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的特征

2021-11-27 02:11佟金鹤常国良
山西青年 2021年5期
关键词:劳动课程教育

佟金鹤 常国良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引言

劳动教育的基础性、教育性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共鸣,并时常被人们所误解,对此劳动教育课程化是扭转这一现象的有效手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准确定位,使劳动教育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地走进学生的视野,在学生们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树立好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对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的特征

(一)联系性

1.学科相融

当今在教学领域中对于劳动教育的定位并不清晰,要么把它定义为课外活动,要么把其作为其他科目的附庸。[1]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或者课外活动的代名词,更不需要教育工作者或学生去有意地呈现出来。我们应把它镶嵌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充分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每一个学科的学习中以劳动来体验知识的魅力,身心合一地去感知知识的魅力。马卡连曾指出“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影响,用集体的活动去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①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全集(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因此有效借助其他学科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劳真正融合,实现“五育并举”的全新画面,让学生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真正地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通过劳动与教学相融合。

2.家校同步

家庭环境是培养儿童劳动学习的重要场域,从孩子出生之日起他就与家庭的整体环境产生了关联。然而如今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长期地缺乏实践劳动,对于生活的理解缺乏全面性,“不劳而获”的思想时常在他们的脑海出现。[2]当今学校的劳动教育往往停留在学校内部的安排或校外活动,在学校积极劳动的孩子回到家里却常常坐视不理,可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步伐并不一致。因此家长在要求学校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建立好健康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校内校外的资源可持续地发展,打造良好的家庭启蒙教育。

3.有效实践

中小学生是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学校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使其与劳动教育有了初步的接触。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与生产实践相联系,把知识经验运用到社会的活动当中。真正的教育只是偶尔发生在校内,真正意义的教育是发生在校园的外面。[3]

在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与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现代社会的生产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同往日。[4]因此这要求劳动教学的内容既能够让学生了解生产知识、生产技能,又可以迅速感知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联系缺失的关键环节,使学生紧跟时代节奏。例如,在课堂的教学上可以利用劳动课程教会孩子们学会对自己的时间管理、安全管理、消费管理,甚至懂得如何进行准确的道德评判,在这基础上结合社会公益活动、实践演练、生活经历去真正体会劳动的内涵。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大纲之外掌握的知识越多,学生的智力水平就越高。”②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萧勇,杜殿坤,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可见,学生真正的能力提升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二)多样性

1.类型多样性

现今在常规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基本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书本的教学,即有本课程。有本劳动课程把劳动和技术的知识理论综合在一起,在基础教育领域里属于常设科目。在教育教学中有本教学使多数教师和学生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双方通过课本、文字了解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但是在“纸上谈兵”的劳动课程,并没有符合劳动教育的初衷,统一的教材和考试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需要劳动环境提供真情实景,才能激发起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之心;无本课程是与有本课程相对应的教学形式,非教科书式的教学模式弥补了有本教学的弊端。无本课程教学更加侧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而有本课程不是重复传统的劳动技术课,它是站在时代的脚下,通过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它是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角色。

新时代,劳动课程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的学科。[4]它既需要有本课程的积淀,又需要无本课程的配套运行。

2.形态多样性

劳动从其起初的原始形态过渡到现代的多元形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复杂劳动,而不是简单地回归体力劳动。新时代科学技术引发了社会新一轮的变革,这也必定对劳动教育的新形态造成影响。

首先,劳动教育与消费教育相结合。在当前的社会中,生产领域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过度消费的群体已经不是成人的专属,儿童青少年也存在普遍的符号消费、攀比消费、过度消费。[5]新时代,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基地,劳动价值观念的灌输是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另一个重要使命。让当下的中小学生清楚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真正地使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最大化;其次,把闲暇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是希望解放人,回顾过去当生产力低下的时候,人们是牢牢地被劳动所占有的。当前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人们闲暇的时间会越来越多,面对空闲下来的时间,个体如果没有成熟的掌控力,很容易在平时的生活中迷失方向。中小学生并不能有节制地合理地规划时间,对于网络的痴迷也是闲暇教育缺失的一种体现。因此儿童青少年们的闲暇时间的活动管理,必定成为劳动教育课程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3.目标多样性

培养正确的劳动知识与技能一直以来是我国劳动教育课程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化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新时代学生的素养相对接。

首先,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观念是一个意识层面的问题,它包括对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劳动形成观的认同、劳动关系的清晰。劳动的形成过程需要亲力亲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观念不是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付出才有回报才是正确的劳动形成观。其次,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教育主体最终从中有所感悟,形成自己的认知从而支配行动,让学生回到家里或者回归社会时能自然而然地把正确的劳动行为形成习惯,最终铸造成为自己的优秀品质;最后,劳动知识是学校劳动教材内必收录的内容,这些内容向涉世未深的孩子们传输了不同技术领域的理论知识,把理想化的职业内容更加具体等呈现在孩子的视野里,为日后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做了铺垫。手工、烹饪等方面的劳动技能的培养,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做中学的快乐。现如今的许多国家把“手工”“工艺”作为劳动演进的基本过程。[6]

(三)差异性

人的思考和活动以身体为依托,同时身体之间的差异也制约着人。[7]人体之间,因认知、年龄、身体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必定对所接受的教育产生不同解读。因此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采取适度的原则去发展劳动教育。

1.尊重选择

劳动教育不同于校园里的其他教学内容,其他科目的教学更加强调的是统一性,以有本教学为主,同年级的教学内容统一课程化。而劳动教育的开设则更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活动实践是其劳动教育深化的重要内容。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调动学生的思想性,统一实践活动看似秩序井然,然而却会禁锢中小学生的自由选择。劳动教育的实施应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不是一刀切的书本和活动,而是可供选择的学习场域和学习机会,这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劳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劳动教育,其所开设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活动必须以“人”为核心,达到“身心共在”才能启发学生由内而外的热爱劳动。

2.坚持适度

劳动教育的差异性,不仅仅是因为个体的选择不同,不同阶层的教育对象也应区别化。年龄、性别、身体特点都会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反馈造成影响。[8]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以上差别去适度地安排劳动教育。

一二年级的孩子其体力、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手工、家务等简单的劳动活动符合启蒙阶段的学生;三年级到小学的毕业年级为劳动教育的体验阶段,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加入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等内容,为塑造良好的劳动习惯做铺垫;中学阶段为劳动教育的探索和拓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对象已具备了劳动教育的基本素养,职业技术类的理论知识、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中学阶段的学生为大学阶段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做前期铺垫。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劳动教学可以主题形式去开展,给中学阶段的学生留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及更多的创造空间。

三、结语

劳动教育的发展应该始于当下,依据劳动教育的新特征及劳动个体的心理特点去综合作用于学生。同时,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发展也要求教育工作者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需要,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化发展的新起点、新思路、新举措。并且结合校外的必要资源,利用多个场域全方位培养,共同实现劳动教育的常态化、科学化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