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和化疽”到“温通治痈”
——论浙江楼氏乳科对《外科证治全生集》的继承和发展

2021-11-29 23:35吕政仪楼丽华聂云梦沃立科赵虹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乳腺炎乳房气血

吕政仪 楼丽华 聂云梦 沃立科 赵虹

1.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外科证治全生集》(下称《全生集》)为清代著名医家王洪绪所作,为中医外科“全生派”代表性著作,其书第一次将痈疽明确分为“阳痈”“阴疽”两类,对阴疽的病因病机、病症特点、具体病种、治则治法进行了完整、系统的论述,留下阳和汤、阳和解凝膏、小金丹等经典方剂,形成了“阴虚阳实”“阳和化疽”的理论学说。《全生集》开创了阴疽专治的先河,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指导,功劳甚巨。

浙江楼氏乳科由浙江省名中医楼丽华教授创立,主张 “四辨识病”“温通治痈”“三机调增”“扶正抗癌”等理论思想,以“乳腺一号”到“乳腺九号”系列专方治疗乳房常见病及乳房疑难杂症,尤其擅长治疗乳房炎症性疾患,疗效显著,广受好评[1]。经过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研究总结,楼氏乳科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诊疗理念传播浙江各地,辐射全国,为广大患者带去了福音。

楼氏乳科的理论实践深受全生派的影响。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在研究《全生集》经典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楼丽华教授发现“阳和化疽”学说与乳腺病诊治多有契合,因而创造性地将阴疽论治与乳腺病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突破清解法治疗乳痈的惯性思维,开创“温通治痈”理论学说[2],主张温通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并取得显著疗效。楼氏乳科极大地发展和完善了乳房阴证性疾病的中医诊治,使经典理论在乳腺专科焕发了生机。本文通过归纳《全生集》中“阳和化疽”学说在理辨、法则、方药等方面的具体应用,系统整理和分析“温通治痈”学说,以进一步发掘浙江楼氏乳科对“阳和化疽”学说的继承和创新。

1 阴疽理辨

1.1 《全生集》与“阳和化疽”学说 在全生派之前,诸多医家“混称痈疽,不知痈之与疽,治法大相悬殊”[3]序6,导致失治误治者众多。王氏深感其憾,论述痈疽分属于“阳实阴虚”,首次辨析痈与疽的具体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并根据阴阳属性对常见外科疾病进行分类与论述[4]。

1.1.1 分辨阴疽,尤重望诊 《全生集》潘序云:“初起未溃,当观现下之形;已溃烂久,须问始生之色。”[3]4全生派注重望诊,根据初起红白二色及皮损外观来辨别痈疽,并概括阴疽的特点与表现:疽属于阴证、虚证,平塌内陷而色白,位置较深,其脉沉数,“发五脏”;痈则与疽相对,属阳实证,根盘直径逾寸而红肿,位置较浅,“发六腑”。全生派还擅长以望诊分析患者气血状况,“根红散漫者,气虚不能拘血紧附也;红活光润者,气血拘毒出外也;外红里黑者,毒滞于内也;紫黯不明者,气血不充,不能化毒成脓也”[3]1。书载:“脓色浓厚者,气血旺也;脓色清淡者,气血衰也。”[3]1生动准确地解释了痈疽状态、脓液稀薄与气血的关系。但清代后期医家徐灵胎、马培之等则认为,辨色红白不是分辨阴阳唯一的标准,“红亦有非痈,白亦有非疽者”[3]3。全生派独重望诊而轻脉理,未经全面审察,对于临证辨证可能失于片面。

1.1.2 病因病机,虚寒凝滞 “痈疽二毒,由于心生。盖心主血而行气,气血凝而发毒。”[3]1王氏[3]序13自序曰:“白疽乃阴虚之症,气血寒而毒凝。”“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气以成形,血以华色,故诸疽平塌,不能逐毒。”[3]1痈疽发病皆与气血有关,阴疽本质为气血虚寒凝滞,由于气血不足,推动乏力而血凝气滞;气虚则水液运化无力,生湿化痰;水性清冷,使人易感寒邪而使寒痰交结,潜伏于皮里膜外,形成疽肿。

1.1.3 乳科阴疽,内吹乳痈 阴疽多为流注、鹤膝风、贴骨疽等,至于乳痈,《全生集》将其归于有阴有阳症。乳痈又名妒乳,即乳腺炎,“未产谓内吹,已产谓外吹”[3]33。又云:“倘内吹,忌服醒消。如患色白者,应以流注法治。”[3]33王氏认识到“乳痈”亦有阴疽,多见于内吹乳痈,当以阳和论治,并举一典型病案:“妇,乳患一白疽,寒热痛甚,余以阳和丸同二陈汤煎服,得睡痛息,连进三服痊愈。”[3]54此案虽为乳痈却类阴疽,而且表现出寒热痛甚等症状,得温化则病缓,阳和则痊愈。

1.2 楼氏乳科“温通治痈”理论

1.2.1 四辨识病,全面审察 对于乳腺病的临证诊断,楼丽华教授认为必须全面、准确、简炼。正如清代医家吴恒为《全生集》所作序言:“(红白辨阴阳)论证究失一偏。白陷者概认作疽……不知假寒真热,假热真寒,区别攸分。”[3]序11辨证识病不能仅以望诊的发病形色区分,需将辨病、辨证、辨体和辨位相结合,“四辨识病”[5],方可全方位了解、分析疾病。

“辨病”是重要前提,须辨清中西医病名。外科因其特殊性,疾病名类繁杂,具体疾病诊治各有特色;且近代以来,西医病种与经典分类相互争鸣,不可不辨。“辨证”是中医基本特点之一,除望诊初步判断外,应结合个人病史、脉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方面,四诊合参,从而较为完整地把握疾病实质。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另一基本特点,“辨体”思想应运而生。体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不同的影响与导向,故楼氏乳科主张诊断疾病时合理结合个人体质,以达到“因人制宜”的治疗。“辨位”的基础是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经典理论,如“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6]748。又如“乳外属足少阳胆,乳头乃足厥阴肝经所主,乳傍乃手三阴经所起”[6]260,此类理论都影响和指导了楼氏乳科的用药遣方。

1.2.2 乳痈为疽,标阳本阴 乳痈即乳腺炎,包括哺乳期乳腺炎、非哺乳期乳腺炎、乳房脓肿等,虽名为痈,实非阳证。通过“四辨识病”并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楼丽华教授对全生派“内吹乳痈阴疽论”深以为然,合理提出“乳痈皆属乳房阴证”的创新观点,并以多年临床实践成功验证。楼丽华教授将乳痈细辨为“标阳本阴证”,拓展了学术界对乳房阴证性疾病的认识[2]。

非哺乳期乳腺炎,包括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等乳房慢性难治性疾患,病情复杂,病程迁延难愈,西医临床尚无确切、高效的治疗方式。楼丽华教授在研究中发现,此类疾病肿块初起大多皮色不异,平塌、质硬,无疼痛或有疼痛,无发烧;受外力、情绪、饮食等刺激后,肿块可能突然增大,皮色或红或紫,自觉局部皮温升高,伴刺痛甚至有鸡啄样痛,不及时处理则破溃流脓,然而患者整体并无明显热相,反而喜温热,舌质淡,苔白偏腻,脉沉缓或滑;到疾病中后期,肿块皮色黯淡,质地较硬,溃破日久,不易收敛,重则有瘘管、窦道。由此可见,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表现属于典型阴证。楼丽华教授根据其发病特征、病变过程,细辨其为“标阳本阴”证,本质类似阴疽;而在化脓期,气机郁久化热,蒸酿肉腐凝痰化为脓肿,使红、肿、热、痛等阳证在表显现,“红活光润者,气血拘毒出外”[3]1,实为托脓排毒的伴发症状。

楼丽华教授认为哺乳期乳腺炎亦属 “标阳本阴”证。《景岳全书》云:“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7]还有民谚:“产前一盆火,产后一盆冰。”说明哺乳期女性气血虚弱,体质本偏虚寒。又《疡科心得集》曰:“乳性清寒,又加凉药,则肿硬者难溃脓,溃脓者难收口矣。”[8]是以哺乳期乳腺炎,气血虚弱而寒痰凝结,乳汁淤积,病灶本质仍属阴寒;淤久发炎化脓,表现出红肿热痛,为标阳在外。

综上所述,楼氏乳科继承并突破全生派“内吹乳痈为阴疽”的观点,认为乳痈皆属于阴证,均归于“标阳本阴”的范畴,可根据“温通治痈”的理论思想进行辨证和治疗。

2 阴疽治法

2.1 《全生集》与“阳和化疽”学说

2.1.1 阳和化疽,温开慎补 王氏[3]1云:“阴虚阳实之治迥别,阅古方书总觉未详。”在其之前,世医多循经论治痈疽,常施用寒凉药。《全生集》自序曰:“若凭经而不辨症,药虽对经,其实背症也。 ”[3]序13“世人但知一概清火而解毒,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自化,清火而毒愈凝。”[3]2根据阴疽气血虚寒凝结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表现,全生外科强烈反对世人唯经论治、一概以凉治疽的方式,提出“阳和化疽”的治则治法,认为“毒之化必由脓,脓之来必由气血,气血之化,必由温也,岂可凉乎”[3]2。又曰:“惟仗调和补养气血之剂。若夫性寒之药,始终咸当禁服。”[3]2全生派认为,阴疽治疗万不可用寒凉药,否则是反证而行,邪不解而毒愈凝;应当仰仗调和补养气血之剂,由温药化散气血、通透消肿,方可阳和转盛,红润肌生,具体治疗以“温阳”“开腠”“滋补”三法结合,各有侧重。书载:“开腠而不兼温补,气血虚寒,何以成脓?犹无米之炊也。滋补而不兼开腠,仅可补其虚弱,则寒凝之毒,何能觅路行消?且毒盛者反受其助,犹车粟以助盗粮矣。滋补而不兼温暖,则血凝气滞,孰作酿脓之具?犹之造酒不暖,何以成浆?造饭无火,何以得熟?”[3]2以生动的比喻说明温、开、补三者的关系,补而生化有源,温而化痰为脓,开则毒有所出。

在治疗前中期,毒陷阴分,以温、开为主,治以阳和通腠,一解一逐。“阳和一转,则阴分凝结之毒自能化解”[3]2,温阳以止痛消肿;对未溃脓者或溃脓而毒气未尽者,仍开通腠理,给毒邪以出路。痈疽初起,用药以二陈汤合阳和丸,消痰开腠温解。待病情重或溃脓时,以阳和汤温阳滋营散结,犀黄丸通窍解毒止痛,结合阳和解凝膏外用以温阳化痰、消肿生肌。

在治疗后期,脓已溃而血枯不能化毒时,则温、开、补三法并用,治以滋补精血、温暖酿脓,同时通达腠理、防毒逗留,需注意“傥毒气未尽,误投炙芪、炙草,或用保元、十全等汤,致毒反得补助”[3]28。待毒气散尽,方可用大补、保元汤,外用生肌散,助其愈合。小儿患者及巩固疗效者,可以小金丹辛温通络散结,以杜后患。

2.1.2 以消为贵,以托为畏 “疽初起,即如平塌,安可用托?托则成患。余家之法,以消为贵,以托为畏……托则溃者虽敛,增出者又如何耶?故以消为贵也。”[3]凡例全生派提倡以消为贵,将阴疽肿块温消于无形。对于托法,全生派“以托为畏”,谓阴疽平塌,托则恐增出为患。当然,全生外科并非全然不用托法,而是慎用、精用托法[9],将“托”巧妙寓于温化、开腠、和营之中,和血扶正、温化毒邪,进而层层宣透,达到“托”的效果。“既出脓后,痈有热毒未尽宜托,疽有寒凝未解宜温。”[3]1鼓动阳气,温化寒邪,助脓酿成而托出余毒。王氏[3]序13自序:“(红痈白疽)二者俱以开腠理为要。腠理开……白疽解寒立愈。”“开腠理”亦可归于“透托”之法,引导脓毒向外透出,排出体外。全生派始终慎用补托,治疗前中期从不直接应用大补元气之品,以防毒肿未解而赘肉反生,而是通过熟地配麻黄、鹿角胶等品,调和滋养气血,补充温化之源。全生派对补法的施用也严加控制,唯恐闭门留寇,必待其毒气已尽,才治以黄芪、甘草、人参等补气生肌收口。

2.1.3 慎用刀针,大忌开刀 “世之宗其法者,尽属刽徒。此集惟疔用刺,其外概不轻用刀针,并禁用升降二丹,令人痛烂。”[3]凡例全生外科反对世医贸然动刀的做法,在注重内治的同时,活用其他外治手段,慎用刀针。对于阴疽已经成脓,脓头明显者,主张以银针或刀点分许刺穿,或用咬头膏、代刀散等药物蚀破脓头,尽可能缩小排脓创口,并以阳和膏外贴,温化助脓。如遇石疽(浅表淋巴结恶性岩肿),以针穿之,再内服温补滋阴活血之剂如千金托里散,外涂活血温暖膏药如阳和解凝膏。“若皮膜中似成脓巷,用布绑紧,使皮膜相连”[3]13,采用加压包扎法加速空洞伤口的愈合,因其“易于脓尽,又易于连接生肌”[3]52,并运用微针穿刺、外涂膏药、加压收口等外治方法,表现出全生派外治手段的多样性及对刀针操作的敬畏之心。此外,《全生集》还明确提出恶核痰核、瘰疬、横痃、乳岩、贴骨疽等病大忌开刀,认为开刀则“七恶之现顷矣”[3]序16。全生派忌开刀的思想受制于当时有限的医疗卫生条件,今天看来许多观点已过于保守,然其重视患者诊疗体感、追求微创医疗的原则恰与现代医疗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2 楼氏乳科“温通治痈”理论

2.2.1 治病求本,温通治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治病必求于本。”楼丽华教授继承全生派“阳和化疽”的思想,并结合乳痈“标阳本阴”的特点,开创性地提出“温通治痈”的乳腺炎症性疾患治疗法则,即初起者消之,肿痛者通之,难解者化之。在阳和解凝的基础上,更注重通畅排脓的作用,温化、通达、透解三法并举,临床上疗效显著,为众多患者排忧解难[10-11]。

“如其初起,疼痛者易消,重按不痛而坚者,毒根深固,消之难速。”[3]7乳痈初起若伴疼痛,治以阳和通络止痛,力达效速。至于复杂化脓性肿块,通过分析患者磁共振显像可发现,炎性肿块往往占据患乳大部分,病变范围广、部位深,几近胸壁,用普通方法难以根除;炎症组织中遍布液性暗区,大小不一,脓稠如痰,潜伏难出,对此应以温阳、通达为要,鼓动阳气、驱寒融冰,使未成脓之肿结消散;引导阳气,使脓成未出者化痰酿脓、通里达表。万不可加用寒药,凉则寒痰愈凝,阴肿日坚不消。

化脓期,患者乳房局部皮色发红或紫,皮肤表面可有突出或皮温升高,疼痛较明显,不及时处理则溃破流脓。此阶段乳房B超提示,脓腔呈多房性、复杂性,成脓时间有先有后,脓肿此起彼伏。传统切开排脓的方法往往不能一次根除,且治疗过程患者疼痛明显,对乳房外形破坏较多,实非良法。依据《素问·标本病传论》“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若患者乳房皮肤表面红活肿痛、触感波动,或检查发现明显脓腔,接近体表,可采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抽脓的方法,直接祛除体内脓毒;同时“缓则治其本”,内治消托并举,共奏通达透托和温化痰凝之功,既促使炎症肿块区分散消融,也加速潜伏脓腔尽快成熟,层层托出。切勿以出脓为畏,脓毒出则阳证消,实为疾病向愈之表现。但不可用过早用生肌收口药,否则阻碍排脓之道,毒陷于内,疽肿难解。

治疗后期,经过阳和透托,气血鼓足,即能瘘管自除,溃口自愈。若遇毒气已尽,气血已伤者,伤口无力收敛,则加生芪、生草等补气药,促进愈合。溃口已敛,肿块基本消散,若仍有顽固病灶,日久难消,仍要坚持温通的原则,可在楼氏融冰汤中加入蜈蚣、地龙等虫类药,与小金胶囊联用,增强通络散结的功效,攻坚化疽,剜除顽疾,直至痊愈。

2.2.2 内外兼治,避免手术 楼氏乳科继承全生派“慎用刀针”的思想,治疗乳痈讲求内外结合,通过穿刺抽脓、中药外敷、油剂外涂等外治方法,尽量在不改变乳房外形的前提下治愈病痛。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抽脓法,创口微小,作用直接,操作简便,手术痛感少,亦可免去后续换药的痛苦,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更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维持患者乳房外形原貌,使患者在疾病痊愈后仍能保持乳房美观。另外,特制楼氏外敷方,能够解标毒、化瘀血、散滞痛,共奏温阳散结、托里排脓的功效,可用于乳痈治疗的全程。通过内外兼治治法的不断改良,目前楼氏乳科治疗乳房阴证性疾病已能完全避免开放性手术,将门诊治疗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3 阴疽方药

3.1 全生派之阳和解凝方 王洪绪之前,诸医家对阴疽尚没有特定的治法方药。《全生集》自序曰:“概不论阴虚阳实,惟多用引经之药,以致乳岩、横痃,患成不救,瘰疬、恶核,溃久转怯。 ”[3]序13王氏特创阳和汤、阳和丸、阳和解凝膏、小金丸等一系列针对阴疽的经典方药,“一切阴发重症,各告以照方施治,无不立效”[3]序5,为后世阴疽病的治疗留下宝贵财富。

3.1.1 阴疽代表方阳和汤 阳和汤为阴疽代表方剂,可治疗一切阴凝,全方温暖普照,驱散阴寒,布散阳和,因此为名[12]。方中以熟地、鹿角胶为君,温补精血;炮姜炭、肉桂温阳散结;白芥子温化皮里膜外之痰;麻黄散寒开腠,与熟地相得益彰;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其中肉桂、姜炭主里,白芥子管皮里膜外,麻黄在表,寒痰一经阳和温化,自肌肉、筋骨、血脉中层层向外透发,寓托于温消。此方一温补精血,二宣散寒痰,温补不黏滞、祛邪不伤正,使气血得和、痰肿得化、脓毒得除。如王氏所言,阴疽类疾病“如皮色稍变,极痛难忍,阳和汤以止其痛,消其未成脓之余地,使其已成脓者,渐至不痛而溃。此乃以大疽变小之法”[3]8。清代孟河派名医马培之谓:“此方治阴症,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 ”[3]100

3.1.2 阴疽轻证方小金丹 全生派用小金丹治疗阴疽轻证,适用于阴证早期、后期收功或小儿体弱者。其中木鳖为君,搜筋骨入骱之风湿,祛皮里膜外凝结之痰毒;草乌为臣,治风痰、通络开腠,增加君药解凝散结之功;白胶香、乳香、没药,消肿止痛活血;五灵脂、地龙、麝香化瘀通经络;归身补血和血,使方中诸药活血祛瘀而不伤血;墨炭温阳、色黑,引药入血[13]。全方共奏祛痰消肿、散寒定痛、活血通络之效。

3.2 楼氏乳科之温通融冰方 针对乳房阴证性疾病“标阳本阴”证的特点,楼丽华教授在阳和汤的基础上发展创立“楼氏融冰汤”,在阳和汤的基础上更增温煦通达、解凝排脓之功,可用于乳痈治疗的全程,治疗范围包括急慢性乳腺炎、乳房脓肿、阴疽性乳房结核、乳腺癌虚寒证等。

“楼氏融冰汤”组成:熟地15g,鹿角片12g,炮姜炭12g,麻黄6g,白芥子12g,皂角刺30g,路路通15g,王不留行15g,煅瓦楞子15g,昆布15g,甘草6g。是方以阳和汤为基础,方中以熟地、鹿角片为君,补血益精、温肾助阳,熟地得鹿角片之补阳而有生化动力,鹿角片得熟地之补阴之则有生化源泉。炮姜炭温肌肉、入营血,为臣药。麻黄为佐,熟地得麻黄则不黏滞,不仅生精补血,还能通血脉、增气力;麻黄得熟地则不发表,主攻温通发散,外宣皮毛腠理,内入积痰寒冰。此外,以白芥子消皮里膜外之痰,皂角刺消肿穿痈、托毒排脓,路路通、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肿,煅瓦楞子、昆布消痰化瘀、软坚散结,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温阳和营、通络化痰,所及之处阴肿如寒冰日渐消融,对于乳房阴证性疾病,效如桴鼓,药到病消。随证加减:对有乳头溢液者,加生山楂、生炒麦芽;疼痛剧烈者,加元胡、三棱、莪术;紫黯瘀肿者,加桃仁、红花;脓出不畅者,加白芷;易口渴者,加百合、鲜芦根;腰膝酸软者,加杜仲、桑寄生。

4 从“阳和化疽”到“温通治痈”

阴疽是与阳痈相对的慢性虚寒性疮疡疾病的总称,多由于气血不足,鼓动无力,以致寒凝痰滞,痹阻于内,以局部皮色不变、漫肿平塌为临床表现。《全生集》剖析痈疽阴阳,辨理寒热虚实,首创“阳和化疽”之治疗绝学,并形成系统理论。全生派以望诊形色辨别阴疽,认为阴疽证属气血虚寒痰凝,应以阳和法治之,温开兼补,以消为贵,以托为畏,慎用刀针;并创阳和汤、小金丹等经典方剂,厥功至钜。“阳和化疽”学说为阴疽的整体治疗提供了方向,但对于乳腺专科诊疗尚缺乏针对性;其独重望诊、忌惮刀针等思想也受制于时代,有局限性。

“温通治痈”理论是楼氏乳科在充分继承全生派“阳和化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与乳腺病特点密切结合,合理扬弃,创新发展,以温阳通达类方药治疗乳房阴证性疾病的理论思想。“温通治痈”是“阳和化疽”学说在乳腺专科的重要发挥,丰富和拓展了“阳和化疽”的学术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乳腺专病的诊治。

在辨理方面,楼氏乳科突破对望诊的偏重偏信,提倡四辨识病,综合诊断;在明晰阴疽为阴证、虚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析乳痈为标阳本阴证,认清炎性肿物的本质,并解释乳腺炎红肿热痛的原因;拓宽全生派“乳痈属有阴有阳证”[3]33的认识,结合临证经验与科学研究,提出无论非哺乳期乳痈、内外吹乳痈均属于标阳本阴证,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在治法方面,楼氏乳科突破清解法治疗乳痈的惯例,发展全生派温开慎补的治法,根据乳房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创“楼氏融冰汤”,温化的同时更加强调和通达的作用;发展“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的思想,主张消托并举,能消则消,能托则托,同期施治;继承全生派慎用刀针的理念,灵活运用穿刺抽脓、中药外敷等外治手段,避免开放性手术,最大限度保护乳房外观,充分发挥了中医药治疗优势。

浙江楼氏乳科拓宽“阳和化疽”的治疗范围,创“温通治痈”学术思想,独树一帜,为哺乳期乳腺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治开拓了思路,极大完善了中医乳房阴证性疾病的诊疗理论,推动了中医外科“温通派”的发展。

猜你喜欢
乳腺炎乳房气血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早期护理干预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搓手”可充盈气血
哺乳期乳腺炎怎么治疗 好方法全在这里了
乳房
乳房不对称 少女莫惊慌
准妈妈 请小心呵护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