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画活水 尽水之变*
——论辛弃疾写水词

2021-11-29 00:21陶文鹏
关键词:稼轩词人山水

陶文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在辛稼轩词集中,其山水词深受历代广大读者喜爱。这位爱国英雄词人在山水词中描绘雄奇或秀丽的山水风光,表达他对大自然和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彰显出他“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临江仙·戏为山园苍壁解嘲》)①吴企明校笺:《辛弃疾词校笺》,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922页。本文所引用辛弃疾词均出自此书,此下不一一注出。的审美意趣,更借山水意象和境界寄托他抗金复土的壮志与请缨无路的悲愤。稼轩山水词具有丰富深邃的情思意蕴与超凡脱俗的艺术成就。在已问世的宋代文学史、唐宋词史以及辛弃疾研究专著中,都对稼轩山水词有所论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迄今,已发表对稼轩山水词的研究论文有20多篇。2008年,笔者曾与路成文教授合撰一篇专论稼轩词写山艺术的文章。②路成文,陶文鹏:《“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论〈稼轩词〉的写山艺术》,《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笔者感到已有的论著,主要是研究稼轩写山,而对其写水关注不够,迄今未有一篇专门探讨稼轩写水词的文章。与形态高耸屹立不动的山相比,水往往是流动不居,少常形而多变化,要描写出水的动态与生命活力并非易事。而在稼轩词中,写水的篇章不少,其中也有脍炙人口的佳作。为此,笔者撰写此文专论稼轩写水词,以便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评鉴其山水词的鲜明特色与杰出成就。

一、画水之词 情意丰厚

辛弃疾率义军归宋后,在短期的江南宦游与长期的上饶隐居经历中,写作诗词的灵感兴会宛若钱塘江潮汹涌澎湃,使他不倦地挥动那支出神入化的词笔,描绘出一幅幅千姿百态、动静俱妙的山水图画。画中的水,有长江、湘江、赣江、钱塘潮,有杭州和福州的西湖、南昌东湖、上饶带湖与鹅湖、铅山瓢泉,有云洞水、潭水、溪水、瀑水、泉水、池水、渠水、野水、雨水、沧浪水、竹根水,还有“潭空水冷”的剑溪和樵川,甚至有词人幻想中的银河仙浪。稼轩最喜爱山,曾写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其实,这四句词如改“青山”为“清泉”,也完全契合词人的心意。因为此词的题序中,就有“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之语。在《鹧鸪天·不寐》词里,他也自称“一生不负溪山债”,又于《水龙吟》感叹“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可见,山和水都是稼轩的挚友和知音。

于是,从喜爱水的稼轩笔下,就涌现出一首首咏水佳作。《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是稼轩描绘钱塘潮的名篇: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词人妙用比喻、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结合有关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把被誉为天下壮观的钱塘江潮写得有声有色有气势,极富飞动感,令人惊心动魄!词中以白甲雄兵鏖战正酣形容海的潮涌,正是词人强烈渴望征战沙场的体现;词中展示江浙弄潮儿手挥红旗踏浪起舞犹如平地漫步,讴歌他们不怕狂风巨浪的勇气与矫健身手,显示了江南军民万众一心抗击金兵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而词的后半幅写因忠谏而被杀害的伍子胥冤魂乘“素车白马”东去,写力助勾践灭吴的范蠡竟被迫隐居五湖,乃是词人含蓄地表达对南宋朝廷迫害主战的忠臣良将的愤慨,其中包含着为恩师叶衡被罢相深鸣不平,也抒发出自己政治失意的牢骚。可见,这首词不仅淋漓酣畅地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景奇观,而且蕴涵着丰富深邃的情思。笔者认为,这首词在意象的独创性方面虽不及稼轩写山的经典名篇《沁园春·灵山齐庵赋》,但在意蕴的丰厚深远与风格的悲壮郁勃方面,却胜于它。

辛弃疾以写水为主的小令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达了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的起韵写他俯瞰从郁孤台下流过的滔滔赣江水,想到四十多年前金兵南侵、生民流离的情景,感到这清江水中,至今仍旧流淌着当年无数逃亡难民的眼泪。接韵写他向西北遥望金人铁蹄下的北宋故都汴京,视线却被无数青山阻挡了。词人以象征手法曲折表达南宋朝廷主和派阻挠主战派收复中原统一山河。下片写赣江水冲破青山遮挡,浩荡奔腾东去,隐喻坚持抗金复国志士的不屈斗志和必胜信念。全篇运用象征隐喻手法“惜水怨山”[1]下册,1212,使此词具有令人寻味不尽的思想内涵。

在稼轩词集中,有多首吟咏长江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传诵人口的名篇: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嘉泰四年(1204),六十五岁高龄的辛弃疾出镇京口,登上北固亭,凝望滚滚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想起千古兴亡,不禁赞叹三国时代的少年英雄孙权,他坐断江南,拥数万雄兵,坚决抗击北方强敌曹操。作者钦仰不畏强敌奋发有为的孙权,并以其自励与自况,对怯懦苟安畏敌如虎的南宋朝廷当局表达了不满与讽刺。词中描写长江仅一句,但作者将其置于全篇中心,起到了串连上下片的作用。词句从杜甫七律名篇《登高》的“不尽长江滚滚来”化出,为押下平声尤韵,改“来”为“流”,加强了动态感,音韵响亮有力。它与表示时间的“千古”“悠悠”相互配合,把敢与曹刘等前辈争雄的孙权烘托得更加威风凛凛。笔者每次吟诵此词,眼前都涌现出生气虎虎的孙权及其身后大江滚滚奔腾的意象。清代陈廷焯《云韶集》卷五评赞:“魄力之大,虎视千古。”[1]中册,970洵非虚誉。

在辛稼轩写水的词作中,更多是表现他被主和派排挤打击罢官隐居后的内心矛盾:既念念不忘杀敌报国恢复中原,倾吐政治失意请缨无路的愤懑,也抒发出他回归自然亲近山水的隐居生活情趣。请读《沁园春·期思卜筑》上阕: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平章了,待十分佳处,著个茅亭。

绍熙五年(1194)七月,辛弃疾被弹劾罢福建安抚使,归上饶。秋冬间,又到铅山县的期思卜筑,作此词。开篇即描写一条清溪,从西边奔腾而来,而那弯弯的桥,宛如晴空的彩虹投影在溪水中。四周层峦叠嶂,像一扇扇翠绿的屏风耸立。期思的秀丽山水风光使稼轩感觉自己就像杜甫战乱后重回浣花溪草堂一样欣喜,又像是陶渊明游斜川一样舒畅。稼轩笑对青山碧水的神情意态跃然纸上。

辛稼轩还有一些写水的词,表现出他从江水风浪中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例如: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送人》)

词人在江边送别行人,遥望行人即将乘船远去的浮天江水、无穷之树以及远山云雨弥漫,深情劝慰友人说,悲欢离合只是人生万千愁恨之一种,不必过于在意;江头风浪固然险恶,但跟人世间的艰难险阻相比,就算不上什么了。此词上下片收尾,堪称宋词中写景抒情又蕴含理趣的精警之句。

稼轩晚年出镇京口期间,还写了一首《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全篇热烈赞扬远古英雄大禹不辞劳苦治理洪水,使神州大地免于陆沉,为中华民族子孙万代带来了平安幸福。过片描绘红日冉冉西沉,长江白浪滔滔不息东去,以壮丽阔大又奔腾流动之景,象征岁月如流,伟人虽逝而功绩万古长存,表达出词人要发扬大禹治水救国救民的壮志抱负。吴则夷高度评价此词:“气魄之伟,抱负之大,有天地悠悠,上下千古之慨,在稼轩词中为压卷之作。”[2]277笔者深表赞同。

二、妙笔生花 画出活水

辛弃疾写水,就如同他写山一样,有一支生花妙笔,能够画出各种水的动静状态,表现出水之光色、声音,水之山影、云影、树影,水之凉暖乃至香味,可谓形神兼备,活色生香,令人惊心动魄或心旷神怡。

与山相比较,水的常态是动的。稼轩就善于描绘奔腾流动、充满生命活力的水。你看,他写清泉水:“清泉奔快,不管青山碍。”(《清平乐·题上庐桥》)“清”状泉水之澄澈洁净,“奔快”写其流动之急速,“不管”句表现其勇敢乐观倔强的性格。真是白描写生自然明快的妙笔。他写瀑布水:“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沁园春·灵山齐庵赋》)“直下”白描瀑水从高空笔直飞泻而下,“倒溅”比喻水花如珍珠从下而上飞溅,炼字多么精准、妥帖、有力!又如:“野水玉鸣渠,急雨珠跳瓦。”(《卜算子·用韵答赵晋臣》)野水流入渠中,像玉石般叮咚鸣响,急骤的雨在屋瓦上如明珠蹦跳。再如:“小渠春浪细无声。”(《临江仙·逗晓莺啼声昵昵》)因为渠小,水流细,所以听起来无声。“竹根流水带溪云。”(《临江仙·探梅》)在竹根流动的水,虽是无声,却悄悄地带走了溪中的片片云影。

稼轩还喜欢描写水色。“菖蒲自蘸清溪绿。”(《归朝欢·灵山菖蒲港》)这是清溪的绿色;“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霜天晓角·赤壁》)赤壁与白浪两种色彩鲜明映照;“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江行采石岸》)千丈翠岩如同斧削而成,落日金光灿烂倒影江中,好像是水把金子熔化。可谓流光溢彩,灿烂夺目。

再看稼轩笔下的水声、水影、水凉与水香。“霍然千丈翠岩屏,铿然一滴甘泉乳。”(《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积翠岩如千丈翠屏突然屹立在人们面前,那乳珠般洁白的甘泉滴落,发出铿锵的声响。“老眼羞明,水底看山影。”(《祝英台近·与客饮瓢泉》)词人说自己老眼怕光,但仍爱欣赏水底的山影;“水底明霞十顷光,天教铺锦衬鸳鸯。”(《鹧鸪天·席上再用韵》)明霞影落水底,好像是老天要在水中铺锦衬托羽毛斑斓的鸳鸯。“一榻清风殿影凉。”(《鹧鸪天·鹅湖道中》)清风吹来,使鹅湖寺院大殿的水中倒影也增添了凉意。“草木尽芬芳,更觉溪头水也香。”(《南乡子·庆前冈周氏旌表》)因为山乡的草木尽是芬芳,词人感觉溪头水也散发出香气。

辛稼轩写水,善于灵活多变地运用白描、彩绘、譬喻、夸张、拟人、拟物、用典等艺术手法。例如他写杭州西湖:“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周遭红碧。”(《念奴娇·西湖和人韵》)词人就把白描、彩绘、比喻等手法结合起来,表现出西湖傍晚晴雨变幻、水花飞溅、红荷碧莲相映的美丽景色。再看他写福州西湖:“绿涨连云翠拂空。……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描写西湖翠绿的荷叶也如波翻浪滚,与彩云相接,拂拭天空,气势惊人。他又把西湖比喻为一座晶莹透明的水晶宫;写他骑马去游湖,笑儿童走得缓慢;在湖上迎着打头风泛舟,船儿不前,他就喝酒,沉醉于浪花之中。词人把自己的行为、意态融入景中,格外真切、诙谐、趣味盎然。又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人在清秋登高远眺,竟感觉千里楚天也在流动,长江水似乎是随着天空一起流动的。在目力可及的尽头,水天融合,浑然一体,使他进而感受到这“秋”并非虚幻的,只是其形空阔高远,无边无际。词人妙用了拟人、幻觉、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等艺术手段,表现出水、天、秋三位一体的意象与境界。新奇警动,浩浩荡荡,苍苍茫茫,生机勃勃,笼照全篇。又如:“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水调歌头·盟鸥》)开篇即直抒他喜爱带湖,因为湖水清澈见底,就好像打开千丈宽的翠绿色镜匣,看到一方明镜。还有“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好事近·西湖》),“为爱琉璃三万顷,正卧水亭烟榭”(《贺新郎·觅句如东野》),用比喻夸张的“一天寒玉”与“琉璃三万顷”意象,突出表现湖水广阔及其静态的光色之美。

无论写山还是画水,辛稼轩都喜爱并擅长飞腾起超凡的幻觉想象彩翼,创造出雄奇、瑰丽或者清幽、怪诞乃至诡谲的意象和境界。例如《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上阕: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词人起笔就以南剑双溪里有神剑的传说发兴,写自己渴望得到一把倚天万里的长剑去扫清西北浮云。这里即是运用幻觉想象与象征手法,含蓄表达驱除金人收复中原的壮志豪情。其后写神剑化龙之地,只留下眼前的冷水空潭。他想燃犀照水寻剑,又恐怕风雷怒吼,水中妖魔兴风作怪。这里的“风雷怒,鱼龙惨”,就是词人以幻觉想象与象征手法比拟南宋朝廷投降派的嚣张气焰和阴险嘴脸。清代陈廷焯《云韶集》与《放歌集》评赞此词:“雄奇之景,非此雄奇之笔,不能写得如此精神。”“雄奇兀奡,真令江山生色。”[1]上册,519皆中的之论。

以上所举,都是稼轩词写水的名篇或佳句。其实在大自然中,最美的景色往往是有山有水,山与水相映生辉的。稼轩词有句云:“句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因此,稼轩有不少兼写山水的佳作,或以写山为主,如《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或以写水为主,以山衬水,如前引“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沁园春·期思卜筑》)。再如:“山上飞泉万斛珠,悬崖千丈落鼪鼯。”(《鹧鸪天·石门道中》)泉水从山上飞泻而下,像万斛珍珠散落地面;悬崖壁立千丈,却有几只小鼠机灵地出没其间。境界既飞动又幽静,更有生机意趣。又如:“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临江仙·再用韵送佑之弟归浮梁》)词人在这首送别词的结尾,以晓山如眉、秋水如镜的美丽风景相伴行人,含蓄地表达出对行人的深情厚谊。《满江红·冷泉亭》更是一首描山画水的佳作:

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佩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无人识。 山木润,琅玕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

此词以杭州飞来峰下的冷泉亭为中心展开描写:传说飞来峰是天竺国灵鹫山飞来,又说它是玉斧削就;通向冷泉亭的道路两旁,劲直挺拔的杉树如戴冠垂缨的士大夫拱手而立;亭边翠竹似润泽的美玉。词人运用幻觉想象,创造出一系列神奇浪漫的意象。最精彩的是写翠谷清泉,其声优美如仙女环佩叮咚,其潭如玉渊澄碧,其水如秋露、琼珠,晶莹凉爽、清冽甘美。有此冷泉,使其周围竹木湿润,生气蓬勃。词人驾轻就熟地运用虚实相生、真幻结合的艺术手法,从多种感觉落笔,出色地营造出一个幽冷静谧、清奇幻美的山水灵境。

三、师法屈苏 尽水之变

辛弃疾作为宋代集大成的词人,其词思想艺术渊源广博深厚。他广泛地从前人的诗词、辞赋、古文、小说乃至戏曲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柳永、欧阳修、苏轼、李清照等大家、名家的诗词。其中给予其山水词影响最大的是屈原与苏轼。

稼轩的《水龙吟》(普陀大士虚空),词题云:“题雨岩。岩类今所画观音普陀,岩中有泉飞出,如风雨声。”其《山鬼谣》(问何年,此山来此)词题云:“雨岩有石,状甚怪。取《离骚》《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改名《山鬼谣》。”这两首词分别描写雨岩及其中一块山石,从词题中即可看出,是仿效屈原的。其《水龙吟》(听兮清佩琼瑶些)词题云:“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皆为之釂。”很明显,这是一首模仿屈原《招魂》体的写水词,词曰:

听兮清佩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愧余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余之乐,乐箪瓢些。

《招魂》是屈原为招楚怀王之魂而作。稼轩此词仿效《招魂》,为他喜爱的瓢泉招魂。上片劝说瓢泉不要出山去受污染;不要离开此地为坏人所用;也不要与他水汇流进入江海,为覆舟杀生推波助澜。下片为已经流逝的泉水招魂,招它归来给他酿造解愁的松子美酒,并煮出芬芳爽滑如云膏的醒酒菜。全篇艺术构思新奇,借咏瓢泉抒发自己对高洁人格志趣的追求和对污浊社会现实的厌恶。全篇以环佩叮咚形容泉声悦耳动听,用可明察秋毫的镜子描状泉水晶莹清澈,意象优美动人;而词人引瓢泉为肝胆相照的知己,与它真率恳切地交谈,表现出其性灵,使词篇闪射出奇丽动人的浪漫色彩。在词的体裁和韵律方面,它每句都用《招魂》的语尾“些”字作为后缀韵脚,而在“些”字前又押平声“萧肴豪”韵。这两个韵脚共鸣,正如词题所说,吟诵起来声韵格外和谐动听,饶有音乐之美。

稼轩山水词受苏轼的影响更多。稼轩词写山的名篇佳句,如“叠岭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灵山齐庵赋》),还有“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都用万马奔腾或回旋形容山的雄峻连绵,明显地是从苏轼的“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雪浪石》),“众峰来自天目山,势如骏马奔平川。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鞭玉镫相回旋”(《游径山》)等以奔马比喻群山的诗句中化出。

而稼轩词写水,更多地学习、吸收了苏轼关于画水的创作理论与诗词作品。苏轼在《书蒲永升画后》中主张,画水要画出“活水”,而不画“死水”。他赞扬唐代画家孙位:“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又评赏宋代画家孙知微画水,能画出“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3]376-377苏轼有不少绘水的佳作,对辛弃疾写水词有明显的启发。例如,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中,有写钱塘潮的佳句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其意象的创造,对于稼轩《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词的影响,是一目了然的。苏轼淋漓酣畅地运用博喻描绘徐州的激流《百步洪》诗,辛稼轩也运用博喻多角度地展现出钱塘潮惊心动魄的景象、声威与气势。苏轼吟咏杭州西湖的经典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稼轩《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词上片云: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稼轩词中“烟雨”二句显然概括、浓缩了苏轼这首七绝的句意,却作了改造创新,把原诗写杭州西湖晴雨相宜改为福州三山西湖晴景更佳,并风趣幽默地说晴天的三山西湖大概像西施未嫁时那么淡妆本色,却又亮丽大方。可见,稼轩在学习、模仿苏轼佳作中有创新。苏轼七律名作《有美堂暴雨》描绘他在杭州吴山最高处有美堂观看钱塘江暴风雨,其颔联“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状景雄奇飞动。稼轩词《汉宫春·会稽蓬莱阁观雨》上片云: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竅号呼。

开篇三句写他登阁眺望乱云急雨,就有东坡诗“风吹海立,飞雨过江”之意象与气势。其后几句,写长空万里,西风劲吹,云消雨散,天晴月出,惟闻风声。这种晴雨瞬息变幻景象,使读者自然联想到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卓人月《古今词统》赞稼轩此词“当其落笔风雨疾”,俞陛云亦评“极飞动之致”[1]中册,636,这种高超的艺术描写,正是稼轩向东坡学习的。

在苏东坡诗词中,有不少借自然山水景象的描写寄寓人生哲理。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被贬居黄州期间,词中写他游沙湖途中遭遇风雨,黄昏转晴,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以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名句,借平常生活小景隐喻一生遭遇,体现他胸怀坦荡、乐观顽强的性格,寄寓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缘自适的人生哲理。东坡晚年被贬谪广东英州途中作《慈湖夹阻风五首》,其三云:“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我们看上文所举稼轩《鹧鸪天·送人》词,其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句,尽管所写的山水意象各有特点,但两篇作品的艺术构思非常相似,二者所寄寓的人世间艰难险阻胜于自然界险恶风浪的哲理也很类似。可见,辛弃疾的写水词更多从苏轼的山水诗词中吸取了思想与艺术营养,二人的画水佳作,都善绘“活水”,像孙位那样“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3]376

笔者认为:具有文学天才、善于取法屈苏、辛勤不倦地创作的辛稼轩,其山水词在中国古代山水词史上成就最高。

猜你喜欢
稼轩词人山水
寄稼轩
《山水间》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山水之间
山水朋友
明志
词人的职业
剑歌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