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王麦杆版画创作探析

2021-11-27 08:44邢莉莉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版画创作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新兴版画步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由革命战争年代进入到大规模和平建设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前从事版画创作的画家进入到新的创作环境中,他们为诞生不久的新兴版画续写着新的篇章,版画家王麦杆是其中的重要一员。王麦杆新中国成立后的版画主要集中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王麦杆先生被错误地划为“右派”。之后,在1966年,他又参加“五七干校”,下放郊区农村劳动。由于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王麦杆进行版画创作的整体时间并不长,但是其作品却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特点。

1949年,王麦杆时年28岁,在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宣传部工作。这一年他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艺术展览会新中国版画集》上发表了作品《母与子》。1949年7月,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文艺历史的结束,以及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开始。由于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艺术展览会上,木刻版画占到三分之一强,因此全国美术协会选编,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在1949年9月出版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艺术展览会新中国版画集》,收录了在全国艺术展览会中展出的八十幅木刻作品。这部版画集出版的意义“在于把它作为对此次全国文代大会中全国木刻工作者代表大会师、与近年来中国木刻创作大检阅的一个纪念碑”①。王麦杆的作品被收录其中,是对他在新中国成立前版画成就的肯定,同时也意味着王麦杆由一位在新中国成立前以版画作为斗争武器的画家,转变为一位新中国的版画家,他的版画创作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的文艺发展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作为指导方针,提出面向人民革命胜利的新的现实,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初,王麦杆先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宣传部工作。他坚定地践行着国家的文艺政策,在1949年、1950年创作了多幅反映解放军战斗和生活的版画作品。1950年他创作木刻《进军大西南》,表现了“二野”解放大西南的场景。1949年4月渡江战役胜利后,为了解放全中国,四大野战军各自领受了作战任务,其中“二野”担任解放西南的任务。大西南交通闭塞,地形复杂,山河阻隔,解放军指战员排除万难,浴血奋战,解放了西南广大地区,为解放战争画上圆满的句号。版画《进军大西南》,画面上崇山峻岭,道路险阻,一队解放军战士翻越高山,画面前景中战士用力拉住两匹嘶鸣咆哮的战马,队伍中战士们相互搀扶,前面的战士招呼着后面的战友。该画虽然表现的是战争的艰苦,但是一扫新中国成立前国统区木刻阴暗压抑的气质,明亮的色调,上升的S形曲线,传达着一种坚韧、向上的力量,体现了解放军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必胜的气概。1950年《交公粮》描绘了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兄弟向解放军交公粮的场景,画面中洋溢着军民一家亲的温暖情感。1950年的《洗衣》描绘了解放军与老百姓在同一条河中洗衣服的场景,表现的仍旧是军民鱼水情深的内容。

在表现解放军的同时,王麦杆也以作品关注着国家的政治事件。他在1950年创作了数幅列宁肖像、斯大林肖像,其中一幅列宁肖像的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苏联国旗。这些作品的创作有着特定的政治背景。1949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抵达莫斯科进行正式访问。1950年1月20日,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也抵达莫斯科,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以及有关协定的签订,把中苏两国的友好与合作关系固定下来,不仅有利于新中国放手进行国内建设,也有利于中苏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为新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对于当时的中国意义重大。②王麦杆的这些列宁肖像作品即是对当时中苏关系状况的回应和表现。

1953年,王麦杆先生经李骆公先生的推荐,调任河北师范学院(今天津美术学院)美术系任教。他此后的作品虽然减少了对部队生活的表现,但是仍然聚焦于国家的建设和政治发展变化。《把粮食卖给国家后》是王麦杆作于1953年的木刻作品。画面上老农刚把粮食卖给国家,正赶车返回,车上装着新购置的“肥田粉”,覆盖肥料的布幅上写有“农业生产合作社置”字样。与返回车相向而行的是一辆送粮车,车上插着“互助组”的旗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一生产方式在当时对于合理使用土地、兴修水利、兴办各种公共事业、采用先进种植技术等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③版画《把粮食卖给国家后》就是对这段历史形象的记载。1954年王麦杆创作了版画《爷爷读报》,画面中,爷爷为奶奶和小孙子读报,报上的标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几个字。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第一部宪法,史称“五四宪法”,在我国宪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新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版画《爷爷读报》以一种日常的视角对国家的这一大事件进行了表现。1954年《节日前》画面背景中的日历显示为“九月28”,墙上的相框里的照片是小朋友在天安门广场给毛主席献花。作品表现了人民群众欢度国庆的热望以及对新生的人民政权的拥护。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中,王麦杆创作了多幅与“大跃进”时代相关的作品,其中有数幅“学文化”题材的版画。1958年国家召开“全国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会议向全国发出5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青壮年文盲的倡议。3月7日、5月20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社论《掀起规模壮阔的扫盲大跃进》《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并逐渐在全国形成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④1965年的《焦裕禄》,1969年的《遍地英雄下夕烟》,1977年的《春到西藏》,1979年的《科学实验》都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事件的表现。

王麦杆新中国成立后的版画作品对于国家重要的政治事件、社会事件有着连续的持久关注,这类作品在其新中国成立后的版画作品中占有绝对大的比重,这是王麦杆这一时期版画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这固然是“为社会的艺术”的时代风潮所决定的,但是王麦杆在处理这类题材的作品时,有着自己的特点。他常常以一种日常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重要的政治事件、社会事件进行表现。如果研究者将这一时期中国版画的发展形容为具有“淳朴的诗意”的话,那么王麦杆这一时期的版画作品更像是一篇篇的“小记叙文”。他擅长把宏大的政治命题、社会命题转化成日常性的叙事性画面。他自觉地贯彻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号召,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把握大量生活素材,传达明确的主题,叙述清晰而确定。他以这样的“叙述方式”为新中国的历史提供细节性的注脚。比如1953年的版画《把粮食卖给国家后》通过农民卖粮这一日常场景来表现“农业合作社”这一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事件,并且凝练出“返回的车”和“卖粮的车”对向相遇的一个典型的情节,形成了一个叙述性的事件。画家细腻生动地塑造出主要人物的身份年龄、表情动作即相互关系;交代背景中原野、道路、器物等,从而建立一个具体而确定的环境;画中还增加了“送粮车”前,大驴与小驴舐犊情深的细节,产生温暖深情的感染力。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画面中出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置”“互助组”等文字,将本不具有特殊性的日常场景,通过“点题”的方式明确地赋予了“农业合作社”这一特定的主题。并且这种通过文字“点题”的手法在王麦杆其他的作品中也常出现,比如《进军大西南》山崖的标语上写有“进军大西南,解放全中国”,《爷爷读报》中报纸上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标题,《节日前》背景的日历上出现“九月28”的日期,均是以文字明确作品主题的做法。王麦杆以日常场景来表现国家和社会重要的事件的方式,可以建立起一种贴近群众的方式,起到宣传的作用,实现艺术的社会功能,而明晰的叙述性的画面、对细节的丰富表现又是最容易让广大群众产生观看兴趣的创作手法。

王麦杆的版画作品除了对国家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中重大的事件、重要的人物进行表现外,还有一些作品表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建设、自然风景、社会新风貌等内容。尤其是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之后,作品公开参展发表的途径受阻,这一类的作品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例如1952年的《北戴河》,1956年的《雪后》,1956年的《挖麻雀窝》,1958年的《树荫下》,1960年的《涉县》,1961年《杨俊才老师》,1962年《涉县山景》等。这些作品整体上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同时显示出王麦杆在版画创作上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

王麦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木刻版画在形式技法上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日本艺术家泷本弘之谈到王麦杆早期的版画时,有这样的描述:“他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接一个地连续出作品的多产画家。他不是静静地坐下来花长时间去创作每一幅作品,而是灵感一来便接连创作许多,其中常有优秀的成果。因此,其作品与其说是构思缜密,人物结构准确,不如说写生风格和线条特征突出,能抓住人物表情的瞬间,表现人物栩栩如生,令人深感吃惊。它不是靠细致严密的构思打动人,而是表现在有分量的瞬间气势和气氛上。”王麦杆新中国成立前版画的这一特点在《阁楼》(1941年)、《小巷》(1947年),甚至是王麦杆新中国成立前的代表作《放回来的爸爸》(1948年)等大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王麦杆的版画创作虽然受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但是整体上是在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之中,因此能够有条件对版画的形式技法做细致的锤炼,加之版画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转变,这些因素都促使王麦杆在版画的风格、构图、技法等方面进行多方调整。在1956年的《捉麻雀》中,使用了类似于中国画立轴的纵长形制,画面中心大面积留白,花卉采用旁逸斜出的“折枝”形式,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影响。1960年的《涉县》则大面积使用平刀,画面写意松动,具有意象之美。1961年的《禽鸟》画面黑白灰设计精细,主动追求刀法的趣味,刀法丰富。1963年的《滑冰女孩》以新颖的圆形构图、类似于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处理,减弱了木刻刀法的效果,加之对斑驳痕迹的追求,可以看到秦汉瓦当拓印效果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王麦杆除了是位版画家外,他对油画、漫画、水彩、国画、瓷画、陶艺、根雕均有涉猎,因此他能不拘于画种和中西技法的成规,各画种相互借鉴融通,这对于其新中国成立后版画面貌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王麦杆曾自诫说:“鹦鹉学舌,虽是而非,黔驴技穷,再熟也匠。”他认为无情画不出好画,作画追求以情取胜。⑤因此他的版画总是蕴含着“鲜明跳动而又浓郁的激情”。这种情感上的感染力,从《放回来的爸爸》等新中国成立前的作品一直延续到其新中国成立后的版画创作,而他对形式技法的探索又一贯受着这种情感的引领。

王麦杆新中国成立后的版画在其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运动的冲击,王麦杆虽然有着身处逆境之时,甚至有不得已与版画分离的时候,但其版画作品有着鲜明的独树一帜的风貌。王麦杆与其同时代版画前辈共同取得的艺术成就,构成了中国版画发展史重要的一环,也成为今天中国版画发展中一个绕不过的逻辑起点和宝贵的遗产。

注释:

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艺术展览会新中国版画集·序》,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9年,第8页。

②舒彬:《〈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党的文献》2009年第6期,第2页。

③黄兆康:《农村合作社事业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2期,第19页。

④吴珏:《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四次扫盲高潮》,《湘潮》2007年第12期,第8页。

⑤王兴邦:《纪念王麦杆先生诞辰八十周年王麦杆画选·序》,2001年。

猜你喜欢
版画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版画作品选登
生活中的版画表达
《如诗如画》创作谈
石宏伟版画作品选
《一墙之隔》创作谈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