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云南经验

2021-11-29 00:23张志远龚识俨毛俊春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少数民族

张志远,龚识俨,毛俊春

(1.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景洪 666100;2.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社会主义学院,云南景洪 666100)

云南省地处祖国大陆西南边陲,全省面积39.4万平方米,人口约4 800万,辖16个州市,西南、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全省有4 060千米的边境线,中缅边境1 997千米,中老边境710千米,中越边境1 353千米,8个沿边州市,25个边境县。云南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边疆省份。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6个跨境民族、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42个民族乡。云南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境安宁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这与历届省委、省政府把民族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从民族关系、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等方面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高度关联。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民族发展状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云南各民族发展状况

1950年2月,西双版纳地区南峤县(今勐海县勐遮镇)乌龟山战役的胜利,不仅标志着西双版纳州全境解放,也标志着云南省全境解放,而且预示着云南各民族曾受奴役的历史结束,开启云南各民族发展的新篇章。尽管如此,当时民族工作还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是少数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坝区少数民族进入封建领主社会形态,如白族、傣族等,而山区一些民族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形态,如基诺族、布朗族、独龙族、拉祜族、景颇族、德昂族、怒族、傈僳族等。另一方面是一部分少数民族之间关系较为紧张。云南全境解放时,有一部分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隔阂,同时,盘踞境外的国民党残军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新政权,一些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干部面临原国民党特务的死亡威胁。西双版纳地区“摄政王”刀栋庭因不堪国民党残军的威逼利用,缺乏对党的民族政策的了解,带领家眷80余人出走到缅甸。可见,云南民族工作面临着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等方面的诸多困难问题,如何处理民族问题成为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必须担负起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云南民族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1.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党的几代领导人对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同志曾邀请全国各少数民族代表进京参加国庆一周年活动,并亲自接见少数民族代表,互赠礼物,勉励各少数民族代表跟党走、建设社会主义新边疆。1954年宪法中,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邓小平同志指出:“民族工作是全国范围的根本工作之一,有了民族团结,才可以谈到国家强盛、国防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改善。”〔1〕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要努力发扬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这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2〕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4〕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造性论断,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2.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云南民族工作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

一是历史上云南自古以来与内地的关系密不可分。云南虽地处偏远,但与内地交往源远流长,秦始皇曾设不韦县(今保山市境内),汉代在苍山洱海地区设叶榆县(今大理古城),隶属益州郡,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经营云南,隋唐时期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元代的云南行省,明代的云南行省,清代的云贵总督和民国时期云南省等,都说明了云南自古与内地的密切关系。二是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新中国。近代以来,云南各民族为民族平等而抗争、为国家统一而抗争和为社会进步而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参与的抗日斗争加快了全面抗战胜利进程,为全面抗战胜利做出重要贡献,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各民族完全解放,共同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实现当家做主。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顺应特定历史时期的需求和广大各族群众的期待,得到广大各族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持,而且也是近代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发展的实践积累。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云南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工作成绩突出”,并提出“建设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云南指导工作并提出:“努力在建设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取得新进展,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云南民族大团结提供思想保证。中华民族承载的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共通国家梦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社会政治资源〔5〕。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大地上生活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发展中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一个整体,同时,各少数民族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民族文化、服饰文化、建筑等是多元融合的,一体和多元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历届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不仅实施了一系列推进民族工作的政策措施,而且也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新的内涵。在云南,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中国各民族在为民族平等而抗争、为国家统一而抗争和为社会进步而抗争的民族国家发展道路上所形塑的中华民族精神,已经将中国各民族牢牢地团结在一起,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共同体、经济发展共同体和政治生活共同体〔6〕。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一贯的民族平等思想要求,为中华民族团结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而且为云南各民族人民实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境安宁提供思想保证。

二、新中国7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云南主要做法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余年里,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历届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立足省情,着眼长远,通过民族关系、民族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等方面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超越族际差异建构新型民族关系: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1.疏通民族关系,以积极稳妥的方式推进民族工作

按照中央“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慎重稳进”的要求,开创性地开展“和平协商土改”“直接过渡”的特殊政策,如西双版纳地区的基诺族、布朗族社会分化不明显,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民族被称为“直过民族”,“直过民族”生活区域被称为民族“直过区”。据说佤族有人头祭祀的习俗,毛主席跟佤族头人拉勐商量,拉勐回复毛主席回去跟族人商量。驻地政府民族工作队在做少数民族头人工作时,都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意愿,不搞行政强制命令,而是采用平等协商的方式,有效缩减了少数民族头人与驻地政府和干部的距离。

2.把动员少数民族上层作为重要政治任务

新中国成立前后,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分布较为分散,交通极为不便,驻地政府和干部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动员少数民族代表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如邦箐(今普洱市西盟县中课镇邦箐村)佤部落头人拉勐曾提出:“让一个人来押在我的寨子。要是我回不来,按佤族的规矩,就得把这个人杀了。”为了获得佤山佤族头人拉勐的信任和动员佤山头人进京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完成毛主席和省委、普洱地委交付的任务,澜沧县原竹塘区区长龚国清把自己的儿子给佤族头人做人质。据统计,西南各级政府共动员64名代表,其中云南代表53名,占西南代表总数的82.81%,也表明当时省委对邀请少数民族代表进京参访的高度重视。

3.少数民族代表与毛主席互赠礼物

礼物交换是传统中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互赠礼物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也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重要纽带。53名进京参访团中具有代表性的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代表刀世勋、召存信,保山地区(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傣族代表方克光等,纷纷表达对毛主席和党中央的爱戴和拥护。参访期间,“老州长”召存信和末代傣王刀世勋把象征“权力”金伞敬献给毛主席,还给毛主席赠送象牙、傣装、茶叶等。佤族头人拉勐向毛主席敬献佤族剽牛祭祀仪式用的梭镖。方克光向毛主席敬献了傣族的特色礼物——傣锦和“筒帕”。方克光代表保山区人民,木道蕃代表丽江区人民,马伯安以云南省代表团名义分别向毛泽东主席敬献锦旗。毛主席也给少数民族代表赠送礼物,如呢料制服、衬衣、袜子、牙刷、口杯、皮鞋、被子等用品〔7〕。毛主席考虑到西南地区特殊情况,为每位代表准备了一个药包。通过互赠礼物,增进了毛主席和少数民族代表之间的感情。

4.面对面互动语言交流

毛主席与少数民族代表亲切的语言互动,也体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重视,据“老州长”召存信回忆,毛主席握着召存信的手说:“召存信同志,你在解放西双版纳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我知道了。你很年轻嘛,希望你跟着共产党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边疆。”召存信激动地回答:“毛主席,我一定按照您的教导,把西双版纳建设好!”〔8〕保山区代表方克光(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傣族)等代表联名题词:“我们傣族此一次能够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在一起的国庆纪念大会,这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这是何等的荣幸,真使我们欢天喜地如同得瞻天日。今后我们诚恳地愿做毛主席领导下的小学生永远前进。”〔7〕通过面对面互动语言交流,增进了少数民族与国家领导人之间感情。

(二)超越族际差异建构共有文化:“仪式”建构国家认同

云南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常常通过结盟、盟誓的方式建立友好的民族关系,少数民族盟誓具有制约功能、认同功能和组织功能。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民族通过传统民族“仪式”建构心理认同。

1.兄弟民族团结盟誓及誓词碑

1951年元旦,少数民族进京参访团回到云南。参访团成员感受到毛主席、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在普洱召开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团结大会,进京参访团代表谈自己的感受,他们当中多数人头一次走出大山,头一次进京,见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激发了爱党爱国热情。用佤族结盟的方式进行剽牛仪式。按照毛主席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形式来表达各族人民团结到底的决心。在时任中共普洱地委书记张均同志的提议下,在思普(现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沧源县)大地,在今天的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红场举行剽牛、喝咒水仪式,立碑明誓,“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9〕签名的是傣族、拉祜族、基诺族、哈尼族、回族、傈僳族、佤族、汉族、白族等各族各界的代表人士48人。民族团结誓词碑记录了少数民族代表不悔的誓言和光辉形象:一生跟党走的“老州长”召存信,甘洒热血的佤族汉子岩嘎,视死如归的拉祜族头人李保,民族团结领头人拉勐……这些光辉的典范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朽的丰碑,民族团结誓词碑后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受到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感召,各少数民族头人回原驻地先后召开兄弟民族团结大会。

2.各民族感党恩、跟党走

一是制定爱国公约。在今天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早在1951年蒙自专区成立和1953年红河哈尼族自治区成立时,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就庄严签订了《团结爱国公约》,号召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维护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共同保卫和建设祖国”〔10〕。二是垒石为盟。在今天的普洱市境内,早在1951年,西盟地区拉祜族、佤族、傣族、汉族等民族同胞3 000多人聚集在西盟县佛殿山,大家每个人凑一个石头,在佛殿山垒石结盟,盟誓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永不变心。三是少数民族代表纪念碑。拉勐曾在普洱地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上剽牛,是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关键性人物之一。2007年,普洱市西盟县各族群众自发修建拉勐纪念碑,纪念碑长6.6米、宽6.6米、高12.6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大力弘扬“听党话、跟党走”拉勐精神。不论是制定爱国公约、垒石为盟,还是建少数民族代表纪念碑,都是展示各民族一心跟党走的情怀。

(三)超越族际的政治参与:民族区域自治确保当家做主

云南建立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把国家与少数民族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少数民族把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认同结合起来,而且还维护国家的统一,为巩固多民族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境安宁提供了重要基础。

1.超越族际的政治建制:“自治范围、自治民族、自治机构”三个最多

一是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范围最大。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分布在78个县(市、区),占全省129个县(市、区)的60.5%;民族自治地方国土面积达27.66平方千米,云南省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70.2%〔11〕。二是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族别最多。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8个少数民族实行了区域自治。白族、彝族、傣族、哈尼族、苗族、壮族、藏族、傈僳族等建立起地市级自治州,佤族、回族等建立起少数民族自治县,基诺族、布朗族、独龙族等建立起民族乡。基诺山基诺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基诺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也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单一民族命名的乡。三是设立少数民族自治机构最多。先后制定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工作条例。《云南省民族工作条例》《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法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制定完善维护民族团结的法规及规范性文件,适时修订《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云南省共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共有37个自治行政单位。此外还有142个少数民族乡保障了散居少数民族的权利。

2.超越族际的人才队伍建设: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一是积极争取流亡境外少数民族干部。西双版纳地区“摄政王”刀栋庭因不堪国民党残军的威逼利用,缺乏对党的民族政策的了解,带领家眷80余人远走缅甸。驻地政府“爱国不分先后”,不计前嫌,欢迎摄政王刀栋庭回国。刀栋庭于1954年回国,有效维护西双版纳傣族内部的团结。刀栋庭后当选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副州长,云南省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常委,云南省政协第四届副主席等。二是破格选拔少数民族上层干部。新中国成立70年,云南培养了一大批如周保中(白族)、刀世勋(傣族)、召存信(傣族)、方克光(傣族)、高德荣(独龙族)等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在省直部门,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必须有1名厅级领导。每个省厅级部门必须至少有1名少数民族干部。不仅培养了省级“四套”班子和省级机关,如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刀林荫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四套班子”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等,而且还培养了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的第一批党政管理干部、教育家、企业家。

(四)超越族际的共同富裕目标: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1.特有民族通过民族识别确认身份

新中国成立前后,云南共有260种民族及族群,其中有些称谓是自称和他称,实际上是同一族群,开展民族识别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前提,云南少数民族识别有效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一些独有的民族如怒族、独龙族、傈僳族、基诺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身份被确认,其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基诺族是最后一个被国务院确认的少数民族,特有民族身份确认对实现民族平等,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有重要意义。

2.特殊民族非常规的帮扶措施

不仅出台了一系列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从法律层面保障各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而且出台一系列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有效缩减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把“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点,“一族一策、一族一帮”,持续推动“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3.保障少数民族发展权益

帮助少数民族创立或改进民族文字,大力发展以文学、音乐、舞蹈等为内容的少数民族文化,建立少数民族博物馆和民族文化传习所,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少数民族节日成为法定节日,不仅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发展权,而且增强各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可以说,新中国7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围绕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四个维度,通过民族关系、民族文化、民族政治、民族发展等方面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新中国7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云南经验

新中国70年,在党的民族政策引领下,云南立足省情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实施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做法举措,通过这些做法举措,建立起“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少数民族人口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稳步推进,形成了各民族团结和谐的“云南现象”,少数民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创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云南经验”。

(一)民族命运共同体

各民族在反对共同的敌人的斗争中,在血与火的抗争中,一致对外,使各民族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新中国70年,云南通过为结束奴役压迫争取当家做主的斗争经历和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示范效应建设命运共同体。近代以来,各民族为争取自由、平等,反对殖民者和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各民族掀起抗争运动。在外国殖民者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各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各民族不畏艰险、戮力同心、同仇敌忾,取得了反殖民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正是因各民族伟大斗争历史,把各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命运共同体。1950年10月1日,德宏土司傣族方克光等庆祝国庆题词:“我们傣族此一次能够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在一起的国庆纪念大会,这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这是何等的荣幸,真使我们欢天喜地如同得瞻天日。今后我们诚恳地愿做毛主席领导下的小学生永远前进。”〔7〕召存信说:“共产党给我们傣家人的恩情比澜沧江的江水还要长,比澜沧江的江水还要深,我们祖祖辈辈,子子孙孙都无法报答党的恩情。我们只有努力工作,多为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把西双版纳建设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高德荣说:“我要留在独龙江,即使退休了,我的工作不会停、学习不会停。我还要与独龙族同胞一起建设家乡,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把独龙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裕、和谐。”〔12〕

(二)民族文化共同体

正如卡斯特所说的那样,“通过共同的历史和政治规划,在人们的头脑当中和集体记忆当中建构起来的文化共同体”〔13〕。云南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共有的文化。新中国70年,云南通过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节日、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和民族村等方式建立民族文化共同体。

一是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新中国70年,云南各民族已形成异彩纷呈、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如傣族贝叶经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哈尼族梯田文化、布朗族生态文化等。构建“金、木、土、石、布”五位一体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体系。二是庆祝少数民族节日。云南不仅有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而且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法定民族节日,如白族三月街民族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布朗族桑衎节、哈尼族嘎汤帕节、拉祜族拉祜扩、基诺族的克懋特节等。三是发展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云南省民委、省体育局每4年举办一次全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各民族运动员以比赛为契机,以“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展现优秀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是云南各民族构建文化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四是建立民族村。早在1992年,云南省民委、省旅游局建成2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村。云南民族村位于昆明市西南郊滇池边,占地1 270亩,内设少数民族村寨、民族歌舞厅、民族广场,完整展现少数民族的建筑、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得到集中展示。云南不仅是民族文化大省,也是民族文化强省。

(三)民族政治共同体

政治共同体是以共同的政治利益为基础,具有共享的政治机构的社会集合体,即对政治和道德规范的某种共识、共同的利益、道德一致性和共同利益的政治机构及政治制度。云南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建立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了解本民族历史特点及需求,通晓本民族语言文字、熟悉本民族历史、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本民族联系密切。新中国70年,云南通过选拔少数民族干部、通过少数民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族教育体系建立政治共同体,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1.少数民族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2009年以来,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 促进民族团结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决定》、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14〕。少数民族干部占到全省干部数量的三分之一。从少数民族国庆观礼代表团开始,一批一批云南少数民族干部通过党组织的培养走上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岗位。担任省、州市、县市、民族乡(镇)领导岗位。如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周保中(白族)、省政协副主席刀世勋(傣族)、“老州长”召存信(傣族),获新中国70年“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高德荣(独龙族)等。同时,少数民族干部还当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为例,云南代表团有92人,其中少数民族代表51名,占代表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省人大、省政协,州市人大、政协、县市人大政协和乡镇人大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代表。

2.建立民族教育体系

一是民族教育领域,先后建成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中学教育、小学教育。1951年8月1日,云南民族大学(前身为云南民族学院)成立,成为全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高等院校之一,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比例不低于70%,内设少数民族预科部。还有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云南民族中学、州市级民族中学、区县级民族小学等。二是民族干部教育领域,先后建成云南民族干部学院、省委党校少数民族处级干部培训班、普洱民族团结进步干部教育学院、州市党校少数民族干部专题研讨班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大学,接受完整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民族经济共同体

新中国70年,云南秉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各民族相互交流、互通有无、相互依存形成经济共同体,实施了一系列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策措施。一是扶持少数民族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先在民族地区安排水利、电力、交通、环境和资源开发项目,在民族“直过区”实行基本农田建设,无偿发放农具、发放生产资金、减免农业税、发放无息或低息贷款等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发展边境贸易。云南沿边8个州市,先后建成国家级口岸、省级口岸,建立跨境经济开发区,设立边民互市。建成云南自由贸易区(昆明片区、德宏片区、红河片区),让边疆各民族从对外开放的末梢向前沿转变。三是基诺山布朗山“两山扶贫综合开发项目”。2000年,国家民委、国务院扶贫办实施“两山”(布朗山、基诺山)扶贫综合开发项目,从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安居工程、生态环境、科技培训、产业开发等方面对布朗山乡和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进行扶贫综合开发。四是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先后实施民生持续改善工程、发展动力增强工程、民族教育促进工程、民族文化繁荣工程、民族团结创建工程、民族事务治理工程。几年来,云南聚焦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以及“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2015年至2018年,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地区财政支出占全省的41%以上。2019年底,云南省民族自治地方贫困人口减少到16.5万人,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70.7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26.69%下降到2.41%〔15〕。通过实行农村经济、边境贸易、“两山”扶贫综合开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三轮兴边富民行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三区三州”等民族经济扶持政策构建云南各民族的经济共同体。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强调“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4〕。新中国70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云南经验立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疆多民族省情、民族关系复杂等实际,抓住中央的政策机遇,通过超越族际新型民族关系、超越族际共有文化、超越族际政治参与和超越族际共同富裕目标的建构,“以心换心”、民族“仪式”、共建共治共享、桥梁和纽带等政策举措,“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理念已深入人心,建成了各民族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少数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爱的共同体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民族团结之歌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