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柳宗元的人格精神寄寓

2021-11-27 13:14唐慧珍
魅力中国 2021年32期
关键词:蓑笠渔翁柳宗元

唐慧珍

(永州市零陵区柳宗元纪念馆,湖南 永州 425100)

前人范晞文曾评价:“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钓雪》一诗之外,极少佳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短短二十字,明白晓畅,朴实无华。然而,正是这些常字常句,勾勒出一幅意境开阔、冰冷透骨的寒江独钓图,渲染了一种不屈不挠的风骨,让我们体味到极具鲜明个性的人格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而我们要读懂这其中的内涵,体味到诗人的精神世界,还需要结合作者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来分析和揣摩。

公元805 年,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柳宗元意气风发地参加永贞革新,本以为自己满腔为国为民的抱负从此可以开始有所作为,谁知改革惨遭失败被贬南荒,随之,战友等人离世,柳母卢氏来永州不到半年因水土不服病逝,柳宗元自己也是百病缠身,可谓集国忧、家祸、身愁于一身啊。这个冬天对柳宗元来说一定是无比的寒冷,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希望和抱负就如同江雪一般转瞬即逝了。生活上的不顺遂,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孑立”,激愤感伤,这些经历为柳宗元构思《江雪》打下了基础。诗中这极端幽静寒冷的环境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映射,但是,柳宗元并没有因此颓废潦倒、一蹶不振,而是不甘心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地生存下来,为了探求政治革新的理论在历史与现实中上下求索,写下了千古绝唱——《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的景象,诗中用了“绝”和“灭”两字,进一步加深了画面广阔无边的程度,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此两句虽未直接用“雪”字,但铺天盖地的大雪、凛冽逼人的寒气已满心满眼。“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这幅背景强有力的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此时此刻,他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清高脱俗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摆脱障碍的空灵自在”,呈现一种不可言喻的禅悦。诗评家朱子荆认为:“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不在鱼也”。渔翁钓的不是鱼,而是“寒江雪”,整个画面将渔翁的形象美化了,诗中的渔翁不管冰天雪地、不惧严寒逼人,专心致志垂钓,似乎凛然不可侵犯。渔翁的形象和精神,千百年来鼓舞着人们在险恶的环境中求生存、敢于斗争去争取胜利。诗中“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已经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寄予和表达诗人的情怀,除了显示诗人远离尘世、物我两忘的禅意,一种傲然倔强、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斗士情节也油然而生。

《江雪》这首诗,仔细推敲、观察,你会发现这竟是一首藏头诗——千万孤独。而这“千万孤独”的主旨并非是用以寄托作者清高孤傲的情感,也不是反映自己郁闷凄苦孤独的心情,而是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是不畏严寒、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勇敢坚毅;也是蔑视政治迫害、顽强战斗的怒吼!诗中的“蓑笠翁”实际上就是柳宗元身世处境和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托景言志,艺术地反衬了现实中诗人不甘平庸、与恶劣的政治氛围做斗争的坚毅,超脱中有着倔强执着,有着诗人对生活的坚持和热爱,蕴含着高洁的渔翁精神、也是柳子独特的人格精神。而这人格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结合柳宗元的生活背景和文章内容来分析,我们认为柳子的人格精神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辅时利民的爱国精神

中唐时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和建中之乱使整个唐朝由盛而衰,朝廷内部宦官专权,朝廷外部藩镇割据,柳宗元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他自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尊崇传统儒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在成长的过程中,少年柳宗元还跟着父亲辗转多地,从小身受战乱之苦,度过了一段难民生活,他曾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很多悲惨与黑暗,这些成长经历激发了少年柳宗元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也萌发了将来要用自己的微博之力来挽救唐朝、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远大抱负。从此,报效社稷成为他一生的坚持,国家和平统一成为他毕生的夙愿。

柳宗元十三岁时写作《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表文通过对平定李怀光叛乱的歌颂,表现出少年柳宗元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主见。他在赴任永州途中,专程转道汨罗江凭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并写下《吊屈原文》,“先生之不从世兮,惟道是就”,“穷与达固不渝兮,夫惟服道以守义”,歌颂屈原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对屈原深深的怀念和无限的敬仰之情。柳宗元在《送薛存义之任序》中明确指出:“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使司平于我也”,提出了自己“官为民役”的民本思想:官吏不是百姓的“父母官”,而是百姓的“仆役”,因此每一位官吏都应该公平认真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这可谓是颠覆了封建社会官尊民卑的伦常,将民本思想从“为民做主”上升到让“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崭新高度,具有超前意识。他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说:“故在长安时,不以是取名誉,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辅时及物”即为当下社会服务。他在《寄京兆许孟容书》中也表达了对民生的关切,“过不自料,勤勤勉勉,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孟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利安元元”即为老百姓谋利益。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四年,释放奴婢、发展生产、关心民众、兴办文教……,躬身践行,以实现他“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理想,即使远离朝廷,他内心仍然希望可以为社稷效力,为百姓谋利。这是他“行歌坐钓”的夙愿,更是他爱国为民情怀的体现。

二、除弊革新的改革精神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等社会问题越演越烈,朝廷内部以王叔文集团为首,柳宗元、刘禹锡等为辅的革新派推出了一场针砭时弊的改革,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永贞革新是一场宫廷内部的改良运动,柳宗元在改革中主要负责采听外事、参与谋议、起草制诰等等。他在永贞革新后曾自评:“宗元於众党人中,罪状最甚”,从侧面印证了他在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永贞革新的主要内容为:强化朝政、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宦官、抑制藩镇,革除弊政、减免赋税等等。由此可见,这是一场非常积极先进的变革,在唐朝历史上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改革推行时“人情大悦”、“百姓相聚欢呼大喜”。可是在那个宦官擅权与藩镇割据等毒瘤根深蒂固的时代,这场改革一开始便针对各个统治阶层,并触犯到了他们的根本利益,这就注定了改革最终的失败。

柳宗元因参与改革而被贬为永州司马,在人生急转弯处,他却另辟蹊径,开始了一生用文学进行战斗的光辉历程新起点,也开启了他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巅峰时期。

柳宗元主张“除弊革新”的政治思想,即革除旧的弊端,创造新的对人民和国家有利的事业。他的人物传记《种树郭橐驼传》就打破传统,以平民百姓为对象,不拘泥于帝王将相,以种树之道涉及为官之道,告诫官吏不要以苛繁的政令骚扰百姓,应爱护百姓、体察民情,同时也表达了柳宗元改革时弊的愿望和理想,这可以看成是柳宗元毅然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柳宗元的《封建论》令人久读不衰,也是因为他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见:“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他主张要想治理好国家,使社会安定,应该任人唯贤,而非任人唯亲。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就将此理念付之于实践,打破常规,选用一批出身卑微但德才兼备的“贤人”任朝中要职。他还提出县长官应由中央王朝任命,从而可以巩固中央政权,并赞扬了秦始皇革除封建制,创立郡县制郡的革新精神。

除此以外,柳宗元还主张“文以明道”的文学思想,他和韩愈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提出“载道”、“明道”的基本理论,反对六朝以来盛行的单纯追求辞藻华丽、形式固定、内容空洞的骈风。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特别提出:“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彩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指出文章是用来说明道理的,因此不能一味地只追求辞藻的华丽和声韵的和谐,而要重视创作者的品德修养和文章的真情实感与内容,这既是为文的要求,也是做人的准则。古文运动在历史上,不仅是一场文学革新,而且也推动了文学的前进。

综上所述,柳文中让我们体味到极具鲜明个性的人格精神,感受到柳子独特的人格魅力,充分地展现了外在冰清玉洁的美和内在独特内涵的“柳子精神”,他的爱国精神和革新信念被我们当代人所感知、所认同、所追求,激励着后人努力进取、奋勇前行。如今,永州的柳宗元纪念馆、柳州的柳侯公园、山西运城的柳园等地都是后人为感恩和纪念柳宗元而建,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事迹,阅读到他文章中的深刻内涵。每年清明节期间,民间还会举行祭柳活动,传播柳文化,弘扬柳子精神。可见,柳宗元的这些闪光的人格精神对当代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具有丰富的现代价值。

猜你喜欢
蓑笠渔翁柳宗元
江雪
天宫院
重要的事
神秘的“渔翁”
最会打鱼的渔翁
江雪
Appreciation and comments on Professor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渔翁收藏:李群
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