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中的平等思想及其新时代启示★

2021-11-28 08:33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阶级恩格斯小康社会

张 怡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所追求的梦想与夙愿。在党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信念和意志与贫困作斗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最真实的写照。从迈开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开始,小康社会就作为主线贯穿全过程,从“小康之家”的新起点到“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目标,再到“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巩固这一成果必然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发展环境和各类风险挑战,如何解决好发展的短板,公平公正便成了全面建成小康后的价值追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的批判的同时,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分析《反杜林论》中平等观念对于小康社会成果的巩固有着重要的意义。

《反杜林论》中的平等思想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将辩证法同杜林的形而上学相对立来加以叙述,直接揭露了杜林观点的反动性、反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描述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理论,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首先,恩格斯首先对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进行了批判,为平等思想的阐明奠定了基础。杜林妄图建立“终极真理”的新哲学体系,即永恒道德是适用于“人以外一切生物”的终极真理。恩格斯指出“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等等,它们要求具有同数学的认识和应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范围。”[2]永恒不变是绝对不存在的,人类的认识过程是有限的和无限的辩证关系。从主体来说人的认识是受历史条件制约,所以才有最初的“小康之家”作为当时提高国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从客体上来说整个世界有是在无限的联系和发展中,才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的全过程。因此建设小康社会是从现实出发,巩固小康社会的成果也要从现实出发,摆脱在绝对中思考问题,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

其次在平等观上,杜林的观点受主观主义的限制得出了“两个人的意志相等”的公理,显而易见杜林是将抽象的研究对象分解成最简单、最具体的要素,再将公理套用到这些要素中,由此得出结论。套用这种公理,杜林将社会抽象成两个简单的人,认为“两个人”中一方用暴力来实现其要求,从而造成了不平等的结果,由此便产生了非正义、不平等的状态。恩格斯指出不平等并非是暴力的产物,而是历史发展产物。平等观“它还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3]因此不平等观念的产生源于经济基础,只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消除各种不公平现象。恩格斯指出“期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另一种产品分配, 那就等于要求电池的电极和电池相连时不使水分解,不在阳极放出氧和在阴极放出氢。”[4]

最后,真正的平等是消灭阶级本身。从原始公社开始就存在着平等观念,但是在经济关系要求更高的自由和平等权利的地方,旧的政治制度和旧的观念被不断推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制度和新的平等观被建立。无产阶级追求的平等不是统治阶级的特殊权利,而是人类的真正平等。无产阶级要建立起这种平等,必须按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不断调整不相适应的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5]

《反杜林论》中平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首先,恩格斯批判杜林的暴力论是反动的理论。杜林颠倒客观实际用暴力解释分配,认为只要改变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就可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丝毫不触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6]指出人们间的不平等是私有制、阶级产生的结果。而暴力在统治阶级方面是用来对付别压迫阶级的,暴力是对剥削阶级的维护。在阶级社会中,暴力是巩固或是分配私有财产的手段,它并非是私有财产的创造者,因此暴力不能用来说明阶级的产生。社会阶级的划分是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杜林的所谓的不平等只是分配方面的不平等,这点完全是不正确的,社会的不平等根源也在于阶级。在小康社会所追求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正如《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描述建立起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即为现代生产力所要求的这种制度,消除商品生产和产品多生产者统治,取而代之的是以全社会规模的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生产。

杜林坚持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对未来社会是完全适合的,认为一旦排除了暴力,那是公平的分配在于工人应该获得“自身劳动的全部产品”。恩格斯批判这种观点完全是荒谬的,如果工人获得劳动的全部产品,那就剥夺了社会积累的职能。“在这样的状况下,全部生产品,将被分配于工人之中。而社会的一种最重要的进步职能,积蓄,就被剥夺,并被放在个人的掌握之中,个人的意志之下。”[7]

其次杜林所讲的社会主义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而是“‘社会的自然体系’,植根于‘普遍的公平原则之中’”[8],所以恩格斯指出杜林一开始就将社会主义的整个关系放在了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杜林是一个空想的主义者,是彻底的小资产阶级反动空想。杜林指出未来社会是存在商品交换的,认为商品生产是永恒存在的。显而易见杜林是以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特点来描写未来社会,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永恒的。恩格斯批判的指出自发形成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分工是是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恩格斯指出阶级划分的基础是劳动分工,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从精神上和肉体上摧残着劳动者,使得脑力和体力得不到平等全面的发展。新的社会的建立就要求消除这种劳动分工,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是我国实际发展状况经验的总结,是社会利益的蛋糕更加合理公平的分配的总结。

最后,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剥削者的消除,国家就开始逐渐消亡。杜林宣扬分配上不平等的产生是使用了政治的因素,也就是暴力的结果,如奴隶制、雇佣劳动的存在都是纯粹政治性质的形式。对于阶级的产生可以不用面对实际历史,纯粹的逻辑方式或是先验的方式来说明是通过暴力占有的私有财产。恩格斯揭示了社会的阶级性,社会不平等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社会中的平等是统治阶级的平等。因此,要想真正的实现平等,必须通过彻底的革命,消灭阶级对立,“以平等权利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公平正义观取代以人的不平等为基础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观,具有世界历史性的进步意义。”[9]

《反杜林论》的新时代启示:巩固小康社会发展成果的理论指导

平等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在建国初期人民生活温饱不足,党带领人民以顽强的信念和意志与贫困穷困作斗争,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小康之家”到“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10]新时代平等是“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平等,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华大地上打响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间与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党和人民披荆斩棘、团结一心积极面对脱贫路上的严峻挑战,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11]的脱贫攻坚精神。在2020年底圆满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让遥不可及的小康生活变成了国人生活的常态。

小康的实现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小康社会的平等是不离开现实生活的。在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时,我国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发展好是做好做大蛋糕的前提,而实现公平就是分好蛋糕。“生产力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之后……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2]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差距,将公平落在实处,让分配更加公平。

平等观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3]恩格斯从客观实际出发指出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公平的清醒认识,表明了社会制度已不再适应经济条件的发展。[14]在“温饱—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基本现代化—全面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我国经济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在不断的做调整,在追求更加公平的道路上,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转变。实现公平虽然是一个漫长的阶段,但现阶段已经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成果,也迈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性一步。

猜你喜欢
阶级恩格斯小康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奋进“十三五” 实现“小康梦”——小康社会在江苏大地的现实写照系列报道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