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概括能力 感悟数学本质

2021-11-28 10:46邹佳琦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概括能力数学本质数学思维

邹佳琦

[摘 要]概括是数学思维过程的基本框架之一,也是数学思维方式的“核心”。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当挖掘教材中的思维材料,并借助建模、类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概括能力,感悟数学本质。

[关键词]概括能力;数学本质;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2-0008-02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数学知识的结论形式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离不开对概念、结构、关系以及各种经验的概括。一些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决定了对数学知识的提炼和获取能力,继而影响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由此可见,概括是数学结论产生过程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备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思考“教什么”和“怎样教”,还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本质,以此挖掘和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深挖教材,催生概括意识

概括包含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两种形式,感性概括往往在直观的基础上能够自发进行,而理性概括则需要学生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再加工和改造,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概括需要架构在感性认识和实践操作基础之上。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典型丰富的材料并引导其观察和分析,从而抽象概括出数学的本质。作为概括过程中的载体,思维材料绝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应当在高观点的视角下发掘教材、巧用教材,让数学概念从模糊走向清晰。

【案例】如图1,三个小朋友都想做一个平行四边形,说法正确的有几句?

学生产生错误的地方主要是第2句。对此,笔者访谈了一部分学生,得知有的学生没有用三角形拼过平行四边形,不知道要强调“完全一样”;有的学生仅知道两个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虽然知道要强调两个三角形完全相同,但也只是机械地记住,对于概念中为什么强调完全相同似懂非懂。

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教育现实,说明教师可能并没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动手操作的过程,即使给学生安排了动手操作的活动,也只是“就书论书”,对需要分析概括的过程一带而过。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两副三角尺,并提出“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平行四边形”这一要求(如图2)。

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通常都会按部就班,让学生直接用两块一样的三角尺拼出平行四边形。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填鸭模式,学生对三角形特点的感知仅仅浮于表面。

用不同种类的三角形到用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平行四边形,需要学生经历辨析和概括的过程,因此,教师不妨给学生提供若干不同和相同的三角形进行尝试,让他们选择其中的任意两个三角形去拼平行四边形。在拼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问题:不同的三角形都拼不成功,只有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当然,这只是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初步的感知,如何让“完全相同”扎根于学生心中,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概括,从而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因此,在操作结束后,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不同的学生展示所拼的平行四边形,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和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以此找出共同属性,间接地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并进行加工和创造,使之成为有价值的思维材料,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在概括中经历数学概念抽丝剥茧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之下,学生才能看到知识本身的一个生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生长出概括意识。

二、抽象建模,感悟概括之妙

数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由复杂到简单,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循序渐进、有条理地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炼出简洁的思考方式,抽象出数学模型。

【案例】小明有12枚邮票,小丽有30枚邮票,小丽给小明多少枚邮票,两人一样多?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退”的机会,即可以从简单的数据入手,通过画图来找答案。在学生已经有了思路以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列式计算,求出答案。最后,让学生反思之前的探究过程,归纳和总结方法,抽象出数学模型,即这类题本质上都可以概括成“小数+(   )=大数-(   )”这样一种简约的结构关系。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活动经验,引领学生自主建模,让学生在稍复杂的问题中筛去非本质的部分,概括出问题的本质所在,学习力于此悄然生长。

相对于数学习题,数学概念的教学亦是如此,换句话说,数学建模也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好途径。

【案例】蔡宏圣老师所执教的“认识方程”片段

师:同学们看到课题一定在思考方程到底有什么特征。我告诉各位,第一个算式150=100+50不是方程,第二个算式x+700=800是方程,第三个算式x+700>800不是方程。现在请各位同学倒推出方程有什么特征。

生1:必须有一个未知数。

师:把谁和谁合在一起才发现方程一定要有未知数?

生2:把第一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合起来就会发现方程必须要有未知数,因为第一个算式没有未知数不是方程,说明了方程必须要有未知数。

生3:从第二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中发现方程中必须要有“=”。

师:那为什么第一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不是方程?

生4:虽然第一个算式有等号,但没有未知数,所以不是方程。虽然第三个算式有未知数,但没有等号,所以不是方程。

师:那第二个算式为什么是方程?

生5:因为它既有未知数,又有等号。

师:怎么判断一道算式是不是方程?

生6:不但要有等号,还要有未知数。

由上述片段可见,学生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方程,但他们并非一张白纸, 他们有朦胧的感觉,该片段的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这种感觉和体验。其实,方程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有部分原因是学生在建立方程概念的过程中,未曾经历一个充分的抽象与概括的过程。而蔡老师的处理方法可谓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对于三个算式,直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明确哪个是方程,哪个不是。学生在蔡老师的激发和引导下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比较三道算式,对方程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发现并概括出“未知数”和“等号”这两个元素对于方程来说缺一不可,从而在脑海中建立方程最基本的模型,为方程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做好了铺垫,丰富了对方程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建立方程模型,感悟方程本质属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抽象概括能力。

三、类比推理,提升概括能力

数学中的概念、属性、数量关系、经验归纳及思想方法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相似的属性,若将其类比就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案例】“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在量角器上寻找相同度数的不同角之后,执教老师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测量长度,谁能来说说测量长度和测量角度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生1:它们都可以从0刻度开始测量,测量到几就是几。

生2:也可以直接用大刻度减去小刻度,它们的差就是所测角的度数。

生3:它们都可以一度一度或一厘米一厘米这样数出来,就是数一共有多少个1度或1厘米。

師:测量就是一个个单位量累积起来的过程。除此以外,你们还在哪里见过测量?

生4:面积。当时是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为单位量的,求图形的面积就是看图形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师:是的,大家很善于联系,测量角度、长度、面积,包括今后需要学习的体积测量,其实都是一个个单位量累积的过程。

该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先比较、分析长度测量和角度测量之间的相同点,再类比面积测量和体积测量,引导学生体会“尽管测量的内容都不一样,但本质都是不变的,即测量实际上就是单位量累积的过程”。这里借助类比,帮助学生打通了不同知识内容间的关联,将测量的知识串成一条知识链,深入抵达测量的本质。

总的来说,从思维材料中概括出数学结论,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将形形色色的数学问题由复杂化为简单,由陌生化为熟悉,由抽象化为形象,让学生在陌生的“风景”之间也能寻找到熟悉感,从而概括出共通的规律,实现数学学习质态的真正提升。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概括能力数学本质数学思维
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阅读概括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回顾反思”策略探析
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的本质
抓住问题本质渗透归纳类比数学思想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记叙文的概括能力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