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文化的多线叙事推广

2021-11-28 06:16赵书漾李珉璐王群山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民族服饰传统文化

赵书漾,李珉璐,王群山

(北京服装学院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105)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中华文明这个大框架下,根据各自的生活地域、习俗信仰,发展出了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而衣食住行衣冠犹在饮食之前,可见服饰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服装不仅是御寒蔽体之物,更是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的认同。民族的特色服装承载了一个民族的记忆,陪伴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保留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风貌。诚然,时至今日,城市化、城镇化的浪潮造就了更为便利的生活,而民族的传统服饰也囿于其不能适应城市的缓慢生活节奏,逐渐淡出大众的视线。自然科学需要解决的是人类“往哪儿去”的问题,而人文社会科学需要解决的则是记住人类“从哪儿来”。因此,推广民族服饰文化是基于保护民族文化问题之上的重要课题。

1 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民族服饰文化,绝不是保护某一件衣服,将其放进博物馆里就能完全做好的。民族服饰文化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它不仅仅是穿在身上的衣服,与之相配的,是一整套生活方式和观念与信仰。所以,一件衣服上需要包含的信息,是从物质到精神一系列相辅相成,互相呼应的叙事模式。

1.1 神话传说

各民族作为炎黄子孙的不同分支,保留了许多不同方面的宝贵文化资料。神话传说作为一个民族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对民族精神面貌的塑造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神话之中找到许多共通之处,从人类起源到灾难叙事,一系列的故事之中都可以看到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华夏基因,和契合各自民族气质的故事。

从彝族的神话《查姆》《梅葛》等韵文中关于人类起源的传唱,到白族、黎族、景颇族的人类起源神话,都记载了一对兄妹作为人祖的事迹,而布依族的神话《繁衍人烟》,更是直接明确表明了伏羲姊妹的身份[1]。与之相伴出现的,是关于洪水与灾难的神话,这些灾难带来的毁灭常与人类的重新繁衍相伴而生。苗族、瑶族等以伏羲女娲为背景的兄妹婚神话,常在这些灾难背景下发生。从更加贴近文化生活的角度来看,基诺族、布朗族、傣族关于其民族同源神话中所记载,神给三族分配文字时,基诺族写在牛皮上,傣族写在芭蕉叶上,布朗族写在麦粑粑上,由于饥饿,基诺和布朗族所记载的文字被其先祖食用,因此只有傣族有文字流传了下来[2]。神话传说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对事物的解释。这些解释尽管不一定符合科学的客观事实,但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与认同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建构作用。

神话传说作为一种叙事方式,其在装饰层面在一些民族服饰上仍然有所体现。保护神话传说,可以在文化遗产的故事性层面,体现出其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

1.2 生活习俗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服装不能独立于生活之外单独存在,所以对于一件或一类服装相配套的生活习俗的了解、研究和保护,也是保护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服装的形态与当地的气候密切相关,而气候决定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在服饰上加以体现。

在我国东北三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中,受制于高寒地带的气候,棉麻等纺织作物无法在高纬度地区大规模生长,而代代相传的以渔猎为生的生活方式,则来自山林与江河的馈赠。如赫哲族的鱼皮衣、鄂伦春族的狍皮帽等极具特色的服装服饰,就是其渔猎生活的深重痕迹。与之相对的是西南各少数民族,云贵川湿热的山区,其独特的适应山区的农耕文化,造就了傣族、黎族、苗族等民族的筒裙、蜡染、各类银饰等一系列服饰与纺织文化。此外,西北、东南的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无一不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地缘因素影响下的文化发展紧密相关。

当一种生活方式长年累月代代流传下去之后,就会形成一种惯性,这种惯性即是习俗,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特有的身份标识。同样,一件衣服的穿着方式本身也是生活习俗的一部分。脱离了对生活习俗的研究,就无法看服装的全貌,深入研究自然也无从谈起。

1.3 传统工艺

一件衣服的起点,源于一针一线的工艺。在工业社会发展之前,手工纺织业一直都是农业时代的经济支柱。从中国古代的经济产业来看,无论是内部经济循环的“以机为田,以梭为米”,还是向世界范围输送的来自丝绸之国的精美丝织品,都体现了纺织业作为经济支柱的鲜明特征。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工艺的更新迭代,则直接掀起了经济发展的浪潮。因此在工业化发展以前,中国的传统纺织工艺,几乎具备了深入发展的一切良性条件。

不管一件衣服包含了怎样的内涵与意义,都需要通过工艺来落地完成实物的制作。精湛的工艺本身是支撑服装内涵表达的语言。上至帝王冕服肩挑日月背负星辰的华贵工艺,下到游子出发前夜寸草春晖细密的临行针脚,服装中所包含的信仰与情感,都是通过一针一线的工艺将其连结起来的。

在物质与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里,超乎想象的精美的纺织工艺品被能工巧匠制作出来,本身就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从文化层面而言,劳动造就了人,传统工艺之中包含的是制作者和使用者对生活本身的敬意;从技术层面而言,超越技术限制的成品,本身就是先民智慧的集中体现。复原和保护传统工艺,不仅仅是对古老技术的再现,更是对先人的致敬和文化的保存。

2 传统文化的流行化

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严肃的课题,但文化的推广则正好相反。严肃的事物在走向大部分的人群之中的时候,必然会遇到许多阻力,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受众兴趣的激发,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不会对过严肃的事物产生较大的兴趣。因此,传统文化的推广,势必要通过流行化这一路径。

2.1 传统文化的困境

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因素。

外部环境的因素在于,全球化冲击下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输入。事实上,中国对西方的学习远远早于全球化本身,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就走向了西化的道路,到了新文化运动更是掀起了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的浪潮。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以及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影响,以及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带有明显阶级制度的我国传统服饰早已经消失在人们的生活当中[3]。中国的本土文化在这一系列的巨变中进行着痛苦地转型,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伴随着的是对自我的否定与怀疑。这种对自我的质疑推动了文化自身的更新换血,但与此同时付出的代价是自信的缺失。全球化则是进一步暴露了这个过程之中的短板。全球化是一个趋同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属于自身的特色才是自己的身份标识。在世界文化语境的冲击之下,判断标准自然也会向对应的方向倾斜。如果当文化出现唯一判定标准之时,那么可以判定的是文化的生命力将会处于衰落的态势。因此,学习他人的同时,切不可忘记自己是谁,否则就如邯郸学步,徒增笑耳。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困境的内部因素在于,其一部分自身的更新成长或与时代有脱节之虞。传统文化的神秘化是阻碍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如今信息化工商业社会现状下,传统文化昔日在农耕社会下生存的依仗,已然成为了今日传播与发展的阻碍。譬如传统的“师徒制”下师傅“留一手”的对教学的保留,或是“传男不传女”“家学不外传”等对文化的选择性传授与垄断性保密的方式,都是文化遗产本身在时代中存活的极大障碍。坚持传统不是抱残守缺,更加积极的心态则是在保持内涵的前提之下,结合时代特征,积极革新形式,使之反作用于内涵,使其能够进一步发展。只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包容的态度,更积极的传播,更客观的辨别,才能使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破除现有的困境,实现更高的成就。

2.2 文化传播的切入点

文化要有活力,其受众就不能没有年轻人。文化传播的切入点正是年轻人。抓住年轻人的喜好,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是持续文化本身自我更新的重要途径。年轻人作为创造力旺盛的群体,具有极强的文化创造与再创造能力。正如年轻人总会成熟和老去,流行文化也是如此。流行文化的前期常以亚文化形式出现,而当亚文化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以高频率和强传播性掀起流行风潮,此时就形成了流行文化。一部分流行文化具有成为经典文化的潜质,而大多数流行文化则随着风潮的逝去而逐渐消弭。传播的意义就是人的本质,文化的意义也是通过传播活动构建的[4]。

流行并不只是新事物,诚如时尚的轮回中对复古的追求,流行文化之中的传统和经典元素亦是常客。如果用逆向思维的角度来看,流行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媒介和契机。

2.3 传统文化的流行化

传统文化的流行化,就是在传播的层面抓住受众点,来进行简明化,普及化的流传。流行化不光要从传统的科普层面进行,更要开辟新的形式,比如影视、动漫、游戏等娱乐产业,将文化遗产向创意行业靠拢[5]。人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的注意力会被更轻松,刺激性更强的事物转移,正如互联网从长博文时代,到微博140字时代,再到抖音快手的短视频时代,传统文化向流行贴近的过程中,势必要快餐化,碎片化,但在合适的手段之下,吸引人的注意力,并引起受众进一步了解和探索的兴趣,同样也是可行的传播手段。另一方面,对于年轻人文化底蕴的熏陶与培养,同时也是对文化土壤的保护与奠基。诚然,如今对于年轻人的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不应遵循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旧制,而是要立足于当下时代,符合当代信息传播规律的方式,运用更新颖的学习方式、更广泛更方便的知识载体——这也是文化流行的规律。

诚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繁重的工程,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框架和信息储备才可以胜任。但仅从了解和关注的角度而言,娱乐化的推广同样也是可以使用的方式,相比于学术的精深,它具有更为广阔的受众和更多元素加入的可能性。

3 多层次文创挖掘

民族服饰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推广层面同样适用流行化的方式。具体到方法层面可以多层次的文创开发为主。民族服饰文创方向的开发,可以从学术、产业、娱乐三个方面来规划。

3.1 学术化挖掘

关于民族服饰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应在文化的内涵提炼、文化的形式转化、文化的创意实现方法论等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民族服饰文化,不仅要将眼光放在过去,研究服饰的历史,更要立足于现在,着眼于将来,探索新的民族服饰文化的存在形式与传播方法。一种文化的存续与发展,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内涵,深入挖掘提炼民族服饰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并在此之上进行创作与再创作,在保留文化审美与气质的基础上,用更贴合时代的形态展现出来,不失为一种上佳的方式。

在学术化文创挖掘的过程中,关于文化内涵、形式、创意实现之间的关系,可做如下解释:内涵作为文化的根基,保持了不同形式之间内在的统一;文化创意实现的多种方法和途径,支撑了不同形式状态下的外在表现。在不同的形式转化下,文化内涵与创意实现作为新与旧的一体两面,共同支撑了外在与内在的统一。

3.2 产业化挖掘

诚然,在文化推广的层面,停留在象牙塔的研究之中显然是不够的。学术化挖掘作为对理论思想的探索,只能起到方向指导的作用,真正使其落在实处的,还是产业的深耕与发展。民族服饰文化的推广,不仅仅是纺织产业能够单独支撑起来的,文化产业的意义涵盖了各个方面。文化的推广需要的是多领域,多行业的共同协同配合。

在产业化文创挖掘的过程中,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在于经济的运转。产业化的推广自然不能以公益推广的形式进行,势必需要充分发挥民族服饰文创产品的自身价值以及附加价值,使生产与消费达到平衡乃至盈余的状态。从产品消费的价值及其受众来讲,消费者需求的解决,是文创产业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这里的需求分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方面,物质需求的解决在于实现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而精神需求则是其具有的附加的文化精神内核本身。而就消费者的需求而言,一方面是其本身固有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于可培养的新的需求,前者是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后者则是创造新的需求模式与消费逻辑。

3.3 娱乐化挖掘

文化产业最佳的培育土壤就是娱乐领域。娱乐市场在近年迅猛发展的态势之下,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而与之相匹配的,不仅仅是实现其消遣休闲的功能,还有其孕育文化的社会责任。娱乐本身作为高等智慧所具有的特有行为,其本身就具备了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对于民族服饰文化而言,需要面对的不仅是主流文化,更需要考虑的是新兴的亚文化市场。亚文化的受众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也正因此,亚文化的圈子具有更多元的思维与更活跃的创新力。民族服饰文化需要跳脱出原有的推广思维,向更贴近年轻人的娱乐方式靠拢,从影视、动漫、游戏等行业,加入文化元素,或基于文化背景之上的创作。

只有通过受众面更广、曝光率更高的渠道与方式,在给人感官方面享受的同时,尽可能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兴趣,才能使更多年轻的思维和才智投入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之中,实现文化推广的良性循环。放下身段,雅俗共赏,只有脚踏实地,深入人群,文化的推广与传播才能具备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4 结语

讲故事是人类最古老的技能之一,讲好一个故事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也不能避开这一规律。一个好故事可能形成一股风气、一阵潮流,而多管齐下的多个故事群,则能形成一种环境、一个世界观。讲好民族服饰文化的故事,做好叙事本身,就是其推广路上实质性的一大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服饰文化作为其中的一小部分,理应同整个文化一起,拥抱新的时代,再次以新的形式发出其光和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力多形式多角度推广我国文化,向世界充分展示我国文化的魅力与活力,对于我们自身,是文化自信的树立,对于世界,也是文化宝库的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民族服饰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欢欢喜喜购物记
谁远谁近?
传统民族服饰与现代服饰设计
意象油画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审美意义研究
汤鹏作品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