化内核与灵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战乱纷争不断,磨难延绵不绝,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有着追求统一的共同心愿,形成了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当下重要的政治文化遗产和如今的中华“大一统”思想。

中华“大一统”思想是儒家传统政治理想的综合体现,包含了地理、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大一统”一词最早起源于《春秋公羊传》中相关诗句,并被孔子编入《诗经》,成为了当时社会状态下民众的坚守与向往。后续该思想又被《春秋》一度引用和拓展,并逐步发展为儒家文化中的主流思想理念之一。历史中有诸多关于“大一统”内涵的诠释,也彰显了其内容的丰富性。在“天子出令于天下”的政治要求下,涵盖着普遍的社会理想。中华政治传统被一代一代统治者定为正统观念和主流思想,成为文人志士追求的共同理想,在历史延续中持续占据着民族文化的核心位置。在此信念的驱动下,各类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将“大一统”当作己任,共同努力,以谋求国家安定。

同时,“大一统”思想还涵盖了中华大地上不同区域和不同民族,并在后续的传承和发扬中不断向其他民族延伸。虽然有着一定的种族壁垒,但是却有着广泛的传播范围和巨大的影响,由此也使文化具有了较强的包容性和空间拓展,得到了各民族的广泛认同。在“大一统”理念的支撑下,中国人的概念囊括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具有民族性和文化性,同时具有包容性和广泛性,融合的概念从中国古代起便在不断的发展。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在近百年的列强对抗中形成了重要的理念支撑和统一的思想基因。此外,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在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大一统”思想发挥了深厚的政治作用,并有着鲜明的历史印记,因此其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也有着一定的差距。本质上讲,“大一统”思想是传统中国社会对更高神圣秩序的高度信仰表现。民族国家概念的新发展与新内涵不再包括神圣秩序内容,而是完全由现代人通过理性和世俗来构建的,不可能存在超越种族之上的神圣秩序。更多地彰显出的是中华民族整合与认同的思想渊源,凸显着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历史,但是在进行发扬和借鉴时,还应对“大一统”思想进行改造和重塑。

二、“大一统”理想下的“天下”文化观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塑造

从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喜好来看,很多统治者都喜欢强调族群特征,从而彰显其凌驾于特定民族之上的超越性,将天下的理念转变为“大一统”的思想,促使民众协助其追求梦想,致使很多历代文人都以卫道士自居,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根深蒂固,从而更好地维系封建统治,将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转变为吸引和凝聚力。

“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思想的共鸣。秦汉时期的许多词汇都频繁出现“大一统”并以此为主流思想和划定界限。在传统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流血统,同时为了维系国家认同,也存在超种族“大一统”文化观,只要承认中华文明和文化正统,遵守儒家观念、核心价值体系,均可成为中华文明帝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种族在“大一统”治国原则下均可成为正统。在这样的历史渊源中形成的中国,不单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整个文明体系,与当前现代国家有着割不断的血脉风气。

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依托“大一统”理念绵延流传,成为了中华文明。在远古时期便有自然村落通过形成共同体组成联盟的历史,因而在其后续的发展中,民众的潜意识中便将“大一统”思想传承下来,认为天下应该是统一的。虽然在华夏文明之初的天下实际是分裂的,但是在整个中国历史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共鸣的进程中,最终实现了排斥与融合,有效化解了文明之间的冲突。既有事实上共同延续着五千年的正统观念,使得中华各民族荣辱与共和睦生存成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源动力。

在现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步兴起后,形成了对中国传统天下观和“大一统”思想的逼迫,使其面临着现代国家的认同困境。相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传统的“大一统”思想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历史上的皇权王朝与当前现代的国家主权有核心标准上的不同,不具备国民意识和法律标准,而是天下主一的文化思想,民众守卫的不是国家或种族,而是一种文化。当前,中国更多的是以国家的概念,人们心中形成从过去的天下转变为民族“大一统”观念,相对而言缺乏文化蕴意,难以保证民族在危难时期的聚合力,而在现代国家中对祖国无条件、无选择的认同和对国家理想的认同,更多地形成了当前的重要价值准则。

三、以文化认同增强国家认同, 不断强化中华各民族的凝聚力

文化认同是国家、民族的文化心态,也是在民族地域中形成的共同文化传统,“大一统”思想是传统文化中表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典型理念,对文化认同的增强和国家认同的强化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蕴含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文化包容的价值理念。

随着当前中国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应当更好地明确传统中华文明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将悠久文化资源当作现代化发展的包袱,而是应当更多地从中汲取现代文明的构建源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不能够隔断现代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成为历史的简单翻版,而是应当将现代国家置于历史长河中,汲取源头力量,采用包容与吸纳的方法,获得更多的民族认同和情感归属,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作是推动历史延续的动力。

文化认同对于国家民众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在民族共同体中形成长期对民族的肯定和认可,实现民族的基本价值认同和文化方面的凝聚,形成的民族共同体能够在精神纽带的带动下延续精神基础。从历史与现实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道理,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与民族复兴都必须在人民传统持续保持的条件下发挥特有的文化资源,利用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将传统文化价值更多的继承和推广,形成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从而促进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中华民族的团结。

从广义上讲,国家是一个介于个人与人类之间、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在共同政府、法律、利益、历史、荣誉、防御的基础上,保护共同的权力、财富、生命和制度,从而形成独立的实体。对于个人而言,能够从国家获得教育、文明、政治、进步和社会制度等利益,也要承担起国家衰落的灾难性后果,个人要依靠国家获得文化、安全和繁荣,因此要强化现代人的民族国家意识,更多地深化共同体的价值所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始终属于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国人不管以个人形式还是以民族形式存在,受到文化共同体的渗透和熏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早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转化为中国人的内在民族性格。基于此,中华民族便有了令人惊叹的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向心力,从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取得成就。当前在面对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碰撞速度加快的形势下,虽然已经产生了时空浓缩的现实效应,但是还应更多地注重和发扬文化物体之间的联系,更多地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过程中,坚定中华民族国家认同。

猜你喜欢
凝聚力中华民族民族
浅谈培养小学班级凝聚力的路径和方法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北昌影音刘海申 凝聚力造就专业度,只为提供更好的服务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如此凝聚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MINORITY REPORT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