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理念与作为:深刻把握与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11-30 11:27
贵州民族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现代化

严 庆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 100081)

人类族类群体(部族、种族、族群、原住民等) 的演化与国家形态复杂交织的结果就是多民族同处一个国家成为常态。近现代以来,为了建设多民族国家,民族主义、同化主义、联邦主义、多元主义、共同体主义等不同理路纷纷登台,又不时式微,在治术“主义”与族类“情感”之间似乎总是难以找到合理、得体的方略。就西方社会而言,民主的“多数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起到放大和加剧而不是缓和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矛盾的作用。这确实是民主理论的一个深深的梦魇[1]!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宪法中明确宣示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这是对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的尊重,是对各民族地位、作用、尊严的庄严承认。中国的稳定发展与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建设方略备受瞩目,中国的方略是什么?这是来自世界的发问,也是中国的自问。习近平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拥有“八个坚持” (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曾强调“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拓创新,从实际出发,顶层设计要缜密、政策统筹要到位、工作部署要稳妥”[2]。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确定了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

一、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

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需要将其置放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体理路之中,以便从更高、更深的角度进行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体理路,是指当代中国建设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路径。理论,强调的是思想成果;路径,强调的是建设行动的路向与路线。本文中使用“理路”而不使用“理论”,一是着意凸显务实是党的民族理论的鲜明特点。党的民族理论建设重在密切联系实际,理论成果重在服务实际,理论内容重在实际、实在、实用,而不是单纯话语、思维层面的主观建构。二是符合党的民族工作的语境和场域。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突出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怎么做的指向,即更为注重实践性、实操性。本文之所以使用“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体”的提法,一则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二则强调共同体的纽带是大家庭的理念、情感、利益、责任,以区别于西式的契约责任与义务纽带。

如何在一个民族和文化多样的国家创造高度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向心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是现代政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3]。20世纪60 年代以后,基于身份与权力勾连的身份政治兴起,也将认同带进了政治合法性的考量范畴,政治认同成为国家行使有效、有力治理的前提,没有认同就缺失治理的合法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同体主义盛行,共同体的知识与理论被运用于解释和建构包括民族、国家在内的各类共同体。于是政治认同理论与共同体理论相互交织,成为研究多民族国家建设与民族事务治理的重要理论视角,认同,尤其是政治认同被视为共同体缔结和存续的重要纽带。

认同、政治认同聚焦于国家认同研究,阐释民族共同体结成的纽带问题;共同体理论聚焦于多民族国家的内部结构组成和整体聚合问题研究。诚然,认同也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也存在结构性的问题,这也决定了“人”的意义上的民族建设与权力和制度意义上的国家建设合拍、合力问题。林尚立指出,国家建设在努力改善国家认同的同时,也必须时时从国家认同的角度来检视国家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而将国家制度的健全、国家结构体系的优化与国家认同的深化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这个角度讲,现代国家建设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即实现人、制度与政治共同体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基于此,判定一个国家建设与发展水平的高低,甚至判定一个国家机体的健康与否,显然不是单项的制度标准所能确定的,而是要综合考察这个系统的实际状态。在这种考察中,从国家认同来检视国家建设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维度[4]。因而,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深层的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加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的工程,也是检视我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维度。

悠久的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合法性与历史基础。正如马丁·雅克指出的,就中国而言,活着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文明本身:活着的文明概念提供了中国人思考国家和定义自己的首要身份和背景[5]。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民族共和模式、多元文化主义模式和自由主义公民模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代表了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理路。简而言之,欧洲国家形成和民族建设的历史,在理论上可以概括为“国家”和“民族”关系的两种“理想类型”,即,建立在“文化冷漠”基础上的“国家-民族”的“法国”模式和构建“民族差异”并赋予其政治和法律意义的“民族-国家”的“德国”模式[6]。“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中关于民族建设的概括,“共同体”则是大家庭的现代国家形式。中国人对于家庭有着浓厚的情感与独特的认知,乃至于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家国认知体系,家、家庭也因而成为贯穿中国历史的社会话语与政治话语,从“天下一家”“四海一家”到“祖国大家庭”“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华民族大家庭”,人们被自然而然地带入家、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涟漪”扩展体系[7]。从“大家庭”到“现代国家”是一种自然的转型,从家庭成员的亲情认同到现代民族认同是一种自然的升级。当代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路对于“大家庭”“共同体”“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等的强调和落实,较好地回应了多元文化主义在实践中日益凸显的“团结的危机”与“整合的困境”[8]。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量有机性团结、取向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价值,一方面体现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确保中华民族始终包容、内聚,这是现代中国民族建构的重大议题;另一方面,体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对外来的对抗与风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让中华民族强筋健骨[9]。

在用政治学的民族建设理论阐释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建设议题上,王希恩研究员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标志着党在中华民族建设问题上的进一步自觉,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民族规律认识上的进一步自觉。中华民族建设的核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从中华民族建设的视角考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是一种深刻的关于“国家大是”的政治学思考,有助于从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高度、深度、广度把握和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政策指向和工作主线。

从这样的深度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能更容易地理解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11]。

二、深刻领悟“四个与共”的共同体意识理念

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2]随后,学术界和政务部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了热烈讨论,成果林林总总,但并未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形成共识。

高承海认为,当前学者们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作一种心理过程或心理意识;第二种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作一种民族观;第三种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作一种国家(集体) 认同[13]。雷振扬、兰良平在高承海归纳的基础上,将我国学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阐述概括为“心理意识”“民族观”“国家认同”及“观念形态”四种表达[14]。这些研究为我们多维度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铺垫,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发生学和实质性的角度、功能或本质的角度对其进行简约划分。

一方面,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反映;其实质是一种意识、思想,具有能动作用。代表性观点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客观实体或客观存在,而“意识”是一种思想、观念、精神等主观层面的认知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思想层面的意识[15]。作为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观念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了民族成员经物质和精神交往之后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物质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和演化制约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16]。

另一方面,从本质或功能的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群体身份认同,本质上属于政治认同,具有推动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功能。代表性的观点有:其一,中国公民身份意识。如王延中认为,同与自己的民族身份关联在一起的民族身份意识一样,与自己的国族身份或者中国公民的身份密不可分的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人的民族身份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同样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意识和中国公民意识也是需要教育和培养的[17]。其二,民族群体身份归属。高承海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18]。其三,共同的命运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历史上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认同,是对56个民族同呼吸、共患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命运共同体的认同[19]。

以上两个方面的划分旨在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能动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认同纽带(共同体理论的形成机理)。也就是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从发挥能动作用、提供认同支持两方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种用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方式,将抽象的共同体意识进行了“准具象化”的处理,之所以称之为准具象化,是因为四个“与共”本身也具有抽象性,只不过限定了抽象表意的范围。休,喜悦;戚,悲伤;休戚与共,意指各族人民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侧重于情感体验与利益得失同感。荣,光荣;辱,耻辱;荣辱与共,意指各族人民光荣共同分享,耻辱相互感受,侧重于尊严体面、荣誉骄傲。生,一起生,死,一起死,生死与共,意指各族人民情深谊长、相濡以沫,侧重于友情亲情、忠诚依存。命,定数;运,变数,命运与共,意指各族人民共同主宰命运、把握未来,侧重于历史记忆、前途选择。可见,四个“与共”的理念紧扣“情感”“认同”“意识”所要表达的精髓,体现出中华民族伦理的情感温度与中华民族文明的精神力量,激荡着掏心见胆、赤诚共情。

如何选择和凝结超大规模共同体的纽带是一个难题,因为作为纽带的东西要超越众多差异性,价值、情感和信念便成为首选。四个“与共”是中华民族全民心力和精神追求的集中表现,具有自然而然的中国本土象征意义,符合家国情怀的扩展与升华感知。这样的理念表述显然不同于西方社会缔结共同体的契约条款所表达的得失精于利。四个“与共”意味着各民族彼此是亲人、家人。共同体的理念,侧重于“神”的维度,共同体“形”的不同维度具体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共同体意识的阐释和铸牢聚焦于理念、意识、精神、情感层面,共同体的建设和推进则落实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潘维认为,中国与西方在社会体制方面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差异:第一,家庭而非个人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第二,社会网格不是由市民社会构成,而是由以家庭为基础的、以血缘为纽带的自然社区组成,“虚拟血缘”构成“大家庭”,依然是中国社会的正统信念,也是中式“伦理道德”的源泉;第三,家国不分,家国一体,无限扩大,虚拟的家庭就是国家;第四,弹性的家庭“伦理”,而非国家与社会契约的法理,是社会纽带,也是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纽带。对“大家庭”的责任感是政府的基本信条[20]。四个“与共”显然符合中国的社会体制,具有自带的合法性,容易滋养出情感、认同、凝聚的力量。

四个“与共”聚焦的是人的共同体建设,并不局限于政治共同体的建设,因而四个“与共”的意涵显然超出了国家时代的长度,意在深远。但在主权国家时代,人民主权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权,人的共同体与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共同体具有叠合性。可以理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在于增强国家认同[21]。

三、从铸牢意识到建设行动

在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实践或行动意义上的“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当属首次,这也意味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互促进、转化。

2014 年以来学术界基本倾向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当人们普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似乎会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以为只有通过发挥意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才能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行动,从而忽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体性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的客观实在性。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尽管在进入新时代之前没有强调“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与标识,但切切实实的建设努力一直在进行。例如,系统的民族政策实践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意识形态建设的角度形成正确的认同,并以此指导社会成员的言行,从而维护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22]。这句话包含了三层意思:其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开局要求,是形势所趋,要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加强和改进工作,是否、能否增进共同性是研判工作成效的标准。其二,增进共同性要坚持原则,不能违背规律,增进共同性不影响尊重差异性,共同性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和同一区域内的、不同区域内的共同性,共同性的增进有一个过程,也有一个不断扩展的格局,增进共同性既有便利条件的推动,更需工作主体的主动作为。其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共同性不是口号和想法,而是好的、细致的、扎实的做法,要有具体的载体和抓手,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选好增进点。

增进共同性主要体现在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这是由新时代的重大任务和各民族的必然选择所决定的。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在由“十二个必须”构成的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思想中,第二个“必须”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2]。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主题要紧紧围绕重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也是各民族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对人类来讲,现代化是一种必然选择,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作为保障,资本的力量便可能攫取市场、机遇和财富,从而造成财富的分配不均和结构性的社会矛盾。2020年9月尼克·哈诺尔和大卫·M·罗尔夫在《时代周刊》撰文指出:最富有的1%的美国人从最贫穷的90%的人那里拿走了50 万亿美元,这让美国变得更不安全。现在的美国,47%的租房者背负着成本负担,40%的家庭无法支付400美元的应急费用,55岁以上的美国人有一半根本没有退休储蓄。在美国,有28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4400万医保不足的美国人无法负担免赔额或自费使用他们拥有的保险[23]。这种贫富悬殊的现代化不是我们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为宗旨[2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我们业已消除了由自然、历史等因素导致的贫困。我们也有理由坚信,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会让各民族共同发展,走向共同繁荣。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从多个方面对今后的民族工作作出了部署,这些部署都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同频。有学者指出:民族地区同步小康、同步现代化是同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同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同步小康、同步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同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始终贯穿同步小康、同步现代化进程的主线。民心同向,政治建设“一条心”,努力构建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民利同连,经济和生态建设“一盘棋”,努力构建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民情同融,文化和社会建设“一个调”,努力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25]。

从既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来看,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共同性不断增长的进程,这是由教育现代化、产业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等综合决定的。相比之下,我国的现代化更具增进共同性的优势。张占斌、王学凯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是14 亿多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第三,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第四,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第五,是传承中国文化和光耀中华文明的现代化;第六,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八,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可见,这些特点几乎都体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部署之中。

结语

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究竟采用怎样的理路进行建设,不仅是来自中国之外的发问,也是中国自身要作答的问题。历史表明,西方民族主义的模式不是良方,也难以解决中国的问题。西欧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地域性的民族主义,即认为生活于同一领土内的住民,只要在统一的法律和制度之下建立起一种团体意识和共同的文化,就可以成为同一民族。很明显,西欧的民族是一种政治型的民族,一种与国家领土同心圆的民族,也就是国民。近代西方建立民族国家的方法是从国家到民族,即按照国家的规模形成民族。而近代中国建立民族国家的方法则是从民族到国家,即按照民族的规模形成国家[2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现代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方略,遵循着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一般规律,又散发着独特的东方智慧光芒。在现代中国的新发展阶段,民族概念的重心逐渐从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自决提供精神支撑的“中华民族”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政治团结提供身份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心色彩浓郁的认同政治,是家国情怀浓郁的共同体建设理论。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现代化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