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数学与生活,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2021-11-28 05:26刘萍萍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应用意识小学数学生活

刘萍萍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彰显数学的强大生命力。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有几种有效路径,包括寻找生活原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感悟模型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数学;生活;应用意识;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2-0089-02

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彰显数学强大生命力。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应用意识: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主动尝试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数学信息;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能够主动寻找其现实背景,探索其应有价值。沟通数学与生活,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懂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提升应用数学的意识。笔者结合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认为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有以下几种有效路径。

一、寻找生活原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师应努力寻找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二者之间铺路搭桥,让数学知识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让数学知识真正融入学生的世界。当学习材料来自现实生活时,当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回归生活原型,给予学生生长的支点,重视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联系,从生活原型中总结数学知识,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现实生活,从而感受到学習数学知识的意义,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中,教师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的生活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数学带来的便利。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学生往往对算理“多加要减,多减要加”感到困惑不已。教师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但会引起学生反感,更会限制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买卖商品的生活情境:“我带着256元到商店买衣服,1件衣服的价格是98元,我付给收银员100元,请问,我多给了收银员多少钱?收银员应该找回我多少钱?我还剩下多少钱?”学生经过分析,一致认为笔者多给了收银员2元,收银员应该找回2元,这样笔者手中还剩下256-100+2=158(元)。如此,抽象的“多减要加”算理就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教学中,笔者融合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算理在现实中有原型,不但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例1】 “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骑过儿童车吧?自行车和儿童车相比,哪个行驶速度更快呢?

生1:自行车的速度更快。

师:为什么自行车速度快,儿童车速度慢呢?

生2:因为自行车的车轮大,儿童车的车轮小。

师:“大”和“小”指的是什么呢?

生3:指的是圆的周长。

师:什么是圆的周长?

生4:围绕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师(出示大小不一的两个转盘):我们能测量出这两个转盘的周长吗?

随后,笔者指导学生运用缠绕法和滚动法测量转盘周长,并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中,笔者以学生骑儿童车和自行车的经历引入圆的周长的概念,让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把握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视角观察、理解生活现象,由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感悟模型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模型思想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教师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并将数学模型应用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同类问题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建构数学模型,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而沟通数学模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二是借助数学模型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当学生建构起数学模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同类问题进行解析和探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模型在现实中的运用,进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笔者出示了以下题目: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种1棵树,需要栽几棵树?教师引导学生分三种情况思考,即两端都植树、只有一端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两端都植树,则株数=全长÷株距+1;只有一端植树,则株数=全长÷株距;两端都不植树,则株数=全长÷株距-1。由此实现了在生活实例中建立数学模型。

【例2】“植树问题”教学片段

师:要在全长100米的路的一侧安装路灯,每20米安装1盏灯,两端都不安装,一共需要几盏灯?

生1:可以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灯就相当于树,20米就相当于株距,该题属于两端都不植树的情况,所以,需要灯100÷20-1=4(盏)。

师:看来,安装路灯问题和“植树问题”属于一类问题,它们都存在着像“树”与“间隔”这样的对应关系。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呢?

生2:教室里一张桌子对应一把椅子。

生3:在摆花的时候,一盆花一个间隔,一盆花一个间隔,最后花的盆数比间隔数多1。

生4:教室里的灯,一盏灯一个间隔,最后间隔数比灯数多1。

师:无论是树的棵数、路灯数,还是花的盆数,只要像“植树问题”那样一棵树一个间隔的问题,都可以看作“植树问题”,都可以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答。

师(出示图1):这类似“植树问题”吗?“树”是什么?它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种情况?

生5:这类似“植树问题”。女兵就相当于“树”,它属于两端都植树的情况。

师(出示图2):这幅图呢?

生6:扣子相当于“树”,它属于只有一端植树的情况。

师(出示图3):这幅图呢?

生7:剪刀相当于“树”,它属于两端都不植树的情况。

数学模型的建立并非只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是为了解决某一类问题。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建构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引导学生寻找、归纳生活中有哪些問题属于“植树问题”,从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新情境下出现的问题,在模型的应用中,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实践。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不同,也与教师的课堂讲授不同,它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有目标地、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学生在学与做中,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逐渐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如,在讲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计算出粉刷1间教室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积极开展活动,有的小组测量并计算教室需要粉刷的面积,并进一步提出地面不需要粉刷,只需要粉刷5面墙,还要从5面墙的面积中减去前墙黑板和后墙黑板的面积,再减去4个窗户的面积,最终测算出实际需要粉刷的墙壁的面积。在课后,有的小组去向工人师傅请教粉刷墙壁的用料问题,有的小组去市场上了解涂料和人工的价格,最终,学生综合考量各个因素,测算出粉刷1间教室所需的钱。

这一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颇具挑战性。一是教室的表面并不需要全部粉刷,这就需要学生在实地测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二是从课堂到课后,学生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搜集信息、处理数据,并运用数学知识设计出可行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而且体验到了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喜悦。

学习旨在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数学教学的永恒课题。生活中并不缺少数学,只是缺少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就要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铺路搭桥,给予学生亲身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用数学知识和思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介锁.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

[2] 王雪岩.小学四年级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现状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20.

[3] 袁升.基于应用意识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探析[J].华夏教师,2019(30).

[4] 方芳草.增强应用意识  提升小学数学素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11).

(责编 杨偲培)

猜你喜欢
应用意识小学数学生活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浅议
提升语文课堂游戏教学实效性研究
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应用意识”培养
生活感悟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