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环境的影响及有效干预措施探索

2021-11-27 12:42李铁军
魅力中国 2021年30期
关键词:研究者心理健康青少年

李铁军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广东 广州 510010)

无所不在的网络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无可辩驳地在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CNNIC)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已达到6.18 亿,手机网民达5 亿。从互联网应用方面来看,社交类综合平台持续升温,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2013 年底比2012 年增长了54.5%,达到2.15 亿。对于本文探讨的青少年学生群体来说,这种变化更显著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微信、微博、手机游戏、QQ 等各种网络社交及娱乐工具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另一半”。青少年学生群体个性表达更为强烈,各种网络应用成了他们表达自我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而基于网络“虚拟”的特征,游走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他们在心理上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冲突:网络游戏中带队杀敌vs 现实中学业表现不佳、各种社交媒体中被“赞”无数vs现实中受到学校家庭批评、虚拟社区中好友众多vs 现实中没有倾诉心事的对象等等。种种冲突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在考验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毫无疑问,网络化社会背景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突破传统的方式,探索更多有效的教育和服务途径,来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心理。

一、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环境的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帮助人类将过去看来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比如处于地球两端的两个人能通过网络视频聊天、可以在同一个网络游戏中并肩作战等。作为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学生的行为明显受到这种改变的影响。从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几个方面来看,吃、住、行等均发生了改变。在饮食方面,沉迷网络游戏中的青少年往往能不吃不喝连续在游戏中“厮杀”十几个小时,甚至几日几夜连续“奋战”在游戏中。休息的缺乏并不能阻碍他们对于“网络”的痴迷,即便是在家里,通宵达旦地玩网络游戏是许多青少年的共有生活方式。研究者曾经在某技校一个班级中做过调查,40 人的班级中,因晚上使用网络而造成睡眠不足7 小时的占80%以上,甚至有12 人睡眠不足4 小时,睡眠缺乏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学校和课堂的表现。而在公交、地铁车厢以及各种聚会场合,“低头族”——即低头玩手机已经成了最新的社会现象受到关注。毋庸置疑,青少年的基本行为方式明显受到网络的影响。

(二)网络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影响

网络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它也让我们彼此越来越疏远。在过去常见的聊天、聚会活动,如今成了“网络聊天”“网络论坛”。信息传递的速度前所未有的加快,而人与人之间因为直接接触的减少,反而出现更多的隔阂。在网络的另一端可能是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对象在跟你沟通,人们之间的信任越来越缺乏。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偏低,而信任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不少研究都关注了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发现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有心理问题的个体信任量表测量值明显低于没有心理问题的个体。特别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少年来说,指向就业的教育让他们更加渴望社会归属感,但技校生群体的年龄特征使得他们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网络中的虚拟交往更加恶化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这一切最终让他们所希望得到的归属感变得更加遥远。从人际关系理论来看,各种关系构成了一个个“自我”,无疑,因为不能良好处理人际关系让技校生也在现实中迷失了“自我”。

(三)网络对家庭教养的影响

网络的普及对于传统的教养方式也构成巨大的冲击。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互动构成传统教养方式的全部,而在信息化网络环境下,父母与子女的互动被网络取代。两代之间的隔阂因为沟通缺乏而日益加剧。而由于网络带来的信息传递,青少年受到越来越多不良信息的影响,在他们的成长中,父母的言传身教越来越显得“无力”,这种变化更加加剧了青少年和父母间的代际冲突:父母的态度愈加粗暴强硬,青少年愈加趋向网络寻求归属。有研究表明,矛盾的家庭环境和拒绝、否认、缺少温情的父母教养方式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席震芳等人也发现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容易使初中生网络成瘾,这种影响让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朝着一个愈加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教养方式的变化还不能代表网络在家庭教养方面的全部影响,家庭教养目标也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生着改变。经济发展第一位的社会背景下,充斥于网络的是各种经济人物的“发迹”经历,财富成了衡量“成功”的标准。这种“示范”效应无疑在悄然改变着家庭对子女成长的期待,这种期待与中国社会传统“仁义礼智信”的价值标准在青少年的内心形成了冲突,影响了他们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方式探索

历来对于个体心理的健康标准有很多描述,有不少研究者提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自我和现实的认识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等是健康心理的基本标准。而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均是一个人能否良好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其能否适应社会环境紧密相关,魏军锋等人就在研究中提出“个性化与社会化过程的和谐、统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由此看来,网络化社会背景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所面临的挑战也可通过帮助他们学会适应社会来解决。

(一)社会体验活动教育

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在我国越来越引起重视,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中,目前多数采取团体游戏的形式来进行。在一种游戏模拟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解决各种事件,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从而达到心理成长的目的。但是这种形式也受到诸多质疑,有研究者提出这种辅导形式“时间短,虽易于操作和组织,但缺乏长效运行及管理机制……体验不充分、不深入、不彻底”。本研究提出社会体验教育指的是在社会实际情境下让学生参与到某些体验活动过程。以研究者所在学校为例,利用学校所在社区中的相关机构,有规律的定期让学生参与到机构活动中。例如前往某特殊教育学校担任助教,前往某康疗中心开展活动等。这种体验活动的好处在于情景的真实性,而非校园内部团体游戏的模拟情景。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所需面对及处理的问题均为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问题,通过这种体验,他们获得的经验更加符合实际,就能更加有效地帮助他们实现“社会化”。而且这种社会体验教育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将其设置成长期常规的教育活动,弥补了校园内主题活动的不充分、不彻底等不足。而在实际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研究者也发现这类型的活动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除了形式较为新颖,能让学生找到存在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生方向迷茫、不能认识自我是很多青少年共有的特征,而在社会体验活动中,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能力,认识到自己可以承担起一份责任,也能受到他人尊重。并且与自己年龄、经历都不一样的人的交流也帮助他们对人生有了更丰富的认识,这种体验无疑能够让他们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有更多可能的自我。

(二)社会资源介入教育

青少年的教育往往被直接视为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学校教育是我们能直接为青少年教育人为设置情景的场所,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是唯一参与的主体。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吸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介入,而目前最直接的资源就是所在社区的社工力量。就研究者所在广东省来看,2013 年全省用于购买社会服务经费近6 亿元。资源的充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以社工的身份介入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放下了“面对老师”时的思维禁锢,同时社工作为社会人员,学生与其互动的过程也就是真实的“社会化”过程。研究者所在学校在开展“社工入校”过程中,一个学期内开展了近200 人次社区探访活动。通过探访活动,学生能更大胆与人沟通,也在各种活动组织过程中学会了表达自己、与同伴相处。这种经验是真实社会情境中获得的,能让他们更加了解真实的社会,也了解了自己在社会中会有怎样的表现,这种确定性是他们心理保持良好平衡的重要因素。社工是社会资源介入的一个案例,在研究者所在学校中,还利用了所在城市多所高校的心理学、社会学在读大学生作为校外心理辅导员。作为朋辈资源,他们的介入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同龄人的交流让他们愿意倾诉自己的心事,同时他们也获得了人际交往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同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创新开展家长学习小组

家庭永远是教育的核心场所,那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抛开家庭而独立进行。有不少研究者都提出家校互动的措施来加强青少年教育,但是实际操作中家校互动多限于幼儿园、小学等初级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还没有可推广的模式进行操作。传统的家长教育多采用培训课堂的形式来进行,理论性强,实用性低,家长参加的意愿也不强烈,操作起来障碍重重。在研究者所在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在子女教育上遇到困难以及有强烈意愿学习亲子教育知识的家长。在开展形式上,同样采用游戏体验的形式辅导,主题涉及亲子沟通、情绪调控等。因为形式新颖,内容实用,贴近家长的需求,所以活动受到家长的欢迎。

三、展望

在以上提到的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中,无论是社会体验活动,抑或是社会资源介入或家长学习小组,最终的指向都是帮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的心理能力,如人际交往、自我认知、代际沟通等。当然,因为地区差异及教育类型的不同,这些方式如何在更广范围内被应用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尚需更多的探索。比如在以升学率为重要教育指标的高中,社会体验活动应该以怎样的形式来开展就需要更多的考虑,同时在高校中,家校互动貌似一个不可能达成的“愿景”,但这些已经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并显现成效的方式无疑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网络给世界的发展带来了多元化,个体的发展也有了多元的可能。如何帮助青少年特别是职业院校学生在多元的可能中发现一个“个性化”的自我,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将是学校的教育者需要考虑的,本文的探索实验希望是一个开端。

猜你喜欢
研究者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青少年走进人大来“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