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筝乐的形成及发展
——以山东筝派和河南筝派为例

2021-11-29 12:18
黄河之声 2021年9期
关键词:演奏家流派古筝

刘 宇

《释名》中有这样描述:“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古筝,因其铮铮作响而得名。关于古筝最早的记述是《史记·李斯特列传》——“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由此可见,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筝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受到地域文化、地方音乐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古筝流派,他们求同存异,百花齐放,使古筝艺术绚丽多彩,经久不衰。

一、流派的形成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派”的解释为:立场、见解和作风、习气相同的一些人。“派”是学术、宗教等因主张不同而形成的分支和小团体。“流派”就像河水的支流,他们虽然属于同一水域,但可以形成各自的水系,由此可以引申到学术上的一个系统。“流派”的形成是在大背景下,因独具某种特点而形成小的分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养育一方文化,古筝流派的形成就充分吸收了地域文化的养分而百花齐放。

秦岭淮河一线,将我国分为南方和北方。而传统文化由于地域的影响又分为南、北两派。从南方的“吴侬软语”与北方的“燕赵悲歌”,一柔一刚可以看出南北方文化差异的存在。[1]在传统古筝艺术中,同样可分为南北两派。南派多指浙江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北派多指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河南筝派与山东筝派由于都处于黄河流域,受到相似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统称为“北派”。

二、山东筝派、河南筝派的历史

山东筝有着悠久的历史,《战国策·齐策》中记载:“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击筑、弹筝”,可见郓城、鄄城一带的兴盛,素有“琴筝之乡”的美誉。曹植诗曰:“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更是将当时古筝艺术盛行的景况描绘出来。山东筝派的特点,古朴刚劲、热情奔放、音韵浓郁。《汉宫秋月》、《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等。[2]

河南地处中原,有“中州古调”(或“郑卫之音”)之称。在东汉,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而北宋建都汴梁(即开封),都在河南地区,因此该地区很早就流行“郑卫之音”,随着秦筝传入,与“郑卫之音”融合发展成传名于世的中州古调。河南筝派的特点:浑厚淳朴、粗犷有力,以深沉的内在和激昂慷慨为其特色。代表曲目:《陈杏元和番》、《打雁》、《陈兴元落院》《汉江韵》等。

三、影响筝派形成的因素

在筝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逐渐遍布全国各地,随着时间推移,在地域环境的影响下,又吸收地方语言民俗、曲艺等影响下逐渐形成独具一方的古筝流派。

(一)地域坏境的影响

中华民族文化深受地域影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孕育的文化也不相同。如:中州文化、荆楚文化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熏陶产生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各个古筝流派在吸收融合地方音乐创作的作品不仅体现该地区的特征也表现出当地人民的性格和文化特点。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黄河下游,东临海洋,西靠大陆,地形为半岛和大陆两部分。地形平坦居住人口较多,但靠近海洋又没有较高的地势,在历史上山东多发生水灾,同样也造就了山东人坚韧不屈、直爽的性格。在古筝作品中体现为大多数作品刚劲优美、淳朴豪放的特点。[3]

河南位于中国中部,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先后二十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或迁都,并造就了悠久灿烂的文化。河南人淳朴直爽的性格使得河南筝曲在风格上以浑厚淳朴见长,明朗粗犷,泼辣高亢,富有地方韵味。

各个流派的特点根植于所处不同的地域环境,地域化将造就不同的地区文化使得古筝艺术也各具特色,大放异彩。

(二)语言及民俗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播的载体,音乐就像语言,将乐谱中表达的作品内容以及演奏家演奏时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不同地区会有不同地区方言,这些方言的音调与地区所在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方言的特点直接体现在民歌中,陕北民歌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的风格,这与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密不可分,常年生活在高原上孕育了豪迈爽朗的性格,嘹亮、粗矿的演唱风格映射着人民劳作时放声歌唱,歌声在高原回荡。现流传的很多筝乐作品都借鉴了地方语言的音调加以创作,在历史上筝乐依附于歌声而存在,地方语言的五彩缤纷从而形成了色彩纷呈的古筝流派。山东方言声调上行居多,因此在筝乐创作中会有大量的上滑音出现,表现山东人在谈话时爽朗刚劲的特点。河南方言大部分属于中原官话,升降调频繁使用,在听觉上会觉得经常拐了个弯,因此在筝曲创作上加入了大量的上下滑音,且下滑音按音较快,上滑音回弦较慢。

民间音乐既然流传于民间就一定会受到民俗的影响。一些民俗活动同样包含音乐的成分。如民间歌会、节日庆祝等活动都离不开音乐的渲染。民俗活动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音乐作品的创作。山东筝曲《丰收锣鼓》以人们欢庆丰收为素材创作;河南筝曲《闹元宵》则是表现元宵佳节阖家团圆的热闹场景。筝乐的发展壮大在民间,就必不可少吸收民间语言和民间习俗的特点,也正是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才使古筝艺术繁荣发展,欣欣向荣。

(三)地方曲艺的影响

各个流派代表曲目的创作都或多或少吸收当地戏曲或曲艺音乐因素,由此创作的作品,在聆听时会从心里涌现一丝熟悉之感,大脑会不自觉地将它带入到某个地区音乐风格特色之中。我国丰富的地方音乐资源为古筝音乐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使古筝各个流派在广袤无垠的音乐之海中汲取滋养,古筝发展之迅速也带动地方音乐的发展,二者相互补给,融合发展。

山东地方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山东琴书。它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起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地区,由小曲自娱自唱形式的“庄家耍”兴起。山东琴书的伴奏乐器起初是扬琴,后来才大胆加入古筝为伴奏乐器。正如筝曲《夜深沉》借鉴了京剧曲牌《夜深沉》一样,山东筝乐也借鉴了山东琴书曲牌,如:《凤翔歌变奏曲》、《文姬思汉》、《天大同》等。这些曲目充分体现出山东筝乐的特点,作为山东筝派的代表曲目经常运于演出。而在筝乐发展中,渐渐出现具有地方风格特点,却脱离曲艺音乐的作品。如:《汉宫秋月》、《琴韵》等起初作为合奏曲目演奏,后成为独奏曲目仍被大家喜爱和演奏。

河南筝大多吸收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河南曲子是河南一种古老的说唱音乐形式,又称“南阳鼓子曲”。它包含板头曲和牌子曲,上文提到的“中州古调”一般就指板头曲,我们常听到的传统河南筝曲大多借鉴了板头曲元素。板头曲是一种传统民乐,属于中国传统民乐弦索乐的一种,其风格质朴、潇洒、文雅。板头曲结构十分严谨规整,讲究对称。4音、7音、5音、1音是体现其风格的几个特性音,[4]如:《上楼》、《苏武思乡》等,而古筝作为河南曲子伴奏乐器逐渐脱离板头曲成为独奏或重奏乐器,如:《山坡羊》、《倒推船》等,这类作品大多短小精悍,地方风格明显。还有一部分是以河南本土音乐中的音调为“母体”创作的筝曲,如:《汉江韵》、《闹元宵》等。[5]

古筝音乐需要地方音乐的滋养,同样也反哺地方音乐发展,相互成就。

(四)演奏家群体的影响

“艺术流派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在艺术思想、艺术风格上相通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结成的群体”。①

一个流派的传承的创新离不开演奏家群体的努力。演奏家的气质、技法、音乐的处理和表达都对流派的形成至关重要。一些演奏家甚至既是演奏家又是作曲家,他们充分吸收地域文化因素,发挥独创性创作出准确表达流派风格的作品,并在创作和实践中形成独具代表性的演奏技法。因此,我们在欣赏地方音乐风格的作品时,不仅了解音乐内容,也要熟知流派代表技法,体会演奏家所表现出的该流派特有的筝乐风格特点。

各流派的百花齐放是古筝艺术繁荣发展的标志,预示着古筝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当我们了解各个流派的代表演奏家时会发现,相同艺术倾向的群体筝家在常年的演奏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缔造“筝乐联盟”。甚至一位代表演奏家的出现会吸收一大批追随者,学习和模仿他的演奏风格,由此形成一种“个人流派”。演奏家演绎的作品中会渗透他的思想情感,而作品又体现该流派的风格特征。因此,演奏家会被打上这首作品的“标签”,初学者在聆听时会不自觉地寻找该作品的特定演奏家演出版本。这些演奏家便成了各个流派的传承人,连结着各个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四、浅析同名筝曲《高山流水》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能觅得一为知己可谓人生一大幸事。伯牙和钟子期如是。我们从小就听说过伯牙和种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在学习古筝后发现以《高山流水》命名的古筝曲就有四首,分别属于浙江、河南、山东筝派。从这首乐曲便可探究三大筝派的风格特点,笔者将从河南和山东筝派进行浅析。

春秋战国时有一位晋国官员名叫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他的琴声可以模仿多种自然界声音,表达各种情感,却鲜有人能知其琴意。在出使回国的路上因风雨在岸边停靠抚琴。弦断,说明有人在偷听,是樵夫钟子期。伯牙鼓琴一曲问钟子期听到什么,竟能准确说出其琴意。两人情投意合,甚是投机便约定明年此时在此地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约却发现钟子期已不在人世。知音已去,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便破琴断弦,终生不在抚琴。这则动人的古筝也被改编为古筝曲,初始见于《神奇秘谱》的琴曲《高山流水》。古筝曲《高山流水》也与这则知音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6]

山东筝派的《高山流水》是一首古筝套曲,却也可以单拿出一首独奏,山东筝人在聚会时经常将其串联演奏,颇有以琴会友遇知音之意。这四首套曲分别名为《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其中第一首与伯牙钟子期故事相关,其余三首多为咏物,旋律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韵味丰富、悠扬婉转,套曲结构,每一首所表达含义不尽相同,层次丰富鲜明。

河南筝派的《高山流水》由著名河南筝派代表人物曹东扶校订并演奏,依据传统板头曲《流水板》的流水而命名。结构规整,节奏清新明快,旋律优美而富有变化,体现浓郁河南筝派风味。在演奏技法上以揉、按、滑为主,体现河南筝派“以韵补声”的特点。这首作品旨在绘景。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喜爱和赞美。音乐情绪庄重辽阔委婉细腻又不失华丽。将高山的巍峨与流水的一泻千里表达的淋漓尽致。

结 语

古筝艺术因其悠久的历史和鲜明地艺术风格不仅从南北地域上分为北派和南派筝乐,还可将传统筝曲分为五大流派——山东筝派、河南筝派、浙江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现又加入陕西筝派、福建筝派、蒙古筝派和朝鲜正派形成九大筝派。由此可见,古筝文化在不断壮大,持续发展。一个流派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历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一个流派的形成不单单是古筝艺术的集合,更是该地区人文思想、生活习俗的缩影。

转眼间,古筝已走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多年中从乐曲、技法、创作风格等都在逐渐丰富壮大。古筝作品历来充分吸收中国广袤的文化资源,将自己深深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不仅得到国内音乐爱好者的认可,也深受海外同胞的喜爱。承先贤之雅韵,开时代之新声,古筝在不断发展进步,习筝之人也在随之进步。■

注释:

① 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360-361.

猜你喜欢
演奏家流派古筝
演奏家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
笛子演奏家
第一次弹古筝
笛子演奏家
莫以【流派】论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