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进行礼仪教育对教学的意义

2021-11-26 00:55王云广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礼仪教育学生管理小学教育

王云广

摘 要:在义务教育初级阶段开展礼仪教育,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礼仪意识。规范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有助于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礼仪认知和礼仪行为习惯。对于提升学生的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教育 礼仪教育 学生管理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2.060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礼仪文化是长久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我国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在物质层面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结合目前社会风气来看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礼仪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小学生接受礼仪教育,培养其形成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礼仪习惯。

一、礼仪教育有助于拉近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了教师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技能。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课堂反馈,只是严格地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部分教师为了赶超教学进度,不仅加快教学节奏,甚至压缩习题课的时间。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就又要开始新的学习任务。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难免存在一定的看法,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教师这个人存在问题。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接受,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进度慢、理解能力差,双方互相猜疑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紧张的师生关系会让教学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境地中。礼仪教育在本质上是在社交活动中,人们为了相互尊重而在仪容仪表以及仪态等方面约定俗称的行为规范。互相尊重是互相理解的前提,互相理解是互相尊重的最终结果。教学活动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社交活动。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看法,教师将知识技能演示给学生,学生通过模仿和切身体验向教师反馈自己的感想。根据礼仪的起源分析来看,古代是礼仪是用于向上苍祈福所用,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让上天看到人的敬畏和尊重,来实现祈福的目的。部分学者认为礼仪是表达自身情感存在的,没有礼仪人们无法表达自己对上苍的敬畏,所以后来才出现了礼仪。小学生对于礼仪的感触较为浅薄,这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教育。教师通过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对礼仪形成一定的正确认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表情和行为等方式向教师展示自己的尊重,教师也用自己的行动表示对学生的尊重。师生双方相互尊重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

二、礼仪教育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中国传统礼仪中的跪拜礼在刚开始出现是表示友好与尊重,并没有尊卑关系的从属。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往往代表臣服和恭敬的意思。揖让礼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人们通过揖让表达自己的寒暄问候之意。袒臂礼则是用来表示自己拥护谁,自己对谁表示拥护便袒露出自己的手臂,在今天往往指举手表决。

根据中国传统礼仪分析来看,这些礼仪并非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们需要表达自己情绪时采用的替代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礼仪是表达自身情感的观点。小学生年龄较小,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不具备成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多学生表达自己的方式过于情绪化,表达自己不满的方式较为幼稚。部分教师对于学生表达情绪的方式存在一定的看法,这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学生通过礼仪教育,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形成一定的表达自己情绪的科学方法。教师通过礼仪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表达情绪与表达情绪方式的重要性。礼仪更多情况下还是诚信的基础,部分商家不守承诺不讲礼仪,出现了天价龙虾事件,出现了雪乡宰客事件。人与人之间不讲究礼仪便丧失了相互尊重,没有相互尊重的前提便会出现不讲诚信的事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较少,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不具备独立判断的能力。教师通过礼仪教育指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分析事件双方中礼仪的差距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学生可以根据礼仪来把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学生在学校中学习需要处理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还有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比同学关系相比较为复杂,毕竟前者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做到完全平等和公正,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双方的情绪情感。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中如鱼得水,学生有勇气和底气向教师质疑表达自己学业上的困惑。良好的同学关系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如鱼得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依靠陪伴是最珍贵的情谊。学生掌握了礼仪的内容,通过一定的行为规范合理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情感表达对学生的近期学习生活做出判断结论。小学教育中,教师能够通过礼仪教育完全了解学生的情绪和心思是有助于后续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细微情绪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情绪表达判断学生的承受能力和消化理解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儿科医生相较于其他医科的医生更为辛苦,因为他们需要借助自己多年的经验判断病情而不是病人对自己病情的介绍。儿童对于自己病情的描述并不准确,他们仅能用模糊的情况和体验告诉医生自己不舒服,至于哪里不舒服还需要医生做更进一步的检查与判断。小学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果学生对于礼仪不了解,不具备表达自我的能力。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很难顾忌到学生的情绪,需要浪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计。

三、礼仪教育有助于教师深化学科教学

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开展礼仪教育时难免要从礼仪的起源与发展开始介绍,学生在学习礼仪知识的同时增进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很多礼仪规范传承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所了解。

在古代人们通常将礼仪拆分来看,将礼仪分成礼和仪。礼指的是社会形态意识,而仪则指的是表现礼的具体形式。古代中六部中的礼部尚书虽然权力相较于其他五部来说较小,但是礼部尚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官员入阁的踏板和前置条件,担任礼部尚书的官员往往都是德高望重,且对于礼仪非常熟悉了解的。因此可以看出,古人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礼仪研究的热情没有减退,甚至高涨起来,许多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针对礼仪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研究。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分析来看,语文是以语言学习为主的学科,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的学科。这里的文化素养与价值观念与礼仪教育中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在本质上存在重叠。由此看来,礼仪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而反过来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礼仪学习培养。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部编版)中有一篇课文《北京的春节》,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向学生介绍北京当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及礼仪知识。北京人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上供”,上供并非只是风俗的一种,更是礼仪的具体体现。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对北京春节有所了解,对于礼仪的形式也有了新的认识。

礼仪教育并非单独存在的,更多情况下是依托历史教育和文化教育下展开进行的。每个学生对于礼仪的认识和了解都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这种差异的来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之间文化素养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认为在教室中吃零食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有的学生则认为在教室中吃零食是为了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是符合礼仪规范的。教师在开展礼仪教育时,可以选择从语文这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入手,渗透礼仪教育的实践策略,尽可能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学科素养。语文这门学科教授的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语言是传授中华传统文化较为重要的载体,更是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开展礼仪教育有助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

参考文献:

[1] 向长征《传统礼仪教育:意义、内容与路径》,《中国德育》2020年第12期。

[2] 金晓英《探究儿童礼仪教育的意义和形式》,《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9期。

[3] 宋晓燕《礼仪教育在幼兒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与意义》,《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

(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小学教学中礼仪教育的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1901081)

猜你喜欢
礼仪教育学生管理小学教育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体育课堂中融入礼仪的重要性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