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初中生的来信

2021-11-26 04:56袁子涵
知识窗 2021年11期
关键词:报纸杂志中国青年报网络媒体

尊敬的《中国青年报》编辑:

我是一个初一学生,住在上海市浦东区联洋社区。

20多年前,我所在的社区还是一片良田,现在是有18个楼盘、1.2万多户居民的大型国际社区。我们社区配套了一个东方书报亭,它伴着我长大——我从一个看《幼儿画报》的娃娃成长为看大厚本杂志的少年,而书报亭却在2020年7月被拆除了,我亲眼看着它被吊装到卡车上运走了……

上海曾经有近3000个东方书报亭,统一设计的红色线条玻璃房子非常漂亮,被誉为上海的“城市名片”,它们为上海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盛,纸质媒体的消费者越来越少。我在与书报亭老板的聊天中得知,大部分书报亭老板都靠卖杂货来维持生计。这些“不伦不类”的书报亭最终被“团灭”,现在的上海街头几乎没有书报亭了。

我喜欢看书,也喜欢看报纸杂志。青少年正处在大量吸收知识、探索和思考世界的阶段,报纸杂志是我们的文化必需品。网络媒体上虽然有新闻、新知和文学作品,还有丰富多彩的音频视频,但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我看来,网络媒体的弊端让它无法代替报纸杂志:第一,纸媒的编辑们比较严谨,假新闻、错别字少,没有网络黑话;第二,纸媒方便保存,便于以后查找;第三,网络媒体的广告太多,干扰阅读,还经常跳出少儿不宜的链接;第四,屏幕看久了伤眼睛、伤颈椎,阅读长篇幅的文章滚动屏幕也很累。最尴尬的是,小视频太吸引人了,我们会控制不住自己,想多看,可是看多了会成瘾,让我们的大脑丧失阅读长文章的兴趣和能力。爸爸妈妈因此限制我们使用手机和iPad的时间——就这点有限的时间,我们还忙着刷社交平台呢!哪儿有空静下心来看新闻、学知识?

报纸杂志对我来说特别重要。我的阅读兴趣很广,常年订阅《万物》,今年还订了《奇点科学》。我以前經常去书报亭翻看新杂志,遇到感兴趣的就买回来。我买过《读者》《三联生活周刊》《财新周刊》《博物》《国家人文历史》《国家地理》等十几种杂志。对我们普通学生来说,不可能同时订阅十几种杂志,零买杂志特别开心。可是,因为就近没有了品种丰富、步行可达的书报亭,我已经一年多没有零买杂志了。

我们不可能天天去网上浏览那么多种新杂志,所以网购杂志并不现实。前一阵子,三星堆考古有新发现,我很感兴趣,估计会有很多杂志做了深入报道,可是我不知道是哪些杂志报道了这些内容,也就无法网购。

除了我们学生,很多成年人也愿意零买报纸,比如视力不好的读者、阅读量不大的读者、经常不在家的读者、喜欢一张报一壶茶的清欢的老年读者……

我们社区书报亭的老板曾告诉我:书报亭还有很强的社区功能——在为社区服务的近20年里,它已经成为社区居民们免费而温馨的社交场所。如果有人想了解,我可以做一份小小的社会调查报告。

我想,书报亭不盈利只是经济问题,街道上的绿化需要公共财政去负担,书报亭作为居民文化生活的绿洲,为什么不能获得财政补贴呢?市容美观固然重要,居民的精神生活也不应该因此受困啊!

我在网上了解了一下外国书报亭的近况。确实,网络媒体也给他们的纸媒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但是很多国际化大城市都保留了书报亭,他们认为书报亭作为城市文化风景线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有的城市出钱补贴书报亭,有的城市允许书报亭售卖特许商品。我们的社会学家能不能分析一下维持书报亭的成本和社会价值呢?

综上所述,我希望《中国青年报》替我们青少年呼吁一下:恢复书报亭!满足人民对报纸杂志零购的需求,用文化充实我们的头脑,丰富我们的心灵,赋予我们文化强国的资粮!

此致

敬礼!

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初一(3)班

袁子涵

2021年7月21日

链接:2021年7月26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上海一名初中生的来信,后又被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这封来信引来了很多网友的留言,留言内容一部分是惊讶于初一学生竟有这般文采和通透思路,另一部分则主要是对书报亭的美好回忆。

猜你喜欢
报纸杂志中国青年报网络媒体
建设性新闻的文本建构与内容生产
传统报纸杂志应如何立足自身争取“低头族”
“共享报刊”增进邻里情
《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报》天津爆炸事件报道的比较研究
商业新闻
试论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网络媒体公信力问题探析
中国青年报
容易写错的成语
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订出报纸杂志定期预定的具体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