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金―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环保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探索

2021-11-27 02:03
中国科技纵横 2021年3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成果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我国的环保产业近年来在国家加强环境保护的政策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创新水平还不高。据统计,目前我国环保企业中,年产值20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占70%以上,且90%环保企业不具备研发能力,企业研发经费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环境领域技术水平平均比发达国家落后5~10年[1]。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要求,环保产业亟需提升创新能力。

我国科技创新活动多发生于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创新成果多归属于高校院所,但目前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遍偏低。据统计,我国每年能产出3万项以上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但成果能实现转化的仅有20%左右;同时,我国每年产出7万项以上专利技术,但能实施的仅占10%。环保产业需要推进产学研结合,打通将高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至环保企业和市场的通道。

1.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的现状和经验

近年来,科技部大力推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联盟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于十二五期间试点建设了9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态环境部于2014年发布了《水专项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名单》,批准了水处理膜材料及装备等8个水专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些联盟在促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生态环境部有机化工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联盟围绕有机化工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产业链,集聚成员单位29家,包括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及江苏淮河化工集团、南京中电环保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覆盖江苏、河南、广东等7个省市。联盟通过产学研合作,整装集成化工行业污染治理成套技术30余项,建立相关示范及推广工程近百项,服务企业数200余家,实现成员年产值超10亿元。

目前,科技部与生态环境部已不再试点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但市场上各行各业联盟建设如火如荼,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尽管联盟建设的重要性普遍被大家认可,但保障联盟持续高效运行的组建模式和运行机制还有待探索。

2.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主体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应科学合理配置组建单位,围绕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完善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促进科技、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在联盟内的流动,提高联盟整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水平。

(1)科研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当前科技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主体,是联盟建设的核心,在联盟中承担创新源头的角色。在环保细分领域组建联盟,首先要确定在该领域具有创新优势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以高校、科研院所作为发起单位之一,组织联盟筹建工作。参与联盟建设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对产业技术创新持开放态度,积极鼓励校内人才团队的科技成果在联盟内转化落地,为联盟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2)研发机构。研发机构在联盟中承担成果转化的桥梁作用,包括研发型企业或事业单位。高校的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较低,一般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距实现产业化还有一段较难跨越的成果转化“死亡鸿沟”[2]。研发型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评估有市场前景的研究成果,组织开展成果的二次开发,提高成果的技术成熟度。与高校合作紧密的政产学研平台是代表性的研发机构。例如,南京市“两落地、一融合”政策支持下的新型研发机构,由高校科技人员持大股,引入政府支持和社会资本,承担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孵化等工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畅通渠道。(3)企业。企业在联盟中承担市场资源供给的角色,联盟得以持续运转的重要保障。联盟中的企业是市场需求的来源,也是联盟内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者。企业将从事市场活动中了解的科技需求转移给高校等研发主体,能够引导科研单位开展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的应用技术研究,有助于从源头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企业的配置要有领域内龙头企业为引领,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相协同,在联盟内构建起产品、技术、装备等科技成果流动的链条。(4)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有必要引入联盟组建主体,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本辅助。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转化过程中,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当成果的归属方和转化方资金投入有困难时,绿色金融资本的引入可以起到加速成果转化进程的作用。在联盟组建时,加入各方信任的金融机构作为联盟成员,能够补齐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要素,起到推动成果转化的辅助作用。(5)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提供信息服务、成果评估、战略咨询服务等的科技中介机构,在联盟中为其他主体各方提供必要的支撑服务。科技成果从高校等科研单位向企业转移的过程中,经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成果的成熟度、可靠性进行评估,可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在联盟中引入可靠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或提供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有助于为成果转化提供保障。

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一种科技创新主体间松散结合的创新共同体,可以独立法人实体运作,也可以挂靠联盟成员单位运作。联盟运作的核心是提高联盟科技创新合作的活跃度,推动高校产出面向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效运行的机制以及联盟能够组织实施的科技活动提出以下建议。

(1)企业主体轮流资助的运行模式。联盟设立秘书处,由联盟企业轮流担任秘书长单位,或秘书长单位固定,各企业主体轮流资助秘书处运作。按照“谁获利、谁承担”的原则,企业是联盟中科技成果的最终承接者,也是联盟成立的获益者,因此,应由企业负责保障联盟运行的资金、空间等基本条件。由企业负责运行,同时也能提高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主体开展科技合作的积极性。另外,还可由企业主体共同出资在联盟内设立激励基金,每年根据盟员单位的创新活跃度和合作积极性,评选先进盟员单位,进行奖励和激励,以此保持联盟的活力。(2)联盟内部应用开发课题委托研究。作为联盟中的科研创新主力,应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优势。联盟企业单位在市场活动中遇到自身无法实施的研发项目,或欠缺某一方向的技术、工艺等成果时,应委托联盟的高校、科研院所进行研究创造,或委托高校、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联合开展应用研究。企业是联盟运转的最主要推动力,企业能将联盟外部资源导入联盟,推动成果在盟员单位间流动,并最终把成果应用到联盟外部,实现联盟整体的增值。因此,企业应当承担起联盟运行的主体作用,积极发掘生产活动中的科学问题,组织起其他盟员单位开展科技创新合作。(3)联盟内部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科技的进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撑。联盟应该发挥资源集聚优势,在联盟企业、研发机构、服务单位之间建立起人员流动机制,在不涉及成果保密的前提下,搭建高级人才培训和培养的公共平台,进行盟员单位间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交互式培训和培养,互相取长补短,不断增强总体实力。与高校合作方面,企业和研发机构要积极为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生培养提供实践基地和实践资源,通过与高校合作为企业创新灌输新鲜血液。(4)联盟组织常态化会议交流。为提高联盟创新合作的活跃度,联盟应定期组织技术创新研讨会议,一方面交流技术进展,同时也对企业技术人员起到培训的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创新资源优势,邀请业内知名的学者、专家,讲授领域内研究前沿,拓展联盟企业的科技创新合作资源;企业发挥产业资源特色,邀请地方、产业园区等单位介绍问题和需求,为联盟高校院所提供更多服务需求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定期组织多维度、多层次的会议交流,不断扩大联盟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成果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