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2021-11-26 00:55郭艳凤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解决措施学困生心理健康

郭艳凤

摘 要:小学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存在一些共性心理问题,教师需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有鉴于此,文中选择小学学困生这一群体为着手点,分析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给出解决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旨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困生 心理健康 解决措施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2.058

一些孩子步入小学阶段后,无法适应小学的教学方式,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不足或学习方法不正确,因为赶不上教学进度,最终演变成学困生。这些学困生存在特殊的心理问题,教师需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分析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成因,结合实际情况给出解决措施,帮助学困生健康成长。

一、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学困生特点

学困生,即身体健康且智力正常,但却在学习方面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这些学生存在一些共性特点:

1.自卑。容易出现不良情绪或情感,过强的自尊心理或自卑心理,遇到事情容易冲动解决,如果遇到失败,又会被打击的一蹶不振,甚至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情况。

2.懒惰。学困生总是无限期推后一件事情,本应该今天完成的事情往后退,性格中耐受力偏低,现实生活中容易发生人格转变,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人格分裂的情况。

3.虚荣。这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他们自视甚高,看不到别人优点,过高评估自己。

4.被动。存在不良学习心理,实际中课堂上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方法不恰当,没有良好的习惯,时间安排不合理,面对各类考试时存在紧张心理,缺乏自信。

(二)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1.学生因素

学困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较大压力,这些不良心理会影响到他们学习与进步,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中。学困生成绩不理想,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的批评,还会被同学讽刺,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加上基础薄弱,新知识理解难度增加,課堂上害怕教师提问,学习时成绩不理想,存在畏惧心理。甚至有一些学困生会产生怨恨心理,对家长及教师产生逆反心理,不信任自己和他人,导致心理伤害不断增加。

2.学校因素

应试教育环境不改变,虽然素质教育提倡很多年了,但依然有些学校追求升学率,关注优等生,无形中给学困生造成心理伤害。教师教学水平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不合适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潜力。课堂上教师习惯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用统一标准评价学生,使得学困生压力巨大,继而产生挫败感。教师的教育方式失当,无法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反而会加重学生内心自卑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最终站在教师的对立面。

3.家庭因素

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优等生,将来出人头地,这种想法很容易脱离孩子实际情况制定过高要求。不合理的期望会给孩子形成莫大压力,长时间达不到家长目标,会让孩子丧失学习信心,觉得自己很差劲。此外,部分学困生因为家庭不和睦或不健全,自小心灵受到损害,学习生活中过于自卑,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课后也不会花心思学习,情况严重时直接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甚至会产生轻生念头。

二、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优化措施分析

(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心理辅导方法

首先,心理关注。教师与学困生对话时,要选择合适的身体语言向其传达“你现在是我唯一关心的对象”,借助眼神、手势等向学困生传达相关内容,让其可以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重视,打消学困生的疑虑,达成心理认同的目的。

其次,心理接纳。教师要尊重与理解学困生的表现,认真听完他们的讲述,产生情感认同,主动接纳与认同他们的思维方式。

再次,心理支持。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支持与关爱,激发学困生的自尊与自信,观察到自己的优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培养与提高他们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打消疑虑,顺利度过心理危机。

最后,心理激励。和学困生对话时需要形成一种平等氛围,激励学生展示真实的自我。也需要教师降低身姿,不要在学生身前摆架子,应主动分析学困生的问题,使用中肯的语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更新家庭教育方法

子女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呵护,心里极度缺爱,父母的长期缺位,容易让子女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在学习习惯,情绪管理、独立性等方面都低于同龄人。父母应尽量降低“外出率”,多对子女进行高质量的陪伴,质量重于数量,不做“低头族”,不当“监工”父母。每一个父母和监护人都应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陈鹤琴先生也指“做父母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家庭责任人、监护人应该时刻关注子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子女家庭责任人、监护人应掌握子女的心理特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激发子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必须以孩子的天性、兴趣、愿望、积极性为前提,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理解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培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尽量让孩子参与,不要怕麻烦。在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共同发展的前景下,幼儿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的学生的个性、兴趣和人格发展状况,了解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幼儿园场域之外的表现和想法。

(三)开展心理干预措施分析

学困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工作目的不是解决个案心理危机,而是促进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学校需要准确定位农村心理咨询师的职能,结合学困生实际情况制定心理咨询细则。细则也要符合国情,满足实际生活。实践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掌握关于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够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心理情况,准确预判学生是否需要转介治疗。

小学学生具有心理发展快、自我意识发展高速、情感情绪丰富、自制力不断增强等心理特点,对周边环境比较敏感,容易出现情绪支配行为的情况,有时还会出现固执己见,不听他人说劝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引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于预防。基于学困生心理咨询的知情同意原则,心理咨询教师可通过全面调查方式了解学困生心理动向,根据普查数据筛选出问题学困生,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加强心理咨询辅导中心的功能,将医学教育和医疗保健融入学校心理咨询活动中,帮助学困生走出心理困扰,建立积极心态。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健康中心,及时对学困生心理进行了解,一旦发现学困生存在疑似心理问题时,心理辅导教师及时采取处理措施,改善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根据学困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学校应该利用课间的时间组织学困生开展活动,如,组织体育活动、演讲比赛等,活动开展时可以让学困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爱护,并且可以让学困生体会到合作的意义,有利于他们开展人际交往活动。学校可以聘请专家为学困生讲解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开展心理咨询以舒缓的方式使学困生消除对于心理问题的恐惧,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心理。各科教师都与学困生有过接触,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立足于自己学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着手点,向学困生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满足学困生的成长需求。要重视校园内部氛围的建设,对于校园暴力事件绝不姑息,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学刻不容缓,需要教师全面掌握学困生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同时,要对学困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学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心理问题成因采取有效解决方案,提高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秀珍《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对策研究》,《下一代》2020年第3期。

[2] 黄艳珍《浅谈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应对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45期。

[3] 宋爱英《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干预对策》,《甘肃教育》2019年第17期。

[4] 王国彩《浅谈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对策》,《新课程》2019年第4期。

[5] 任淑萍《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对策》,《甘肃教育》2017年第16期。

猜你喜欢
解决措施学困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城市道路设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谈谈如何杜绝矿井测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