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研训用”培训模式蕴含的积极心理效应

2021-11-30 01:51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
青年心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培训者归因共生

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 李 军

“学研训用”培训模式旨在于实践练习中提升教育和教学技能实现良性循环,坚持以实践路线为主,一切为实践服务;坚持培训者和参训者联盟路线,共同研究问题;坚持效用路线,使得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我发现该模式具有三大积极心理效应,这也是“学研训用”培训模式能使得讲师走下讲台,走进教师中,为教师培训带来变革的重要原因。

一、“学研训用”培训模式激发了积极的人际效应

消极影响的人际关系往往造成心理能量的消耗,积极的人际关系却创造好的心理气场。“学研训用”培训模式使得传统的培训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案例:《椅子树》绘本课主题教学之研训关系

近年来,绘本资源受到很多学科和教育活动的重视,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综合实践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和班会活动等。在《椅子树》绘本课主题教学中,“学研训用”模式的嵌入如下。

第一,培训者和参训者是平等的问题提出者。培训者把《椅子树》绘本资源提供给参训者,提出问题: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如何把这个绘本资源融入?参训者在这个问题下,会头脑风暴出绘本资源融入相关教学和教育活动时存在的诸多问题,主题研训就会逐一破解这些问题。所以培训者不是唯一的问题提出者。

第二,培训者和参训者是研究的联盟体。针对参训者提出的更多现实困境和问题,培训者和参训者建立研究的联盟关系,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一起去研究和破解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参训者的实践经验可能会给研究带来更多的智慧。绘本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方式有哪些?参训者的经验厚度可能超越培训者,有的参训学员擅长做课本剧,于是把此素材拍成绘本剧,运用在某些学科教学中;有的参训者愿意用教育戏剧的方式呈现该绘本。于是,关于各种“你喜欢的树”的定格姿态在教室呈现出来,十分有趣。有的英语学科教师在一个以“树”为中心的词语上,延展了很多词语的表达和想象情境的创造。而一个语文老师从《椅子树》的故事中联系了自己童年成长的故事,在教学中分享给学生。

在以上过程中,培训者创造了研究的环境,不再居高临下。培训者和参训者之间的关系就仿佛一条丰盈的流动之河流,两岸长满无法提前预知的各种美妙植物,因此,真实的欣赏和互相启迪的学习发生了。“学研训用”打破了参训者和培训者的固有地位,培训者和参训者共同求索实践经验。此模式建构了亲和的关系,增加了积极的人际效应。

二、“学研训用”培训模式激发了积极的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在“学研训用”的应用过程中,培训者和参训者中也存在“共生效应”。

案例:“软与硬”研训情境之同伴关怀

某校一个学生把教师打了,当事人——教师很难接纳这个现实。一位教师的个体心境成为大家共同的心境,教师的生涯危机呼唤“共生”的力量。

通过教师们即兴表达情绪和观点,即兴演出和使用丰富的活动,十分成功地打开了教师的心结。典型“共生”的效应发生了。

第一,用活动帮助教师的情绪找到“生”的出口。情绪如果被堵死,教师的心理困境就无法破解。如下活动都是帮着教师的情绪找到“生”的出口。

活动1:嘴巴里的硬。两个人一组,说自己和学生对话最硬的那几句。例如,教师说:“你的脑袋是木头做的吗?你的心是空壳子吗?去外面站着去!”学生说:“我就是笨,爱咋地就咋地,不行,你把我从地球开除啊!”互相说给对方,当时学生说得最硬的言语,教师同样说最硬的言语。

活动2:我是……(软的或者硬的)。以软的和硬的具象的东西作为比喻,身体和言语同步,注意趣味性和丰富性。

以上两个活动具有明显的隐喻价值,帮助我们拥有心结的老师疏导了情绪,他不再是一座孤岛,这就是一种“共生”的存在。

第二,戏剧现实情境,建立同伴体验的“共生”情境。

活动3:情景剧《我被打了》。这个演出是即兴的,给出一个现实故事的梗概,部分参训者演出,冲突到极致定格。

活动4:采访观众。(1)看了这出剧,你有什么感受?(2)你想请谁说出真话?支持人会启发大家,演员身体上有个神奇的按钮,你按到那个部位,他就会说真话。你可以问:某某老师,你被打了以后,是不是很想揍那个学生一顿?或者,某某,在生活中,你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吗?(3)你想走到台前,和哪个角色有个简短的谈话?(4)请你替换角色。先选择一个角色,请你替换他。你可能会说哪些话?

显然,在以上的活动中,每个现场的教师都是参与者,都可以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都可以“替代”角色做出一些行为,发出一些声音。

活动5:悲伤的房子。主持人访问观众:你认为某某教师在剧中最突出的情绪是哪个?被学生打了,他最突出的情绪是恐惧、无聊、窝火,还是……主持人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房子。它储存了我们的情绪,我们不断压抑它。今天在这个场合,我们用一分钟的时间夸大它,表达它,用我们的身体姿态,让它被看见……”接着邀请核心角色——某某音乐教师,请他进行一分钟的演出,演出角色的内心世界,激烈的冲突、无助或者难过悲伤……演到最激烈的时刻,演员定格。

活动6:正念的钥匙。在场地中,摆放七把正念的钥匙,主持人邀请老师们带着好奇心,选择其中的一把钥匙,举起它,并读出其含义。主持人说:“你举着这把钥匙,就仿佛举着一个暗夜的火把,照亮主人公回家的道路。”

活动7:即兴演出“20 年以后”。20 年以后,老师们都退休了。被打的老师和当年的班主任同事们聚会,打人的学生进来,给老师深深鞠躬。他是著名的作家了,他说,是老师教给了他最好的人生哲学,从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做人的哲学,他用一生创作软与硬的素材。

从以上8 个活动中,参训者用戏剧的方式陪伴了教师个体的生涯困境时刻,并转化了心结。这是典型的“共生”心理效应。

三、“学研训用”培训模式激发了积极的归因效应

人们对待事物存在积极的归因和消极的归因两种方式。仅从培训者的角度来看,会发现如下积极归因。

知识的更迭和经验的推陈出新往往使得培训者更处于尴尬的境地。培训者往往会以“我哪里可能有足够多和足够新的东西源源不断给予基层老师”为自己开脱,而“学研训用”模式犹如一针镇定剂,使得那些喧嚣的声音沉静下来。该模式践行了积极心理归因的方式。

案例:关于“不尽如人意”之培训访谈看积极的归因

“不尽如人意”的培训比比皆是。在践行“学研训用”模式中,通过对培训者的访谈,我们呈现培训者建立的如下积极归因。

第一,“培训者”不等于“问题”——剥离归因。培训者表达:我的培训不尽如人意,不是“我个人”的问题,是培训主题设计的问题。把个体“我”与培训剥离开,使得培训者专注研究问题,降低“自我贬低”“失落”“无助”等消极情绪。“人”不等于问题,这是积极归因的良好方式。这种归因会督促培训者反思:如果“我”设计了一个好的主题或其他改变,即便我没有更充实的经验甚至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和参训者一起结盟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二,“参训者”不等于“坏情绪”的情绪归因。在诸多培训中,参训者的失望导致其情绪的不好反应。“学研训用”模式把培训变成共同体,那么,参训者不是对“我”个人冷淡,而是培训的方式未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培训者反思:我的培训是否存在传统粗糙的路线——培训者传递知识——参训者刻板记录——参训者机械考试?

培训者在“学研训用”模式中,一旦意识到了问题,就启动积极的归因,并且觉察和审视自我,对自我消极的归因进行阻断的方式,增加积极心理资本建设,培育健康积极心态。

总之,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培训是为了不需要培训。教师培训的过程其实更像一次“心理修炼”的过程,我院的研训模式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效应十分宝贵。它促使我们在共同成长中获得更大视角的生命智慧。

猜你喜欢
培训者归因共生
云端 落地 花开——山东省乡村教师培训者培训学习后记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从教师到培训者
为何越来越爱
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倾向研究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教师培训者:从专业性到实践性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