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探析

2021-11-28 06:16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土壤环境环境质量环境治理

杨 鹏

(酒泉市玉门生态环境监测站,甘肃 玉门 73521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相较于关注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人们更倾向于重视城市以及城市附近的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工作。然而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如何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以及环境治理,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取得喜人的成果,但同时农村的环境治理情况堪忧。在此背景下,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改善农村自然环境,加强环保监督,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1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及其分析评价现状

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环保部门不断开展以环境监测为重点的农村治理工作。国家环保部门重点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多种形式调查并协调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从而促进了农村饮用水资源与生产水资源质量的提升,并进一步维护了农村的土壤环境,促进了空气质量的提升,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与生产条件。

此外,我国众多专家学者在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布点工作上付出了诸多努力,从而为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专门针对农村环境监测标准的法律法规,提供了统一且标准化的监测标准、监测内容以及监测评价体系,有利于各单位遵守和学习。

2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2.1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布点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布点是根据监测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在相关地区进行试点的部署并投入相应的人力与财力,以便对当地的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以及土壤环境进行监测。例如,2010年《国家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方案》中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选择6个村庄作为环境监测的试点,从而部署相关工作。以下介绍环境质量监测布点要遵循的原则。

2.1.1 具有代表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在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布点时,必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庄或单位进行监测,只有这样才能够更为全面、真实地反映农村的环境质量,便于相关部门在后续能够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2.1.2 具有重点性

针对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质量或土壤环境存在严重问题的农村地区,需要进行重点监测并加强治理,才能有效解决当地的环保生态问题。

2.1.3 具有随机性

为使最终监测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和客观性,在选取监测点时也需要遵循随机性的原则,要对不同地点的环境质量进行充分监测,才使最终的数据具有参考价值。

2.2 对农村环境质量监测项目的要求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省份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都有所差异,且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因素、污染类型及特点均有较大的差别。有鉴于此,在进行农村环境治理工作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2.2.1 具有针对性

首先,相关主管部门选择开展的环境质量监测项目必须具有针对性,并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监测地区的自然情况以及农产品产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根本上发现需要治理的问题。

2.2.2 具有代表性

选择开展的环境质量监测项目,必须能够充分代表当地所存在的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以便在后续的治理过程中能够采用有效措施。

2.2.3 具有灵活性

根据监测地区的不同情况,应当选用灵活的监测方法。例如依据环境污染问题的差异性可选择开展必测项目、选测项目或者特征污染物的监测项目。必测项目适用于各类不同监测地区的环境,而选测项目和特征污染物的监测项目则需要依据当地的不同情况进行监测类型的选择,以真实地反映当前监测区域所存在的问题。

2.2.4 可操作性

选择开展的环境质量监测项目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并且要将监测成本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3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分析评价

3.1 农村环境状况调查

在开展农村环境监测活动前,需要对当地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不仅包括土壤、温度、气候及空气等自然情况,还应包括当地人文历史以及生产活动、农产品类型等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由此才能够充分了解产生当地污染源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治理方案。

农村环境状况调查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和自然概况。社会和自然状况主要包括当地土壤类型、地质地貌、监测区域总面积、温度气候以及地表水资源质量等。

(2)农作物种植及生产管理现状。在对项目进行监测时,还需要了解当地农作物种植的主要类型、生长规律以及当前农业活动生产管理的现状。

(3)污染源影响情况。污染源影响情况主要包括当地生活与生产活动的污染源分布、主要污染物类型以及排放情况、治理情况等。

3.2 农村水环境质量监测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是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生活与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是自来水或井水以及江河水库和山塘水体。

3.2.1 监测布点和采样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着人们的居住与生活、生产活动。因此,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地表水资源进行布点监测以及采样。地表水采样可以对监测区域的主要河流布置监测点并进行水样采集。

3.2.2 质量保证

地表水资源采样的监测结果必须要符合《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及《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的标准。

3.3 农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3.3.1 监测布点

对于农村地区空气质量的监测需要分别在农村居住区、农作物生长基地以及工业园区布设空气质量监测站。

3.3.2 监测项目和评价依据

空气质量的监测项目主要包括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或可吸入颗粒物等,监测的具体要求应当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

3.3.3 监测频次

空气质量监测项目应当保证每年两次的监测频率,每年5月与10月各监测一次。

3.3.4 质量保证

农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最终结果必须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3.4 农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3.4.1 监测布点和采样

农村土壤环境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以及最终产量。因此,农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对于保证农村经济增长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监测过程中,每一个生长基地应当设立一个监测点。重点污染区域需要设置三个监测点,并分别进行采样。重点污染区域主要包括农村地区、工矿企业周边的土壤,以及农村地区进行畜牧业以及水产养殖业附近的土壤,此外还包括堆放在生活垃圾区域的土壤。这些土壤类型受到居民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严重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监重点测与治理。

3.4.2 监测项目和评价依据

农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项目主要包括重金属、有害物质及各类农药等。在评价过程中,应当主要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以及《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为主要评价依据。

3.4.3 监测频次

农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为每年监测1次。

3.4.4 质量保证

(1)农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必须要严格落实责任制,并在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2)监测过程中需要重点收集并保存相关数据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采样记录、处理记录、分析记录以及各类数据等。

(3)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应当贯穿监测的全过程,并按照有关技术要求进行采样。

(4)对于收集的所有样本应当进行妥善保存与管理,以便进行样品复测。

3.5 农村环境质量分析评价

3.5.1 单个村庄的环境质量分析评价

针对单个村庄的环境质量监测,可以从村庄的地表水环境、空气环境以及土壤环境等方面进行项目监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达标评价与污染指数评价,全方位地反映当地的环境质量问题[1]。

3.5.2 全国农村环境质量整体评价

可以通过对某一地区或某种类型的农村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并利用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与分析评价结果,统计出全国农村环境质量的评价数据,使分析结果更具有参考意义。

4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及其分析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4.1 监测技术不完善、监测结果针对性不强、监测频次过少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监测技术不完善,且监测结果的针对性不强以及不同地区的监测频次过少。一方面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尚不完善,相关主体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监测技术难以满足众多农村地区的监测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力以及财力的不足,导致农村地区的环境监测频次不够。例如,根据目前的数据统计,很多地区每年地表水环境的质量监测次数仅有一次。而农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每年两次,分别在5月与10月各进行一次。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当年该地区的水资源及空气质量的真实情况。

为了进一步掌握农村地区全年的水资源环境以及土壤环境的真实情况,需要依据实际需求增加监测频次。例如每一季度对农村水资源的质量进行一次监测,或者根据水量的不同对监测频率进行及时调整。同时,有必要在农村地区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对该地区的空气质量情况进行日常的动态监测,这将有利于相关部门把握目前环境存在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采取解决措施。

4.2 监测项目基本不涉及微量有机物等特征污染物

为进一步优化监测结果,当前农村地区的环境监测项目应当在保证常规监测项目的同时,依据不同需求相应地拓展环境质量监测的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反映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还能够有针对性地掌握农村地区所存在的主要污染类型。例如可以在农村地区的水资源监测项目中增加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监测的特定项目,从而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的监测效果,有利于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安全[2]。

4.3 缺乏完善、有效的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

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监测缺陷是尚未构建与完善有效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规范与评价体系。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农村地区的面积大,所存在的环境质量问题非常复杂,且一些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专业技术规范存在大片的空白领域。政府与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地区发展特点投入相应的资金与人力,进行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与技术规范的构建与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辅助农村地区进行环境治理工作[3]。另一方面根据监测项目的不同应当采用综合性的监测方法。例如针对地表水资源、土壤环境以及空气质量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与监测标准,从而对监测结果进行动态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果的方案,以保护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4 健全农村环保工作的考核体系

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治理工作,离不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工作与付出。只有不断建立并完善农村环保工作考核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地开展农村环境监测治理工作。并且针对不同的的农村环境污染源,需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环境治理的目标。例如对于生活污染源、生产污染源以及种植污染源等不同环境污染类型,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清楚地了解这些不同污染源类型的特点以及治理方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环保工作的考核体系,提升各生产部门以及每村每户的环保意识,并对环保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鼓励村民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加以制止并检举告发,促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

4.5 逐步完善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监测体系

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构成较为复杂,并且针对不同的监测项目所采取的评价标准也不同。因此,在推进农村工作的建设过程中,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差异应当制定全面、科学的监测计划。其中重点包括监测点的布置、样本采集的方法以及样品运输的要求。并且,要依据不同的监测内容与工作阶段,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机械设施设备和办公场地等,从而全面落实质量监测管理工作,全方位提高农村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有效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地区质量监测管理软件平台的开发与使用,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升质量监测管理的效率与准确性。并利用大数据云端等技术,对相关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理方案。此外,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对环境污染的监督力度犹有不足。环保部门应当充分分析环保问题所产生的根源,对不同主体进行严格约束,在保证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4.6 加强仪器配置和人员技能的培训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和治理工作人员的支持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设置专门的监测机构,并配备相应的机械设施设备,提高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监测与治理的能力,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大规模提升,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政府与主管部门必须要注意保护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利用先进的技术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土壤环境环境质量环境治理
“优标”水稻体系对稻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EPC模式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噪声环境管理分析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陕西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显现“叠加”效应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