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自律与监督体系构建

2021-11-27 12:42李俊
魅力中国 2021年30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职业道德

李俊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恩施 445099)

一、引言

2015 年5 月18 日,中南大学学生姜东身跳楼身亡,引起学术圈动荡。但这样的悲剧并没有停止,南京邮电大学学生蒋华文、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杨宝德、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生陶崇园、浙江大学化工在读博士生侯京京、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硕士生陈泽民等选择各种形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有华裔女学者罗茜茜实名举报了12年前她的博士生副导师陈小武对多名学生进行过性骚扰,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钱逢胜被举报对学生实施言语骚扰和车内性骚扰。案例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年轻学子的自杀身亡无一不指向他们导师的无情压榨和职业道德扭曲。然而,不仅有校园学子遭遇教师职业道德扭曲带来的不良后果,在校工作的高校教师同样面临不良职业道德不正带来的恶劣影响,例如,复旦大学数院教师杀害其院党委书记,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裕卿教授被举报学术造假。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关学校的学术水平、办学规模、地理位置,而是涉及到每位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问题,如何建构高校师德评价机制已经成为当下高等院校、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教师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神圣的职业之一[1]。学校职能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教师担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是用自身的职业操守、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职业道德是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所遵循的全部行为规范和必备品德[2]。因此,加强高等院校的师德建设,既是教师职业特征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建立高水平高等院校提出的要求。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校教师的心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部分老师开始急功近利、学风浮躁、一切向钱看,研究生将导师称之为“老板”。导师控制着学生的学术和经济命脉,学生课余时间都需要迁就导师的安排,因此学生与导师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不平等关系。部分高校教师忙于自己的工作,身兼多职,没有过多地将自己的时间投入到教育教学、学术研究上,或者被迫忙于“填表”等杂事而占用过多时间,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和科研上。也有高校教师利用手中的职权,大摆官僚主义,拉帮结派,发展扭曲的同事关系,阻止其他教师的成长和进步。虽然很多高校制定了严格的教师行为规范,但这些行为规范往往浮于表面,成为一张张废纸,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倘若在劳动力市场中若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可以通过劳动仲裁部门维护权益,但学子在校园里受到导师的欺压,却只能逆来顺受,教师在工作中受到孤立,却也只能默默承受。习总书记指出“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如何杜绝学术乱象、如何保障学生在校的合法权利、还教师良好的工作环境尤为重要。那么,开展高等院校师德建设研究,对于构建干净的教育教学环境、健康的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经调查研究,现下教师的职业道德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偏离师德,师生关系失常

爱因斯坦说过:“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在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为社会输送人才,为国家未来发展添砖加瓦。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础的人际关系,教师通过师生关系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使之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只有德才兼备,才能言传身教,才能润物无声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然而,有些教师忽视了教育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学态度不端正,轻重不分,或者是言语过激,肆意谈论未经考证的事物,误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学目的功利化,教学行为失当

取得优秀学术成就的学者认为,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在社会地位评估中的重要性增加,导致一些教师形成一切行动看收益、一切行为向金钱的行动准则,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追求短期利益,失去了科研的本心。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教学道德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之中,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教师的行为影响着众多学生的成长,好的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而坏的教师则在学生的成长中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起“破窗效应”。在物质条件愈加丰富的今天,生活中存在着一些攀比、拜金等不良思想,作为一名拿着普通工资的高校教师,面对高房价、高物价时,就可能出现在教学道德上偏向功利,使得教学行为失职。

(三)论文剽窃,学术态度不端

“高等院校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3]教师如何对待科研关系着学生的科研素养,更关系着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应以务实的态度、求真的精神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然而某些高校教师却借助互联网,进行学术剽窃、论文抄袭、实验数据造假,或者利用职权,为他人行职务之便,参与造假,获取学术学位,更有甚者直接盗取他人的研究成果。因此,高校教师应时刻警醒自己,端正科研态度,努力钻研,展现自身学术水平,为学生树立榜样,创造干净、健康的学术氛围。

(四)管理制度缺失,教学思想极端

高等院校对教师在校的一系列工作环节均进行管理。丹尼尔.雷恩指出,“管理活动要置于特定的文化价值准则和体制内,不能与外界隔绝。”[4]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在对教师的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重物质奖励而忽视精神激励,重结果导向而忽视人文关怀的现象。这种不平衡的管理方式,错误引导了教师的发展,导致出现极端的教学思想。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原因

(一)经济发展带来的趋利性

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条件有了更多的关注,拥有财富的数量成了社会地位评价标准之一。高房价、高物价、通货膨胀下的人民币贬值,迫使人们都要挣更多的钱维持安全感。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部分高校教师不能守住职业道德的底线,把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抛诸脑后,奉行“金钱至上”的理念,铤而走险,做一些违法勾当,快速获取经济利益。

(二)高校管理的体制问题

学校开展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教师,学校的管理与教师的职业道德存在着鱼与水的联系。在“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过程中,各层次学校都在你追我赶,追求卓越,打造一流学科。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高专迎来“双高计划”,各高职高专院校也在为成为优质院校而努力,提升学校综合排名、学科排名等等。学校在对待评估工作时,过度注重以目标为导向,严格对照各评估要素内容,产生了科研、职称比教学重要、教师比学生重要等职业道德问题。

(三)高校教师自我管理失控

部分青年教师,尤其是初入职场的青年教师,面临着教书育人、科研职称、成家立业、财富累积等多方面的压力,部分中老年教师面临着学术瓶颈或是职业倦怠。面对社会的压力和物质欲望的诱惑,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往往会更加注重产出比,选择可以迅速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教学和科研,却忽视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要求,忘记了教师担负的社会责任。

四、高校师德自律的培养与监督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教师个人加强师德修养

习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坚持“四个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道德修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淀过程,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顺应时代的发展,用知识武装头脑。此外,在思想上,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将职业道德作为规范自己言行的准则;在科研上,保持探索的态度,自觉抵制各种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在实践中,不断理论联系实际,将师德化为春风,吹向教育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事项中;在师生关系与同事关系中,关注学生的内心诉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同事合作,共同进步。

积极响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使命,做好“教师思政”、“课堂思政”工作。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不断向优秀教师、优秀学校学习,弘扬高尚的精神,将榜样力量融入到教师实践中,增强高校之间的交流,通过互动互相汲取优秀经验,开阔视野,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教师思政”和“课堂思政”的主体都是教师,“教师思政”在于强化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教育,提升教师政治素养和师德修养,做到职业道德自律,“课堂思政”在于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教育,立德树人,将好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为社会输送充满正能量的有生力量。

(二)管理上高等院校要健全师德监督机制

当下的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亟需改革,导师负责制和传统学徒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导师的权力太大,因此在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中,需要构建合理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导师的监督管理,防止导师滥用权力,构建专门的多层级的师德监督机构。同时建立师德评价制度,提升教师树立职业道德的使命感、紧迫感,重视学生、同事对师德监督所起的作用。在教师绩效考核中,纳入职业道德水平因素,同时形成与之配套的奖惩机制。借助信息化手段,将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有效结合,强化监督效果。

1.完善高等院校师德评价理念。高校任命研究生导师应以人品而不是学术能力为先,打通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渠道,保障学生更换导师的权利。构建科学化与协调性并重的评价理念,用开放的态度不断吸收新思想、新方法,提升学生评价的实效性,坚持全面、公正、公开的评价,使评价过程展现更多的价值,使评价结果成为教师剖析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

2.完善高等院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高等院校在构建师德评价体系时,深刻理解新时代对教师师德提出的新要求,形成“动态”评价体系,将更多要素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师风,使教师注重自我素质的提高、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

3.借助信息化手段,整合网络平台与传统平台的评价渠道,创新高校师德评价形式。合理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通过校长热线、信箱、论坛、教务系统等平台营造健康、自由的评价空间,充分听取学生、同事、领导及其社会的评价意见,从多方位、多角度提升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4.保障师德评价工作的经费投入,夯实师德评价工作基础。经费投入是师德评价工作推进的物质保障,通过举办师生交流活动,可以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听取广泛的意见。加强师德评价制度建设,对参与评价工作的相关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激励,提高参与方的积极性。加强师德考核制度的建设,不仅关注师德考核结果,而且要把控师德评价过程,过程与结果并重,稳步推进评价工作。

5.建立学生、教师的申诉机制,接受学生和教师的合理反馈,保障其合法权益。有些学生在学术上受到不公平对待,在生活上受到导师的剥削,却申诉无门,有些教师受到领导个人的打压、学术大牛窃取学术成果却只能忍气吞声。合理的申诉机制打破了教师在道德和学术上的违规行为无人管的状态,有利于健康良好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工作环境的构建。

五、总结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曾提过多次,“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产生这个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师急功近利,师德失范,没有职业道德自律。因此,高等院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打通学生申诉渠道,关注教师的声音,让学生、教师尽情释放自己的学术热情。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并非短期性的工作,需要长期努力,在学校层面有必要建立动态教师管理制度,不断提升高校教师道德修养,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和监督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做新时代的好老师。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德职业道德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致良知与师德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