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1-11-27 12:42黄骏
魅力中国 2021年30期
关键词:双主体医德医学

黄骏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安庆 246052)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为“1+1+1”人才培养模式(一年在校,一年在医院,一年实习)是医学类高职院校的特有模式,具体表现为一年级在学校进行课堂学习,二年级在医院进行学习,三年级在实习医院进入临床实习,其与医学类高职院校传统的“2+1”(两年在校,一年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在校时间短,课堂教学时间少,接触专业教师少,与一线临床工作人员接触多,与患者接触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是一种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是现代学徒制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该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专业相关课程尤其是实践操作课程通过一线带教老师实践教学,必然会取得大于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研究过程

本调研的问卷调查采用整体抽样的方式,使用电子问卷在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8 级校院合作班级的全体学生中进行调研。包含分布在安庆市3 所医院中的4个专业7个班级,问卷发放时间是2020年5月25日,本次调研应发放调查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45 份,回收率为94.23%,回收率较高,样本数据可视为有效。245 人中,男性70 人,女性175 人,城镇生源101 人(其中城市生源30 人),来自于县镇以下的生源144 人,独生子女42 人,非独生子女203 人。

在问卷数据结果展现了“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高职生具有正面的医德认知之外,还显露除了该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学校和医院对医德教育存在轻视

经过对比2018 版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明显存在重技能,轻德能的表现。参与本次调研班级中,仅有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在校期间安排了医学伦理学课程,而其他参与问卷的医护、医技专业,仅编排了和各专业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课程。此外并无其他医德类课程。

同学们均普遍认为医学专业课程任务重,时间紧,在校期间和在医院期间少安排或是不安排医德方面相关课程是正常合理的措施。且普遍认为“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更应区别于普通培养模式,即使更大规模压缩课堂教学,也是乐于接受的。

(二)学生对医德教育方式认同度不高

根据问卷反映,各专业在校期间关于医德的课程开设的很少,仅有护理专业开设了医学伦理学、人际沟通等。其他专业开设的德育类课程均为必修的思政类课程。而在医院学习阶段,所有专业均未专门开设德育类课堂教学课程。学生对医院学习期间的医德教育模式持有保留意见。在问卷中,同学们在对7 种医院学习期间的德育类教学方式进行排序,最乐于接受的是情景模拟,而医院常用的医德标兵类的榜样育人模式学生并不感兴趣。

问卷中,同学们对四种考核评价模式进行了排序,得分最高的模式为情景模拟,其次为开卷考试,剧本编写,最为同学们反感的是闭卷考试。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学校还是医院对于思政类、德育类课程均以闭卷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

在对医院学习期间医德教育存在的不足多选问卷中,77.55%的同学选择了缺乏公益社会实践,64.9%的同学认为医德教育缺乏主观能动性,51.84%的同学选择了医德教育手法单一,此三项,应可看做医院学习期间医德教育存在的明显问题。

(三)不良社会风气对“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高职生影响较大

当前,在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影响下,医疗事业遭到急功近利等风气的影响,不良的案例和负面的舆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调研中了解到,医学高职生医德教育的认知和态度,绝大部分是由其所在部门、科室的负责人的意志或带头人自身的医德水平、科室气氛和以及带教老师对医德教育的态度而决定的,这就给本阶段医德教育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对“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医学虽然属于自然科学,但由于其研究、操作的对象是人,必然脱离不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渗透和辅助,所以医学是一门和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患者对医疗卫生从业者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卫生从业者需要同时具备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才能够有效地运用人文知识去理解和把握医学知识,认识疾病和对待病人,正确处理医疗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医学伦理问题。医院和学校均应充分认识到医学专业“德”与“才”的关系,重点转变以往“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观念,明确“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重视和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类教育。要明确和落实德技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重新认证和界定课程性质,尽可能增加人文课程的学时数。

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合作医院的联系,将学校教育和医院教育两个时期有机融合,现阶段,两个教育时期基本上是各自独立状态,医院方教师应提前介入到教学管理当中,学校的专业课、公共课教师的相关教学工作也应延续到医院教育阶段,以有效缓解医院方面德育、人文类教学力量不足的现状。其次,学校方面应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将医院的各级带教老师纳入学校各项管理体系,对于医院带教老师,其在教学工作上取得的成果应享受校内教师相同的奖励和资助,享受与校内教师同等的学习、培训,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还要以校方为主体,统筹联络各医院的教学力量,各医院各专科实力不同,医护人员医技人员水平不同,学校应主动发掘发现医德高尚,教学能力强的带教老师,在各医院和学校进行培训,以点扩面。最后应加大财政支持的项目资金对合作办学医院教学阶段德育教育的支持,鼓励双方教师、管理人员进行此类项目开发,每年设定固定支出项目,以资助医院学习期间的德育教育。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学生是医德教育的客体,如果仅仅通过各种手段提升教育主体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而忽略了教育客体的主观认识对客观结果的影响,那么是难以达到有效改进的目的。所以要同步提升学生主观上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要有一个正面的学医动机和对医德的正确认识,同步改正重技轻德的思想,树立德技并重的意识,认真配合学校和医院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专题教育等,积极主动探索“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在医院教育阶段提升个人医德水平和职业适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二)提升“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德教育的效果

首先是医学类高职专科的学制改革。目前我国高职专科医学类高等教育学制为3年、而本科阶段医学高等教育学制则有4 年、5 年、6 年的本科教育,7 年的本硕教育和8 年的本硕博教育,其中临床医学最低为五年制。本科医学教育的学制普遍长于其他专业本科教育,而高职专科阶段的医学教育却和其他专业的高职教育学制一样,为两年学习一年实习,同比情况下比本科阶段同专业足足少了两年的学习时间,医学类专业课程多,课业紧,实际上的两年短学制,必然造成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不得不倾向于专业课程,只能大规模压缩其他非专业课程。

其次是行业主管部门加强相应的指导。近年来,职业教育中随着行业办学的逐渐退出,具体行业举办和企业举办的院校已经越来越少,人才培养的管理归口部门全部为教体系统。而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与综合型院校相比,其专业性极强,属于行业特色型院校。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办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本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类医学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医疗卫生专业的专业属性和伦理属性,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对高等医学教育的相关指导,对高职层次的医学办学的指导应与本科层次的指导相独立,以第一手的行业资讯,最前沿的理论及科研成果指导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

再次,校院共建合理的医德教育方式。医学院校课程应该由医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三大部分组成。而学校和医院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直接导致人文社科课程设置很少甚至没有。要提升医院学习期间的医德教育水平,学校和医院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结构调整,提升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教学能力,让完善的医德内容教学受益更多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教学中,除《医学伦理学》以外,还要增设行为医疗学、心理医疗学、医患交流学、社会发展学、医学案例学、医疗法事学等各种必备的医疗课程,以思想伦理综合交易为原点,开展人文课程、职业道德等相结合的医德教育体制,把各种对于的医疗教育资源进行有机高效的融合。同时改进考核评价模式,针对“双主体”办学模式下的医院教育阶段,应设计以实践演练为主要模式的考核评价模式,充分利用临床一线的优势,以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

还要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医德教育体系应该贯穿整个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生命周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之上,更不能局限于道德伦理课中。现阶段,“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集中授课课时少,在难以实现德育课程安排的情况下,学校应帮助院方教师推进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如在教学目标上融入医德思想,在教学内容上与医德理论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将实践与医德理论交替进行。通过查房后的病例分析,因医德问题而引发的医患紧张和医疗事故在实际的医务工作中占比还是比较大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价值观是解决目前医疗社会问题的主要方式。

(三)消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当前,社会舆论浮躁,医患矛盾的增多,使得社会上、网络上出现一系列的不好的言论。而医学生在学生阶段,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最多的途径还是网络。网络中的负面信息极大的阻碍了尚未正式迈入医学工作岗位的医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发展。网络环境的清洁净化变得尤为重要。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是通过正面形象、优秀事例、正常谈论的合理状态,这样的网络环境才能大网民传播正能量,起到其相应的效果。而一些网络媒体,新闻媒体和自媒体为了点击率,选择性报道,以曝光医务人员负面信息为主,不但挑拨了医患关系,也影响了医学生的医德观念形成。

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不仅能够使得高尚的医德行为、正确的医德观念得到有效宣传,同时有利于屏蔽、对冲负面情绪。对“双主体”办学模式下年轻的医学高职生缓解压力,树立信心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次是加大对失德行为的处罚力度。医疗机构的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机构、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失德行为的处罚力度,坚决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的态度。尤其对于医疗社会化过程中,收受红包、回扣等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对于部分医院科室采用的逐利性的绩效分配制度进行纠正,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规范医疗行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积极向上的医疗环境,以消灭失德现象为抓手,减轻不良社会现象对医院教育阶段的医学高职生的影响。

还要重视家庭教育因素。家庭环境的影响教育也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部分的教育效果要比学校的品德教育更为关键和重要。家庭的品德教育是学医人员品德教育的启蒙,更是对品德教养起着关键的基石作用。还要就是家庭的感染教育方式,是提升学生情感品德的重要因素,这是学校教育不具备的因素。所以要构建完善的家校教育方式,给学生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欢乐的教育环境,通过学校和医院的综合医德教育,完善家校教育体系。家校教育方式,可以借鉴中小学家校通平台,搭建家校网络沟通渠道,合理完善医德教育。

猜你喜欢
双主体医德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医学、生命科学类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