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从中考成绩到高考成绩的衔接路径分析及其启示

2021-11-27 07:12王鹏张雨
考试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选科中考物理

王鹏 张雨

一、问题提出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启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意见》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因此“选科”成为新高考与以往高考的显著区别之一。

反观如今的教育景象:高中学校以学生的中考成绩作为依据,选拔优秀学生,与此同时,家长和学生以高考成绩作为选专业、选高等院校的依据,这样看来,学生的中考成绩与未来的高考成绩以及职业发展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试分数虽然以数字的形式呈现,却蕴藏着考生在考试中的丰富信息。当然,考试分数并非产生之初就承载了这些信息,其价值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是遵循考试各环节的规范,并严格遵守教育考试的各项标准而进行的分数处理所赋予的意义[1]。2014年,邹丽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大连市高考与中考成绩的相关性,提出了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性将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分析了中考成绩对高考成绩的影响,并相应地探讨了中学教学的变革[2]。张金军通过计算卡尔·皮尔逊相关系数以及绘出散点图证明了中考成绩与高考成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3]。

本研究在前人思路的基础之上,结合新高考背景,运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中、高考各科成绩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高中生选科以及中学的教育教学提供科学的建议。

二、模型构建

(一)数据收集与处理

收集分析了2017年S省J市新高考改革之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共计369名学生的高考成绩,并追溯到每位学生的各科中考成绩。将数据分为三组,分组依据为学生高考时不同的选科。其中第一组(计122人)是高考选科时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生;第二组(计117人)是高考选科时选择化学、生物、地理的学生;第三组(计130人)是高考选科时选择物理、化学、地理的学生,具体分组情况请见表1。中、高考成绩真实有效,且均为标准化成绩。

表1 三组选科分组

(二)模型与假设

该模型以中考的不同学科为5个自变量,分别是中考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成绩;以高考的不同学科为7个因变量,分别是高考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成绩(由于所收集的数据中选择政治、历史两科的学生较少,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本研究未作分析)。该研究分为三个模型,分别对应表1的三个选科分组,模型假设:中、高考各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三)模型方法与工具

1.方法: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用Mplus软件对模型进行修正和检验。

2.工具:Mplus,中考数据,高考数据。

(四)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用Mplus8.0对数据进行路径分析,拟合结构方程模型。根据结构模型,引入df、Chi-square、Chisquare/df、CFI(Comparative Fit Index,比较拟合指数)、REMSEA(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近似误差均方根)、TLI(Tuker-Lewis fit index,一种非标准拟合指数)共6项指数对模型进行分析解读,从表2模型拟合指数可以看出,三组模型的整体拟合度均较好。

表2 模型拟合指数

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考成绩到高考成绩的路径分析

如下所示是三个组的结构方程模型,每一个模型的左边代表中考的各个学科,右边代表高考的各个学科,且三个结构方程模型的各个路径均为显著。通过分析三个模型发现,三个模型都存在“单路径”和“多路径”两种路径形式。所谓“单路径”指的是中考的一门学科指向高考的一门学科,“多路径”指的是中考的一门学科指向高考的多门学科。

(一)第一组模型路径分析

图1是第一组的结构方程模型(以下简称第一组),即高考的选科是物理、化学、生物三科。

图1 第一组结构方程模型

该模型中“单路径”体现在中考语文、英语和物理,中考语文、英语对高考成绩影响单一,仅与自身学科有显著相关性。但是,物理与高考英语有显著相关性,却并未对自身学科产生作用。可以理解为,学生的中考物理成绩好并不代表高考物理成绩一定好,反之亦然。

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汪少成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初、高中之间存在的学习内容跨度较大以及教学方式的衔接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4];陈书强从教材、教学方法、学习习惯和数学知识等方面研究分析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学难点,并提出了相关对策[5]。总体来说,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其一,初中物理教材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亲切、有趣,能够使学生融入其中,而高中物理教材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思维能力,且难度升高,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很好地适应;其二,初中物理更侧重于记忆和理解,而高中物理更侧重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提高,且知识面更广;其三,高中物理的学习中运用了较多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这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初、高中物理知识之间较大的“台阶”问题,可能是初、高中物理成绩无显著相关的原因之一。

“多路径”体现在中考数学和化学上。数学和化学都是与自身学科以及偏理科的三门学科有显著相关性,体现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四门学科之间的紧密关联性,符合人们一般的认知常识。其实,早在1998年,便有教育研究者通过统计分析的方式验证了数学成绩与理化学科成绩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其中,张素贤先是用计算相关系数的方式证明了数学成绩与理化成绩的正相关关系,又进一步对计算出的相关系数进行了统计检验,发现数学成绩和理化成绩之间呈显著相关[6]。后有学者杨承根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成绩分析模型,同样研究得出数学成绩和理化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7]。因此,“数学学得好,理化也不会差”的说法不无道理。

(二)第二组模型路径分析

图2是第二组结构方程模型(以下简称第二组),即高考的选科是化学、生物、地理三门学科。

图2 第二组结构方程模型

该模型只有一个“单路径”,即中、高考的数学有显著相关性。在新高考视角下,有部分学者对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进行了研究。刘世贤从数学的具体知识(函数)角度说明了基础对于数学学科的重要性[8]。张淑贤聚焦于新高考改革之后初、高中数学教学该如何衔接对应,特别是从文理分科政策取消的角度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考查内容三个角度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阐释了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9]。因此,针对初、高中数学的差异性,教师在新生入学时不应急于教授高中的新课程,而应首先补充、巩固初中知识,提高学生适应高中课程的能力。

“多路径”体现在中考语文、英语、物理和化学学科。其中,数学和理化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上文已有讨论。中考语文与高考语文、英语、生物均有显著相关性。但是,中考语文与高考语文的负相关性应当引起注意。有研究者对初、高中语文的“断层问题”进行了分析。例如,徐佳从初、高中课程标准的差异,初、高中教材内容的区别以及中、高考评价标准的不同等多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试图找到可行、有效的弥合“断层”的办法[10]。

中考语文指向高考英语的这条路径并不意外。早有研究者对语文和英语成绩的相关性进行过分析。例如,周小慧对初、高中学段的语文和英语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及一元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语文和英语的相关性非常明显,即语文成绩对英语成绩有很强的预测性,一般而言,学生的语文成绩高,其英语成绩也相对高,反之亦然[11]。

中考语文指向高考生物的路径也表现为显著相关。以往,少有研究者对语文和生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但有柴敏花、盛万增等学者提出“巧妙运用语文学科素养,让生物课教学锦上添花”的观点,认为语文学科中的民俗谚语与生物知识链接密切,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等民俗谚语是讲解食物链的好素材,又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遗传的形象表达[12]。因此,应当重视语文和生物学科的相关性,可利用语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生物学科的成绩。

(三)第三组模型路径分析

图3是第三组结构方程模型(以下简称第三组),即高考的选科是物理、化学、地理三门学科。

图3 第三组结构方程模型

“单路径”体现在中考物理对高考物理的相关性,但是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而且在第一组结构方程模型中讨论了中、高考物理之间的“台阶”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可以带来的启发是,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具有不稳定性,学生在选科时应该从学科兴趣和具体的学习情况出发,慎重选择,避免影响综合的高考成绩。

另外一条“单路径”是中考化学指向高考数学的路径。该模型中,中考化学并未对高考化学产生影响,却与高考数学具有显著相关。这提示研究者应当关注初、高中化学学科是否也存在“断层”问题。仇传银、李先栓从化学教学的反应类型、反应原理和实验测算三个方面对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衔接进行了探讨,提出“初中用高中知识‘下凡’,讲清‘知其然’,实现启下衔接”以及“高中以初中知识‘升华’,讲清‘知其所以然’,实现承上过渡”的观点,论证了初、高中化学之间的存在衔接问题的真实性,并提出初中教师要研究高中教材,高中教师也要研究初中教材的建议[13]。

“多路径”体现在三门主科,即语文、数学和英语。该模型中,中考数学与高考英语具有负相关性。对于数学与英语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往少有学者研究,但也有研究者对数学和英语学习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郝志玲收集了248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和英语成绩,并自行编制问卷,利用SPSS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与英语学习能力在总体上呈正相关,其中推理能力正相关性更强,即通过数学学习能力能够预测其英语逻辑思维能力[14]。因此,也印证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个体可以同时具备多种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可以是跨学科的,从数据模型的角度分析,学生的英语成绩与物理和化学成绩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果通过英语学科学习所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迁移到其他学科,那么学生选科时也可以考虑选择偏理科性学科,当然,学生在具体选科时也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学科兴趣以及学科能力。

四、讨论与教育启示

(一)重视初、高中学段衔接的问题

在新课改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之下,重视初、高中两个学段的衔接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上文的路径分析可以发现,有多个学科在初、高中的学习中存在“台阶”问题,例如语文、物理、数学和化学。刘辉、李德显提出,当前初、高中衔接中存在学科不均衡、内容不衔接、情感不连续、功利不接力、制度不匹配等问题,提出采用初、高中六年一贯制的教育体制,在教研活动、课程开发、学生和教师以及教学体系等方面实施一体化管理,以应对初、高中衔接的问题[15]。对于学生来说,初中和高中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学段,出现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是复杂的,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无效学习”和“过度学习”,也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消解初、高中衔接问题是对学生发展的关怀,是减少学生学习精力“内耗”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教育招生考试分析的必要性

1.挖掘成绩背后的规律和联系,以监督学生的成绩动态发展。

“人工智能+5G”技术的到来对智慧校园建设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与此同此,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智慧校园建设的初心是为了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伴随着这些系统的运作,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系统后台的各种数据并未引起教育研究者的注意。例如,每次模拟考试的学生成绩数据将会记录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中,可以通过对学生成绩的分析,挖掘出其背后的规律和联系,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因此,监督学生的成绩动态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应该关注的焦点。

2.建构系统且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考和高考之间的桥梁。

近年来,教育在不断改革,教育部门一直在对如何公平、高效、精准地选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尝试。为此对高考进行了改革,并形成了如今新高考的模式。李国旭、王方[16]通过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新高考模式下的三“新”:其一,素质教育的“表”迈向素质教育的“里”;其二,考知识转向考素养;其三,考查要求更具体。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建构,是发挥高考正向指挥棒作用、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基于以上三点,中考与高考同步,中考命题改革也在稳步推进,而教育招生考试成绩的科学处理正是提高考试成绩可解释性的关键,因此,建立系统且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使中、高考评价体系更系统化和科学化,并将其作为中、高考之间的桥梁是当前必须落实的一项举措。

(三)新高考呼吁学校重视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展

新高考的变化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需求,学生自主选择高考科目,其实质是让学生提早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择己所长、择己所爱,将高中阶段的学校学习与大学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建立联系,让学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智慧[17]。可以看出,新高考意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但是,高中生作为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处于人生的疾风暴雨时期,性格易冲动且自我意识高涨,对于自我和职业世界的认识却微乎其微,很有可能做出盲目或固执的选择。新高考背景下,大学专业的选择与高考的选科也是紧密相关的。譬如上文提到的数学、物理、化学等之间的关联性,这与学生高考志愿专业的选择紧密联系。如何做出合适的选科决策,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基于此,在选科前,应对高一新生开展生涯教育,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生涯觉知,而非“唯成绩论”。

五、结语

本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追溯到学生的中考成绩,用路径分析的方法论述了中、高考不同科目之间的关联性,提出了针对高中选科以及中学教育教学的建议。影响学生高考成绩的因素有很多,学习状态、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水平、家庭氛围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影响,本文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研究方法,中学教师应关注初、高中对应学科之间的“台阶”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选科中考物理
只因是物理
高考物理模拟试题(六)
留言板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生涯规划背景下高中生如何选科浅析
2020年中考作文备考点津
高一严禁选科分班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中考“三数”大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