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2021-11-29 00:23张继焦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类学学术学科

张继焦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时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70余年,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40多年,中国承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已走到第11个年头。在此背景下,中国人类学同仁们应当也需要好好地考虑这样一个严肃的科学命题: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人类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等三大体系?

然而,当代中国人类学依然没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的三大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是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无法解释当代中国发展的规律。西方人类学界之所以傲视中国人类学界,是因为我们只有事实陈述而没有自己的理论,我们的研究只是为西方人类学的理论提升提供原始材料。

30多年来,我的学术成长历程是一个知识结构不断扩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当代中国人类学发展进行过五次学术思考并参与了一些学科建设工作。8年前,我萌发了要推动中国人类学现代化和本土理论建设的宏愿,并为此付出了努力。2020年初,我有一本新书,已交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书名叫作《当代人类学:新古典“结构-功能论”与“传统-现代”转型》。看上去它主要是集成了我几年来的一系列学术成果,其实包含了我进入人类学这个专业领域30多年来不断观察、学习、思考和写作的结晶。

一、30多年来,我的学术成长历程和知识结构扩展过程

回顾30多年来我的求学和治学经历,不仅是我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结构、寻求学术突破的过程,而且也是我一直思考人类学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最近一些年以来,当我跟新一代年轻学子(特别是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见面交流时,我经常鼓励他们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令我深感遗憾的是:只有为数不多的年轻学子听进了我的建议,很多年轻学子都把我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依然我行我素,走着他们自己的老路子。

1983年,我从广东省海南中学高中毕业,进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读书,在梁钊韬、容观琼、张寿祺、陈启新、杨鹤书、龚佩华等诸位前辈先生的教导下,不但顺利完成了我的人类学本科学习(涉及其四个主要分支学科:语言人类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等),而且对人类学之外的民俗学、法医学、人体解剖学、现代语言学、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调查研究等也有所兴趣。1986年大学实习时,我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深入当地瑶族同胞农户家中,进行了一个多月的田野调查。这次实习我们班分成了四个小组,我是其中一个小组的组长。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我对语言学很感兴趣。我的大学毕业论文研究主题是关于海南的语言与文化方面的。1987年8月,我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在民族学研究室工作,正式开始了我的专职学术研究生涯。

1994年,我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成了李培林老师的开门弟子,从传统人类学转而学习经济社会学,改变了我的知识结构。读博三年,我最大的收获是努力学习并运用人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三个学科的知识,试图解释中国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1〕。

1998年,我被推选为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秘书长,迫使我不得不深入地思考人类学:如何从研究简单的初民社会转而研究现代的都市社会和复杂组织?

从1997年到2003年,这6年时间里,我先后参与或主持了多个市场调查和管理咨询项目,曾经给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服务过:摩托罗拉、微软、惠普、通用电气、飞利浦、海德堡、爱普生、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用友集团、实达集团、上海三菱电梯、长城润滑油、南孚电池、华晨汽车等。在边干边学中,我不但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增加了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企业管理咨询等不同学科的新知识,而且还带着研究团队潜心钻研并正式出版了一套的“价值链管理书系”①参阅张继焦著《价值链管理: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出版;张继焦、吕江辉著《数字化管理:应对挑战,掌控未来》,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出版;张继焦、帅建淮著《成功的品牌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出版;张继焦、葛存山、帅建淮著《分销链管理:分销渠道的设计、控制和管理创新》,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出版;张继焦编《控制链管理:防范客户风险和应收账款风险》,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年出版;格雷姆·德吕莫、约翰·恩索尔著,张继焦、田永坡译《战略营销规划与控制》,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年出版。。

从1989年到2020年,在这31年的时间里,我参加了世界人类学的第三次革命②人类学的第一次革命是对原始民族的研究,此标志着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产生;第二次革命是对农民社会的研究,此标志着人类学开始进入探究现代农村社会的学科门类;第三次革命是对都市社会的研究,此标志着人类学跨入探索现代化都市社会的征程。参阅张继焦著《国际都市人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4期81~89页;张继焦著《中国都市人类学的最新学科进展: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49~54页。(都市人类学1970年代在英美大学里成为正式的分支学科);自2009年开始,在国内外一大批学者80多年来的持续探索基础上,我带领一些国内外同行,开展了人类学的第四次革命(企业人类学),已经在学科名称、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术成果、学术交流活动等学科建设的各个基本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创新性学科体系〔2〕。

二、30多年来,我对人类学发展的五次学术思考和学科建设努力

30多年来,我对人类学这门学科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五次学术思考和学科建设努力。

第一次学科思考,开始于1987年。那一年,我刚从坐落于广州市的中山大学本科毕业,来到设在北京市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那一年,我才21岁,一个学术青椒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呢?在没有任何前辈导师的指导下,我只能独自摸索。经过两年多的积累和思考,从1990年到1992年的三年时间里,我陆续撰写和发表了三篇关于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系列论文。其中,第三篇是我个人学术生涯中发表的第一篇核心期刊论文〔3〕,那一年我26岁。这次学科思考总共持续了五年时间,即从1987年到1992年。这个时期的学科思考,主要是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搞清楚学科发展方向,寻找个人学术成长的切入点,即都市人类学。从1989年到1994年,我对国外都市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梳理③参阅张继焦著《都市人类学分析方法的演进与创新》,《城市发展研究》1996年第2期9~12页;张继焦著《从流行文化到大众文化——都市中的卡拉OK现象》,《民俗研究》1997年第2期7~11页。。

第二次学科思考,大概是从1994年到2002年,虽然跨了八年时间,但是,我的思考是断断续续的。1994年9月起,我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应用社会学专业工业社会学方向就读博士研究生。从1994年到1997年三年读博期间,我不但从人类学跨到社会学,而且最终写博士论文时又跨到了经济学。在李培林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试图把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串起来,寻找一个学术创新点〔4〕。因为是在职读博,我一直没有离开我所在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也没有离开人类学这个学术圈子,并思考了一个人类学者经常提的问题“社会人类学者是否适合研究自己的文化”〔5〕。但是,当我1997年博士毕业之后,有些人类学同行却认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和写法不像人类学,我已经成为人类学的“叛徒”。由于我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当我拿人类学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企业管理学等学科相比的时候,我看到了人类学方法的特点、不足和改进方向〔6〕。这次思考不是一次人类学本位主义的思考,而是一次在跨学科比较之后,对人类学发展前景的思考,即跳出人类学,来看人类学。

第三次学科思考和学科建设努力,大概是从2003年开始,到2019年,持续了十几年,期间有几个重要的节点:①2003年,我参与了我国准备申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各种材料,有机会站在全国的视角看待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各个机构和各位同行的发展历史和现状。②2003年7月申办成功之后,我国获得了举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主办权,我又开始转入筹备工作,被推选为筹委会副秘书长,亲身经历了这届大会的整个筹备过程。这届大会总共收到和登记的论文摘要6 000多份,实际到会宣读的论文4 000多篇,来自世界各地100多个国家。这届大会的217个专题会议,按不同学科和主题划分,归并为36个大的类别,即36个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①根据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各专业委员会的名称、人类学民族学各分支学科的特点和专题会议的主题等因素,涉及了36个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老年人与老龄化,艾滋病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儿童、少年及青春期人类学,传播人类学,文化多样性,发展和经济人类学,教育人类学,企业人类学,环境人类学,民族文化,民族关系与民族认同,食品与营养人类学,性别与女性人类学,全球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人文生态学,人权研究,土著知识,法律人类学和法律多元化,语言人类学,数学人类学,移民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和流行病,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游牧民族,体质人类学和分子人类学,心理人类学,宗教人类学,体育人类学,理论人类学,旅游人类学,都市人类学,紧急人类学,影视人类学,云南研究等。。③这届大会召开前夕,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时任秘书长纳斯和我,联合主编了一本介绍国际联合会60年发展历程及其24个专业委员会②即都市人类学,数学人类学,紧急人类学,女性人类学,食品与营养人类学,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生物伦理学,医学人类学与流行病学,地方性知识和可持续发展,儿童、青年与童年期人类学,老龄化与老年人,艾滋病人类学,人类学、和平与人权,影视人类学,理论人类学,人文生态学,灵长类动物学,政策与实践人类学,人权,文献,民间法与法律多元化,移民,民族关系,全球变迁的人类学等24个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的书籍。此书包括一本中文版、一本英文版,共两本③参阅彼特J.M.纳斯和张继焦著《当今国际人类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出版;NAS,Peter and ZHANGJijiao(eds),2009,Anthropology Now.Beijing: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④在筹备过程中,由于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教授、经营人类学家中牧弘允先生来北京拜访我,有一位好心人建议我把企业管理知识和人类学相结合。于是,2007年,我正式向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提交了设立“企业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申请书。两年之后,当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于2009年正式召开之际,我和我的国内外同行办成了两件事:组织召开了“第一届企业人类学国际论坛”,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批准设立“企业人类学委员会”,这个分支学科的统一名称为“企业人类学”等。由此,企业人类学的国际学科地位得到了确立〔7〕。⑤从2009年到2019年,我又用十年时间进一步夯实了这个分支学科。从2009年发表第一篇中文企业人类学论文〔8〕;之后,先是出版了一部英文企业人类学论文集④参阅ZHANGJijiao and Voon Phin Keong(eds),2011,Enterprise Anthropology:Applied Research and Case Study,Beijing:Intellectual Property Publishing House.,接着连续发表了一系列企业人类学的学科建设论文⑤参阅张继焦著《企业人类学:学科体系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4期106~118页;张继焦著《企业人类学:人类学的第四次革命》,《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第2期23~27页;张继焦著《走出研究范式的困境:企业人类学的“四层次分析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6年第6期92~100页;李宇军、张继焦著《企业人类学:“老字号”研究的四个阶段和范式转变》,《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年第6期95~103页。;到2017年,出版了第一部中文企业人类学专著〔9〕,自成一体地构建起了这个分支学科的学科体系;如今,我的英文企业人类学专著也于2019年正式面世了〔10〕。这个时期的学科思考主要是在了解国内外各个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状况基础之上,寻求找到一个局部突破口,即企业人类学。因此,这个时期,我不但进行了学科思考,也参与了学科建设,即与国内外同行一起,不断地形成企业人类学这门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

第四次学科思考和学科建设努力,大概是从2013年开始,至今已跨了八个年头。从2013年起,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开始实施,我主持了这个大项目中的一个子课题贵州“凯里市”项目。当时,凯里市已经由缓慢发展阶段逐步过渡到快速发展阶段,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时期,是我国民族地区适应城镇化、助推城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前沿阵地。凯里市不但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新一轮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等的发展之地,包含着中国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和潜力。我们可以探讨中国这个发生在民族地区的新一轮经济社会转型。通过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重过程的凯里市的调研,我们多少可以为探讨“中国式经济社会转型”的理论,提供一个实证的研究案例〔11〕。之后的2015年和2016年,我又主持了类似的两个子课题海南“五指山市”项目和广东“连南县”项目。由于有上述的调查研究作为基础,从2013年到2018年,关于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我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12-15〕和出版了两部文集〔16-17〕。由于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我又开始思考人类学对现代社会的适用性问题〔18-19〕,试图从整体上考虑人类学的学科建设问题〔20-23〕。

第五次学科思考和学科建设努力,从2018年起的近几年,我带领研究团队,试图构建起基于中国本土的理论体系——新古典“结构-功能论”〔24-25〕。西方的各种人类学理论:进化论、传播论、功能论、结构-功能论、历史文化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结构主义、解释主义、象征主义等,在中国都有点用,但都不完全适用。没有学术大师引领的中国人类学如何实现学术创新和学科发展呢?中国人类学是否需要转变研究范式来谋求新的学术成长呢?我认为,不是中国社会发展比西方滞后造成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滞后,而是我们的学科理论没有跟上中国发展的步伐。中国人类学急需形成新的理论或者研究范式,也正在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在英国古典功能学派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论”〔26〕、费孝通的“文化开发利用观”〔27〕、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学说〔28〕、联合国倡导的“内源型发展”理论〔29〕、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30〕等的基础之上,我提出了一种动态的、新古典的“结构-功能论”观点。

我这样做,可能会让我的一些国内外同行都感到难以理解。他们或许会产生一个疑问:“没听说过:中国学者能够提出什么理论?”

三、新书《当代人类学》的产生背景和主要内容

在目前国际和国内学术市场的“需求—供应”条件下,欧美作为人类学民族学传统优势地区由于学术需求不强而出现了衰落。相反,中国已经发生了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等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巨变,出现了各种新兴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及各类企业组织,整个学术市场出现了对各种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巨大研究需求。当代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已经成为整个人类学停滞或缓慢发展中的局部突围,算是当今世界人类学发展中新兴的学术增长点。

作为一个国际性学科,人类学是可以打通中国与西方人类学之间的通道。中国经过70多年的发展,从站起来,经过富起来,正在变成强起来。最近40多年来由于中国的经济腾飞,中国已成为当代世界人类学创新发展之地,而且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正在逐渐实现人类学的“传统-现代”转型。如今,我尝试着通过分析中国经济社会的“传统-现代”转型,来推动中国当代人类学的“传统-现代”转型。我努力的成果,就是专著《当代人类学》。这部著作试图解读城市和企业的“传统-现代”转型,它所采用的分析理论是我经过多年积累提出来的新古典“结构-功能论”。作为一部中文专著,提出这个新颖的理论,可能是这部著作的一个亮点。

这部著作分为三大部分,即上、中、下三篇,共十八章。上篇的主题为“理论探索:当代人类学的发展动态和学术思潮”,包括七章,即从第一章到第七章。第一章题为“当今国际人类学的热点议题和发展动态”,第二章题为“当代国内外人类学的理论取向”。开头这两章,主要是弄清楚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理论取向,并声明我们自己的理论倾向。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阐述了当代中国人类学两个最为明显的发展趋势,一个是走出村落,走向现代企业组织,探索企业的“传统-现代”转型;另一个是对都市复杂社会的研究,描述和分析城市的“传统-现代”转型。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为一组,先是检讨中国人类学三个重要理论的现代适用性,通过反思前辈学者的主要理论,探寻中国本土学科理论新发展的源泉和力量,接着分析了当代中国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从“差序格局”向“社会结构转型”的转变,并指出当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新定位是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中篇是本书核心部分,其主要内容为“理论建构: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一二三四”,共有五章,即从第八章到第十二章。这五章依次展开,“一”是阐述了新古典“结构-功能论”作为一种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二”是展示了二元社会分析法对“中国式发展”的崭新解释能力;“三”是显示了三种力量分析法解析经济社会转型推动力量的独特性;“四”有两个,一个是四维度分析法,可以解析“传统-现代”转型的多种可能性,另一个是四层次分析法,希望它能成为人类学传统“整体论”的升级版。下篇的议题为“实证研究: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看城市和企业的‘传统-现代’转型”,共有六章,即从第十三章到第十八章。主要涉及两大方面:一是城市的“传统-现代”转型,即以首尔和北京两个古都为例,比较分析这两座古城的老街区是如何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实现城市复兴;二是从长寿秘诀、市场营销、网络销售等多个角度,探讨老字号企业的“传统-现代”转型。最后一章,从实证研究角度,运用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解析了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复兴中的新结构和新功能。

待《当代人类学》这本书正式出版之后,接下来,我要做的是编写一本《当代人类学六级进阶》。编写一部学科概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时不我待。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学科使命,我们必须要完成。

猜你喜欢
人类学学术学科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学科新书导览】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