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高校医古文课程中加强传统中国哲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2021-11-26 11:27董明洁,陈焱
高教学刊 2021年32期
关键词:中国哲学传统文化

董明洁,陈焱

摘  要:唐代中医大家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三史”,不可为大医,而对以“五经三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相关知识内容的筛选与讲授,正是当前高校医古文教材与教学所相对缺乏的内容。从医古文教学的定位上来看,加强对于与中医有关的传统哲学知识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其有助于中医学的临床教学。而从具体授课内容的角度上说,不论中西医的方向,增加高校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大背景的理解与认识都有助于其对中医治疗原则与世界观的深入了解。进而,以传统中国哲学关于医者的价值之相关论述作为参照,也更有利于对高校医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理想人格培养。

关键词:医古文教学;中国哲学;传统文化;理想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2-0062-04

Abstract: Sun Simiao, a famous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ang Dynasty, thought that he could not be a great doctor without reading the "Five Classics and three histories". However, the selection and teaching of the relevant knowledge cont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represented by the "Five Classics and three histories" is just the content that is relatively lacking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rient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 teaching,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tent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y knowledge relat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clinical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fic teaching content, regardless of the dir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creasing college medical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ir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CM treatment principles and world outlook. Furthermore,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on the value of doctors as a reference, it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and ideal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philosophy; traditional culture; ideal personality

一、轉换医古文课程基本定位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现代医学是建立在生物化学以及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方法,如实验归纳、逻辑分析、推理、统计等也同样构成了现代医学的方法论原则。而在世界观上,现代医学则同样共享近代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是理性可知的”等基本理念。而这一现象,也使得目前高校的中医学教育处于某种尴尬与错位之中。因为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不同,从历史上说,它诞生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出现之前。因此,其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显然完全与现代医学格格不入。而另一方面,当代大学教育的模式与学科分野却又是近代自然科学式的,同时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所接受的显然也是以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之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标准的教育。所以,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一样被划归工科类,而因为医古文的教学内容无法契合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工科类分野,因此其又被设定为类似大学语文的文科类学科科目,这才导致了传统上其教学方法偏向于文学与历史。可以说,当前的医古文教学是上述古典与现代、文科与工科矛盾错位的产物。

而这一点带来问题就是:医古文教学这样的课程定位无法解决当代中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怎样使接受了十二年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主导下的初等教育的高校中医学专业学生能比较自觉地理解与认识中医学传统的方法论与世界观?

毋庸置疑,当前即便要做一名中医医生,其首先也必须是一名现代医生。换言之,中医医生首先必须要掌握现代化的医学治疗知识、手段与检查方法。学习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内容,对于一个经过高考的医学学科新生来说,其实难度并不大,这是因为同属一个自然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框架下,只是需要进一步进行知识学习与实践经验积累。但对于中医学学生来说,当其作为一名具备完整近代自然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学生来学习中医学的时候,常常是在知其然的层面,其依然可以使用近代自然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进行学习,但在知其所以然的层面则会遇到困难。因为传统中医本身的逻辑自洽并不依赖于近代自然科学,而大多数现代中医学学生也无法完全掌握传统中医学逻辑自洽背后的哲学背景,这显然也是当前中医学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

从具体上说,这一困境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医学学生与中医医生最后被定位为只是开中药的现代医生。从经验对症的角度来看,中医学学生与中医医生可以了解在临床上什么中药可以治疗哪些病症,但其对于病因的认识与理解是现代医学式样的。因为其既往知识背景的限制,他们并没有办法从传统中医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上从知其所以然的角度来理解或分析疾病。二是,许多中医学学生与中医医生尽管读过如《黄帝内经》等传统医学经典中中医传统对于其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论述,并且他们也能自觉地使用这套理论在临床上解释病因并对症治疗,但问题在于,他们其实不了解中医传统的典籍为何是这样思考问题的或者说某些中医传统的抽象概念从中国哲学传统上说为什么是这么来理解的(因为这些概念或逻辑从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可能是荒谬的)。这样一来,医古文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心里就会遇到自然科学的挑战。同样,因为当前很多中医拥护者还是讲不清中医学背后的中国哲学逻辑,因此经常遭到来自科学一方有力的攻击。近年来,关于中医是否有效亦或是巫术的争论,皆与此有关。

而在笔者看来,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因为近代自然科学在人们世界观与方法论上的巨大冲击使得中医学学科的教师与学生本身都常常受到影响。而这里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在使用近代自然科学的标准在诠释与认识传统医学。甚至从医古文课程中看待传统医学典籍的视角上,我们使用的也是现代意义上语文篇章分析方法,因此医古文也就成了医学院中除了医学伦理学外少见的专业类文科课程。

但这一定位是有问题的。因为中学或大学语文层次上的医古文教学模式并无助于解决当代中医学学科对于传统中医学方法论与世界观的认知偏差,从一名任课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课程定位充其量只是一种让今人了解古人说了什么的课程。而医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并不相同的关键在于其必须具有临床效用,这与时代无关。换言之,医学知识必须有现实具体价值,中医学目前之所以仍然存在于医学专业大类而非历史学专业大类里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就此而言,医古文与古典文学或考古学这类同样与历史有关的学问是很不一样的。而使用中学或大学语文的授课方式来教授医古文,就是在去除中医学传统典籍中的现实具体价值,而只强调其历史价值,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利于中医学发展的。

二、一个具体范例:加强医古文课程中的传统哲学元素

如上所述,既然加强医古文教学中的传统哲学内容与元素是必要的,那么如何在医古文教学中具体落实就成了一个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想以一篇具体的医古文材料的教学来说明这个问题。或云: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内经》中的这一段落乃是医古文教学中经常涉及的材料之一。传统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注释、翻译、现代汉语解义以及段落句读,其后的作业可能还包括要求学生背诵。从文本上说,有一定中学语文基础的成年人基本都可以对其中所要表述的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因此,从高校医学学生的角度来说,这似乎是一篇难度并不太大的课文。但问题在于,若细究起来,其实很少有学生真正理解这篇材料当中涉及的“阴、阳、神明、气、形、寒、热、清、浊”等概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一般泛泛地依照现代汉语或自然科学的概念来定义上述《黄帝内经》中的范畴。而另一方面,教科书中的注释又不太关注这些现代汉语之中依然在使用的词汇,而更注重对于古典文本的语法分析与篇章翻译。因此,在传统医古文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很自然地会依照现代汉语或自然科学的概念来理解上述文本,而笔者怀疑,甚至很多时候某些医古文教材的编者也同样是这么来理解的。

这一情况就带来了两个大问题,首先从概念上说,上述词汇在文本中的内涵其实并不完全等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定义。以“气”这个概念来说,从《黄帝内经》成书的战国末到汉初的学术背景上看,更应该参照的是先秦哲学典籍中的《周易》与《庄子》中的相关概念定义来理解,而并非现代意义上或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空气。如庄子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游乎天地之一气”(《庄子·大宗师》)。因此,从先秦哲学的角度来说,这里的“气”概念实际上应该作为组成世界宇宙的本源物质来理解,换言之,从《黄帝内经》作者的角度来看,“气”也就是组成人类身体与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或基质。因此,不理解“气”在先秦哲学中的定义,实际上很难从根本上了解《黄帝内经》中上述篇章的确切含义。

从思维逻辑上,这里教学的难点与关键是这段《黄帝内经》文本材料中所展现的中医对于疾病成因的哲学诠释。从字面上说,在这段课文中,学生可以很简单地认识到是因为人身体当中的阴阳处于相反的位置,因此成为变态情况而导致偏离常态进而引起疾病。但实际上,如果教师的讲授仅限于此,则从现代文本的字面意思上就很难解释为什么“阳化气,阴成形”,又为什么“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但实际上根据《周易》的說法,古人认为阳气清所以上升成为天,阴气浊所以下降成为地,这是才是自然常态的哲学依据。所谓: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系辞上》)。

因此,如果了解上述易学哲学的相关内容,就能很好理解如果一个人身体中的清气(阳)在下无法向上发散就会引起腹泻,而浊气(阴)在上无法下沉凝结就会拥塞的逻辑,这构成了《黄帝内经》中对于疾病的哲学诠释之理论根据。而教授这一哲学诠释的意义在于使得学生可以从《黄帝内经》作者的方法论与逻辑的角度来理解传统中医对于疾病的理解。尽管从当代自然科学或者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上述对于病因的哲学诠释似乎缺乏实证依据,但医学本身的金标准在于临床疗效,因此如果这一套方法论逻辑能够从理论上解释某些经验性的临床现象与疗效,那么也就意味着其依然可以在今天从理论上指导中医学的发展。而只有在了解传统医学在哲学上的、方法论上的基本逻辑,中医医生与研究者才有可能在对照现代医学与自然科学中来真正发展中医学。若非如此,仅只是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来看,那么《黄帝内经》的上述说法就只能是神秘的咒语与箴言,而非某种方法论原则。

所以,从传统哲学对于上述范例中的医古文教学上的难点与盲点问题的解决与诠释来看,并且从一名授课教师的角度来看,加强传统哲学方面的内容能大大增强医古文教学的三方面效用。

1. 它可以更进一步地“对抗”有些学生心中既有地根深蒂固的自然科学世界观,使得其在中医学领域能用不一样的理论视角来看待疾病,并对照现代医学方法来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2. 它可以消除有些学生对于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迷信与崇拜,这表明传统文化并不神秘,具有可以逻辑自洽地世界观与方法论,尽管和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不同,但这一世界观与方法论也同样是唯物的与理性可知的,它能很好地运转于传统中医学学科中,仍然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3. 结合临床,它有助于阐明传统中医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相对于现代医学(自然科学)在当代所具有的价值,有助于中医学学生更好地认识当前社会舆论中的中西医之争。

三、中医医学伦理学背后的传统哲学背景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更为重要的是,除了世界观与方法论之外,医古文材料中还有大量与医学伦理学或职业道德有关的课文文本。这些文本大多会涉及传统中医对于医患关系以及医生职业道德的讨论、培养与要求。而在传统医古文教学设计中,我们对于这些内容经常仅作简单地翻译理解,亦或是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经典段落。而很少涉及到这些文本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念的阐释与讲授。

此外,当代大学医学教育的核心难点问题之一就是在紧张的医患关系前提下,医生应该秉持怎样的职业道德的问题。传统上,从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肇始,医生在入职时都会有类似入职誓言的形式。但起源于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背后实际上蕴含着古希腊的哲学精神,代表着以希腊与希伯来文化为主导的欧洲文明对于医者这一职业的理解与认识。但从中国传统来说,如上述引文,中医本身有着自己的医患关系处理方式以及医学伦理学价值观念,而这些东西背后乃是肇基于中国文化的哲学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医学的医者职业道德论述以及医患关系处理模式可能更接近于中国文化传统。

当前由于医院科室分野以及现代器械检查的普及,病人进入医院更类似于一个故障机械进入了修理厂。医生使用現代化的检查仪器以及各种生化合剂来判断病因,并且做出诊断,进而给出治疗措施。在这种医疗模式的背后,是分析式样的科学性思维模式作为主导,从疾病痊愈的目的来说,它自然是十分有效的。但这里的问题在于,患者本身是一个具有理性自觉的人,换言之,他或她是一个具有灵魂的对象。正如孙思邈所定义的那样,疾病对于患者来说乃是“含灵之苦”,这显然不能完全等于故障了的机械,而这一认识显然被现代医学体制与治疗方式给削弱了。

在这一问题上,由于中医学的确立在时间上要远早于近代自然科学,因此其所定义的医患关系,乃是“援救者”与“被救者”的关系,而非“修理工”与“坏掉的生物机械”的关系。简单来说,前者是人与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是“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的关系。在当代的医学教育体制与医疗制度之中,也许医生主观上具有救苦之心,但其所接受的医学教育与参与其中的医疗体制实际上却是按照“修理工”的模式来培养与运转的——将医学置于工科类目中就是这一情况的典型表现。

所以医古文教学显然有必要承担起这一部分被现代医学教育与医疗体制所扭曲异化的医学的本体性价值与意义。而这些价值与意义背后意味着一个未被近代自然科学的完全理性主义之思维模式所重构的古典医道价值观念系统,这些价值在今天来看是被大多数现代人遗忘了,但其中的一些内容却又是非常切中当前医患关系的核心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前的医学教育体系之中也只有医古文教学可以无缝兼容这一部分价值与内容,而这些思想内容背后则蕴含着中国思想家在传统哲学中对于宇宙人生价值意义的沉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医古文教学实应安排在医学院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使得其可以引导医学院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考自身所从事的事业之价值与意义。

四、结束语

从总体上说,因为医学学科本身基本是以临床实践作为价值导向的,因此医学教育偏重实践与应用的原则乃是无可厚非的。就此而言,所有偏于纯理论的知识性课程,在当代医学教育中的相对地位其实都不是很高。从上述涉及的医古文教学的问题分析来看,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课程价值导向的问题。因为偏向于实践与应用,所以医古文教学更注重对于古文文法与意义翻译的教授。出于学制限制与实用速成的考虑,医古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看懂医学类古籍的能力,至于看懂的标准,从一个授课教师的角度来看,实际仅限于明白古人说了什么。

但笔者认为,尽管医学是以床实践作为价值导向的,但我们恰恰不应该继续削弱古文教学中的理论性与哲学性,反而应该加强。因为我们不仅需要能够明白古人说了什么,我们还需要知道古人为什么这么说,他们在这么说的背后秉持的是何种价值观?并且这种价值观对于今天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启示?因为不论医学技术进展到什么高度,不论是我们是否已经可以从基因甚至分子层面来治疗疾病,医生与病人的关系从根本上并没有变化,都是一个灵魂试图拯救另一个灵魂的苦难,这一点古今如一。如果这一关系发生了变化,那才是我们值得警惕的现代性对于医学的异化,而这背后实际上是一种人性与人类价值的异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的医古文教学显然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保持并还原医学本来应有的样子,以捍卫医学的本来面貌与人类在价值观念上的尊严。就此言,医古文教学应该在世界观与方法论方面加强传统哲学方面的讲授,这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2]纪昀,永瑢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35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务馆,2008.

[3]姚春鹏.黄帝内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郭象,成玄英.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杨伯峻.孟子译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3.

猜你喜欢
中国哲学传统文化
再谈中国生态哲学的几个问题
当代新道家的三大思潮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
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