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古文阅读教学探索

2021-11-30 00:16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四实验小学程佳莉
青年心理 2021年34期
关键词:古文语感教师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四实验小学 程佳莉

古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文言基础普遍较低,教师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阅读教学设计,利用“听、说、读、写、思”等多种训练手段展开组织。本文就从聆听示范诵读、讲述古文故事、吟诵古文内容、读写古文训练、思考文本问题五方面展开论述。

一、聆听,媒体导读,感受古文语感

小学生对古文一般都比较陌生,产生学习畏惧感是自然的事情。为此,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醒学生学习欲望。古文诵读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够借助网络收集一些经典的古文故事音频材料,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学生对古文的情节有探索兴趣,这无疑是重要的教学契机,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诉求展开组织,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度学习的机会。如教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卫填海》时,教师先示范诵读,学生结合注释做文意梳理,顺利完成内容构建。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多种版本的同名故事,鼓励学生模仿其讲述特点,对这篇课文做故事性讲解。学生再度对古文内容做梳理,开始尝试做故事讲述操作。教师适时做出方法传授,要求学生对一些情节做详细设计,增强故事性。因为故事短小,很多学生讲述都比较简单,教师对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做点评,将其讲述录制成视频,并在班级内播放,学生开始聆听欣赏,学习研究气氛渐浓。教师借助多媒体展开导读,给学生提供更多聆听的机会,学生从聆听中获得的学习启示很真切,自然能够展开故事讲述操作,虽然故事短小,但其训练价值是极高的。学生对故事讲述比较有感觉,不管是讲述还是聆听,都是难得的学习,教师做出针对性指导,将学习推向高潮。

二、叙说,文白对读,梳理古文脉络

引导学生解读古文时,涉及文白对读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够引入互动环节,在文白对读中展开交流,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新鲜的学习体验。古文学习不是简单的翻译,要让学生体会古文的特点,包括古文现象的梳理,古文语感特点,还有韵律等方面的感知。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古文内容,能够顺利形成脉络梳理。

小古文情节都比较简单,教师组织学生先梳理文意,解决生字词,为文白对读做好铺垫。如教《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时,教师先与学生一起研究文意,对涉及的生字词做重点解读,在翻译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做翻译: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读原文,一个人负责翻译,每人讲述一句,看谁会出现错误。学生都能主动展开合作学习,教师深入课堂,指导学生展开对应讨论学习,课堂气氛逐渐浓厚。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主动展开文本对读学习,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激励,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合作学习时,如果能够渗透一些竞赛游戏内容,其助学效果会更为丰富。

三、诵读,吟诵训练,厘清古文内涵

古文诵读是有要求的,教师围绕诵读展开教学指导,能够让学生快速建立古文语感。学生进入古文诵读环节后,教师要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利用诵读比赛、诵读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主动性,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然建立古文语感基础。特别是吟诵古文,在一些古诗词中有呈现,其学习体验更为突出。

教师为学生做示范诵读时,能够给学生创造模仿学习的机会。如教《暮江吟》这首古诗,教师先做示范吟诵,学生对这种诵读形式比较生疏,自然感觉很新奇。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专家吟诵音频,让学生反复仿读,学生都能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教师指导学生先做节奏划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学生先做节奏训练,然后聆听音频材料,仿读中感受诗歌的内涵和作者情感,教师对本诗成文背景做讲解:作者当时被贬官,在半途中看到这样的景色,自然是有感而发,表达心中一些愤懑之情。在吟诵时,要注意一些典型字需要拉长音,如“道”“红”“弓”,对眼前景色做重点描绘。教师围绕诗歌吟诵展开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聆听和仿读的机会,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建立古文语感基础。学生对古诗韵律有一定认识,教师指导学生先找准节奏,让学生自然进入感知体验环节。学生在诵读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需要做出组织,能够产生更多学习动机,对形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促进作用。

四、书写,改写研读,感知古文主旨

学生进入古文学习环节,要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在读写环节,教师布设一些翻译、改写、反思等方面的任务,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训练机会。如果能够让学生将读写与讲述相结合,其助学效果会更为显著。教师推介一些典型读写作业,能够对学生形成触动,调动学生读写古文的主动性,如果能够延伸设计,让学生借助网络展开相关训练,其训练效果会更为显著。

学生对小古文内容有了梳理之后,教师要推出更多训练任务,如果能够让学生做多种仿写、改写、续写、反思等读写训练,其训练效果会更为丰富。在教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囊萤夜读》时,这篇小古文内容极为短小,只有两句话,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让学生做信息梳理:观察这幅插图,你能够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学生开始观察,对画面内容做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一个细节:在插图中有一个极为特别的东西,就是一个发光的小袋子。这是什么呢?学生对这个故事有听闻,自然给出正确答案。教师诵读课文内容,结合注释做文意梳理,学生有插图观察经历,自然能够快速形成思维对接。为强化学生学习认知,教师推出了改写任务:这个故事很简短,你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吗?如果写出小品文,你会如何表达呢?不妨结合插图做书写,对一些细节做合理描绘。教师下达任务后,学生纷纷展开思考和讨论,学习气氛逐渐形成。教师推出读写任务,成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因为故事很短小,学生书写不存在什么问题,教师从细节角度展开要求,给学生提出更多条件,无疑增加了难度。学生有观察插图经历,整个操作过程没有太多问题。学生对书写故事有浓厚兴趣,确保读写操作有更多效果。学生书写故事后,教师要做展示评价活动,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激励。

五、思考,问题解读,促进古文内化

教师布设阅读思考问题让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和研究,这是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比较敏感,如果教师能够对古文做深度发掘,设计投放一些思考性、探索性问题,无疑能够形成针对性调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古文认知。如果有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做质疑阅读,让学生参与问题设计,也能够获得不错的激发效果。

教师设计思考问题时,要做好对接处理,结合学生古文认知基础,提升问题设计适合性。在教授《铁杵成针》这篇小古文时,教师先对小古文做梳理性解读,因为都是一些小短句,学生理解逐渐找到感觉。学生熟悉故事内容后,教师设计投放一些思考问题:铁杵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把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学生开始思考这些问题,课堂互动交流气氛逐渐形成。有学生说,铁杵就是很粗的铁棒。一个老太太要将铁棒磨成针,这是很奇怪的事情,我感觉这个故事不真实,只是想借助这个情节,让李白明白坚守的道理。也有学生说,不管故事是不是真实,故事蕴含的道理是深刻的,值得我们深思。教师参与学生互动交流活动,对学生见解做评价。学生对思考问题有主动思考意识,教师借助问题展开调动,给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研究的机会。教师能够深入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支持,确保深度学习有更高效果。学生学习古文不是单纯理解文言现象,也不是梳理古文内容,要从思想角度展开探索,由此形成的学科认知更为深刻。

聆听、叙说、诵读、书写、思考,这是学习古文的基本手段和方式,教师针对古文内容实际,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推出一些适合的古文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建立古文认知能力,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要求。学生接触古文机会较少,其语感基础较低,教师对此有清晰的认知,借助一些具体任务推开教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

猜你喜欢
古文语感教师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称象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