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2021-11-28 14:30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阿多诺大众文化大众

赵 佳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1947 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合著出版的《启蒙辩证法》,可以说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开拓之作,开始对现代文明的产物进行反思和批判。大众文化成为他们批判的首要对象,阿多诺在第二章“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对文化工业作了详细的分析,他所使用的“文化工业”一词是有特定指向的,他在《文化工业述要》中讲到:“文化工业这个词大概是在《启蒙辩证法》这本书中第一次使用的……在草稿中,我们使用的是‘大众文化’,后来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了这个用语,旨在从一开始就把那种让文化工业的倡导者们乐于接受的解释排除在外: 也即, 它相当于某种从大众当中自发产生的文化,乃是民众艺术的当代形式。但是‘文化工业’与民众艺术截然不同,必须严格加以区分。”[1](42)阿多诺对“文化工业”一词的界定,正体现了这篇文章的核心,直指文化工业的负面特征。 他所批判的是自上而下建构起来的文化工业体系, 这样的文化工业有着同一性、欺骗性以及反启蒙性的特征,致使人丧失了主体性。在意识形态和商业化进程中,主体性也渐趋消失了。作为精英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多诺,他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弥漫着浓烈的精英主义论调以及悲观色彩,这构成了其理论的局限性。但是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还是带给我们很多现代启示,因此,还是要辩证看待,理性应对。

一、文化工业产生的根源

文化工业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阿多诺在文章中描绘的各种文化工业现象,鲜明地体现在20 世纪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的美国。 文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

20 世纪30 年代, 法兰克福学派开始关注大众文化并对其进行批判, 阿多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他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阿多诺是犹太人,因德国纳粹的压制迫害,在霍克海默的邀请下,他逃到了美国。 然而,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美国表面上民主的垄断社会主义,其本质也是如纳粹主义一样控制着人民大众。 究其根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出现了现代性。所谓的现代性首先是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自我力量的确认, 人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 有了世俗化的需求。早期的文化工业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但是随着文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工业便渐渐强化并主导了大众的娱乐需求, 并以此来控制大众。 所以说,文化工业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现代性根源。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员, 阿多诺充分继承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并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引入到文化领域。 阿多诺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中,看出文化工业出现的源头,以“拜物教”来解释人们对于文化商品的迷恋, 所以作为商品的文化直接追求的是商业利润。同时,阿多诺也吸收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即技术工具正是通过操纵大众的无意识而达到同一性之目的:“对有效性的需求使技术发展成为一门心理技术, 一个专门用来制造人的程序。 ”[2](148)这一理论用来分析大众文化的产生是极有创见性的。

二、文化工业的特征

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通过分析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化工业的典型现象,论述了现代文化工业的重要特征,主要为同一性、欺骗性和反启蒙性。

所谓的同一性就是“大众化”,文化工业实现了批量生产,工业化赋予文化产品单一的流水化特征,阿多诺写到“文化工业引以为豪的是,它凭借自己的力量, 把先前笨拙的艺术转换成为消费领域以内的东西,并使其成为一项原则,文化工业抛弃了艺术原来那种粗鲁而又天真的特征, 把艺术提升为一种商品类型”[2](121)。 艺术商品开始变质,它抛弃了自己的独立自主,而成为一种消费品,并被利益所驱使。 在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下, 文化工业生产了大量的低价艺术品。艺术的“唯一性”被破坏,而交换价值成为主宰。

在文化工业同一性的浪潮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个人只有与普遍性达成一致, 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没有问题的”[2](140),个性不复存在了,个人的自由也成为奢望。 同时,艺术被当成工业产品,变成了像公园一样被大众所消遣的场所, 甚至被装扮成政治标语,灌输进人们的思想中。就像近几年流行的真人秀节目一样,通过所谓的“大众性”的倡导唤起人们参与的热情。 然而, 这看似种类丰富的影视节目,不过是千篇一律的视觉体验,根本无太多新奇可言。

阿多诺在文章的第四节中, 写到文化工业通过娱乐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并且通过娱乐来欺骗大众。阿多诺创见性地指出,娱乐使人们变成类成员,得到一种虚假性的满足。文化工业不断对人们进行许诺,“电影向人们保证,生活就是它们那种样子,它们总是对的,在它们的权力范围以外,人们根本用不着问这问那”[2](132)。 承诺自己会通过表演来使人们获得快乐。然而,这个诺言却从未实现,“所有的谎言都不过是一种幻觉:它能够确定的是,它永远不会达到这一点,食客总归得对菜单感到满意吧”[2](133)。 人们沉浸在这种虚假的满足中,变得越来越没有思想,这些都与文化工业的操纵与欺骗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的娱乐是对劳动的延伸。 文化工业的发展并没有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提升, 反而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压抑。 阿多诺指出人们在下了班的闲暇时光所进行的娱乐活动, 是为了摆脱机械工作中带来的压力,以便为了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人们沉醉在文化工业制造的廉价艺术中, 自主的思维已经被完全打破了,沦为无意识的接受者,这也使人们丧失了反抗的精神。 文化工业把娱乐变成了人尽皆知的谎言,生产并控制消费者的需求。

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并未提及“启蒙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始终持一种批判的立场。 纵观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如马尔库塞、本雅明等人无不持一种忧郁悲观的态度。阿多诺也是如此,他在第二章《文化工业》的第七节中总结到:“文化是一种充满悖论的商品。它完全遵循交换规律,以至于它不再可以交换;文化被盲目地使用,以至于它再也不能使用了。 ”[2](146)因此,阿多诺在《文化工业述要》中说:“文化工业的总体效果是反启蒙。”[1](44)文化工业以高度的同一性和强大的欺骗性, 遮蔽了大众文化的启蒙性。

因此,在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鲜明地描写了文化工业的负面特征,其同一性、欺骗性和反启蒙性都会对作为文化生产的受众产生巨大的影响,人民大众便是最直接的受众,他们作为社会的主体不可避免地会丧失其主体性的地位。

三、文化工业下人主体性的丧失

文化工业以其强大的浪潮, 通过意识形态对人进行控制。 同时,商业化进程中,经济制度和商品化形式也会对人产生极大的压迫。

阿多诺在文章的开头便写到:“在今天, 文化给一切事物贴上了同样的标签……不仅各个部分之间能够取得一致, 各个部分在整体上也能够取得一致。 ”[2](107)文化以其无所不包的形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工业越少作出承诺, 就越难以给生活提供有意义的解释, 意识形态的宣传也就会显得越空洞”[2](133)。 然而,文化工业通过空洞的意识形态对大众进行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制造各种假象。 文化工业通过电视、电影、歌曲和小说等不同的形式, 传达着相同的意识形态内容,看似变化丰富的文化产品,其本质是一致的。这是一种文化泡影, 身处其中的人们不仅没有发现这样的假象,反倒却因为“文化工业的过滤”[2](133),只好接受这种虚假现象,因为“谁要是对这种单调乏味的权力抱有怀疑,谁就是傻瓜”。 过滤后的文化工业如致幻剂一般, 可以让身处其中的人把电影或电视中的事物当成现实,产生错觉,以致人们在精神上被文化工业所麻痹,产生对现实生活的困惑。

二是把世界对象化。 阿多诺认为:“作为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强化,如果需要的话,它会以嘲弄的姿态对待古老的梦想、 祖先的理想和至深的感受。 新的意识形态就把这个世界本身当成了对象。 ”[2](134)文化工业利用人们对于事实的信奉,把本身混乱的状态当成事实,并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就会使人们把生存本身变成权利的替代品。 意识形态的控制必然伴随着权力结构的作用, 文化工业制造的权力之网笼罩在每个人身上, 人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其控制,被其监督。

当文化以大工业的形式进行批量生产时, 便卷入了商业化进程中, 而商业会通过经济制度和商品化来压迫大众。作为商品的文化,首先会制造一种风格,通过风格的影响来产生许多的消费者,获得大众的支持。 这时,商业资本便会注入文化工业,一旦有利益的驱动,一些艺术家们便开始变得不再单纯。他们可能会为了满足商业的利润去创作, 以此带来消费的热潮。然而那些坚持自己风格的艺术家,就会被排除在文化工业之外。 所以,大多数艺术家们“在每一项艺术活动中, 他们都在这些无知的主人面前俯首称是”[2](199),这样他们便成为文化工业和受众的中间环节,成为商业文化的牺牲品,艺术也变得没有了灵魂。

那些被无限复制的艺术品, 让艺术的价值消失殆尽。在中国的影视界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五六年前的青春剧基本都是“霸道总裁爱上你”的主题,而现在的青春剧变成了灰姑娘的奋斗史, 这些千篇一律的影视剧只能带来一时的狂热, 不久便会消失不见。所以阿多诺惋惜地说到:“只要金钱是绝对的,那么艺术就应该是可以随意处置的。 ”[2](143)金钱置于了艺术之上, 而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地位也削弱甚至丧失了。

因此, 当意识形态与经济机制都有了相当成熟的形式之后, 它们两者所合力形成的权力结构从观念与现实的双重层面对人的个性与自由发展进行钳制[3](280)。 在此推动下,人们丧失了主体性,成为文化工业发展的附庸。

四、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现代启示

由阿多诺主笔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深刻揭示了文化工业的本质,暴露出文化工业的负面特征。纵观全文,虽然我们看到弥漫着阿多诺精英主义和悲观的论调,其理论尚有不足。他对文化工业进行了绝对的否定, 也低估了大众的自主性和反抗能力。文化工业确实具有一定的反启蒙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工业采取了很多符合受众的生产方式,它通过一些感官刺激、活泼搞笑的方式,来使人们释放压力。同时,大众文化之所以会不断更新主题, 就是因为一部电视剧如果刚开头人们就能猜到结局,其收视率就会急速下降。 可见,人民大众并非全部都处于蒙蔽的状态,他们有一定的判断力。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虽然有局限, 但是其批判理论的开创性与深刻性确实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阿多诺能深入社会现实,反思社会现实,不避锋芒地指出文化工业的弊端, 这种批判精神是十分值得学习的。 因此,当代中国在发展文化时,要以人民大众为主体,发展人民的自主性,发挥他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鼓励文化的多元发展,鼓励自主创新,不要让商业牵制文化的发展,真正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实现文艺的自由发展。

五、结语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他在深入社会体察之后,揭示出文化工业的同一性、 欺骗性和反启蒙性的特征。 同时,文化工业通过意识形态和商业化进程的影响,使人丧失了主体性。 秉持精英主义文化的阿多诺在这篇文章的写作中弥漫着悲观的论调,虽有不足,但其理论的创见性和批判性却十分珍贵, 也带给我们一些现代启示。

猜你喜欢
阿多诺大众文化大众
“否定的辩证法”与阿多诺的音乐分析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浅析“大众文化”
浅析阿多诺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
浅谈阿多诺的自然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