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微课设计策略

2021-11-28 05:26李冬香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设计策略微课

李冬香

[摘 要]“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内容比较抽象,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短板。微课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内化,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推理能力等,有效地提高“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效果。文章从现阶段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入手,探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微课设计策略。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2-0095-02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建立空间概念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图形与几何”的概念过于抽象,与生活的联系不是很紧密,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又比较弱,所以学起来比较吃力,越是到高年级,“知识脱节”现象就越明显。一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没有掌握学习要领,对图形特征的认识比较片面,容易混淆各种概念(如周长、面积、体积的概念),只能死记硬背图形的特征、公式,做题时只会云里雾里地模仿,不会举一反三,缺乏知识迁移能力。因此,一旦遇到有关“图形与几何”的题目,学生的成绩就不太理想。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课为教学提供了便利,因此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广泛使用。微课教学时间较短,是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进行学习,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彰显独特的魅力,能帮助学生从表象中抽象并构建图形的概念;能动态地展现图形的变化,突出几何图形的特点;能构建图形概念的网络体系,实现概念的结构化和系统化。

一、故事情境的设计策略,体现“图形与几何”生动的生活意义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最初的教学形象生动、色彩丰富,就能够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也能够使教师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微课虽短但不简单,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需要考虑故事、情境、案例、問题、活动等进行“情境化”的设计与营造,融入情境中的重、难点知识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能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图形源自现实生活,它是人们对客观物体的长期观察后抽象出来的,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微课设计中使用生活化的场景,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到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物品开始观察、想象、体验,然后抽象出几何图形。教师可使用信息化手段,把这一抽象的过程具体化。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设计了情境问题:用零花钱买一个圆柱形的望远镜,准备送给“手拉手”学校的科技小组,现在需要给这个望远镜做一个圆柱形的包装盒,需要用多少材料?用这样一个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有亲身体验的感受,以此激发学生想亲自动手操作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到用料的多少与表面积有关,从而更好地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乐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互动式设计策略,在交互中探究“图形与几何”的内涵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素养,还可以多次学习,直到真正地理解。常见的微课都是采用讲解配录屏或者教师直接讲述的形式,难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学生不愿意花大量时间在乏味的微课上。为了避免学生开小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微课的设计中尝试提高学生的学习毅力,把单一的教师讲解换成互动式的讲解,让学生与微课内容、教师进行互动,使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不断启发、问答、反馈来进行双向交流。这样学生需要不停地“输入”和“输出”,这不仅仅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反馈、反思过程中掌握了“图形与几何”的知识。

1. 学习伙伴对话式,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学习伙伴对话式,引入学习伙伴的概念,把教师独语的沉默换成学习伙伴间的分享,情节、声音、人物、画面效果都更为丰富,学生在虚拟的人物对话交互中开展学习,形式更生动,语言更亲切,画面更有吸引力,有效维持学生的学习毅力。合作交流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必不可少,解题的方法和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多种多样。学习同伴的分享激发学生共同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培养自我总结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在“圆锥的体积”微课中创设情境,两个小伙伴想买爆米花,但是有2种套餐,套餐A(圆柱形包装盒):10元一大桶。套餐B(圆锥形包装盒):10元两小桶。哪种套餐更划算呢?通过小伙伴的交流,讨论出研究这个问题,实际就是研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两人进行实验探究。首先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和圆柱形容器,利用“倒水法”试一试。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水,再把水倒入圆柱形容器,倒3次能装满圆柱形容器。从而推算出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3倍,从而得出圆锥体积公式。那是不是所有的圆锥和圆柱都存在这样的关系?小伙伴又合作探究非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真人合作操作、直观演示使指导更规范,同伴分享自己的猜测并验证,进一步促进了探究实践,提高了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2. 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时既需要尽可能地展示给学生所学知识,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图形与几何”的思考过程往往伴随着动手操作,而“动”要“动”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教师设计微课的时候还可以设计配套自主学习任务单,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改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自主学习任务单能帮助学生明确任务,学习动机和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探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交流中探索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微课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互动式练习、超链接探究、扫码练习等互动形式来推进学习进程。最后利用平台的反馈、评价功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地反馈学习情况,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在课堂上正式学习本节内容时,教师让学生把在预习时的疑问提出来,作为新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交流加以解决。这样课堂与课外都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师设置四个有梯度的操作:一是计算被拴着的小马吃草的最大范围;二是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三是观看视频并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四是用不同的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教师在讲解中留有余地,留有空白,适时提问,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暂停微课,使用学习单操作,与学习伙伴分享学习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微课中增加互动。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理解了圆与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关系,并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最后利用其他平台的学习资源,增加微课的容量,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定教。

三、从抽象到直观,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几何活动经验,学生对几何图形特征有了充分的认识,空间想象力才能得到提高,进而提高数学核心素养。对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以及变化建立起来的感知和认识是离不开直观的演示的。因此教师在“图形与几何”的微课中设计某个知识点时应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可以增强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尤其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这时运用信息技术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知识内化,让学生加深對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诱导学生深入浅出、化繁为易,从而掌握重难点,融会贯通。

例如在“正方体的展开图”微课中,围绕“正方体有多少种不同的展开图”这一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想象,让学生在说、做、思考中,一步步找到展开图的规律,循序渐进,步步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展示图形3D效果,让学生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后面和下面的涂色情况。学生看了形象的微课视频后,再用数学的思维去动手操作,通过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把11种展开图分类,得出4种模型。学生在观看、操作中,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从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拓展空间观念,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学方式不断地发生变化,“图形与几何”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研究性学习是高效的。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搭建了直观想象的桥梁,丰富了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认知,实现个性化学习,培养了空间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引入时代的活水,让“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更加精彩。

[ 参 考 文 献 ]

[1] 潘锦嫦.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7.

[2] 郭绮丽.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微课融合策略[J].小学时代,2019(10).

[3]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4] 王庆华.微课与任务驱动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教学技术装备,2017(6).

(责编 杨偲培)

猜你喜欢
图形与几何设计策略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