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的牧童意象

2021-11-30 14:04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渔父斗笠牧童

□王 严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牧童,与渔父一样,如今都已难得一见。这两个形象都曾被世代传诵和描绘,他们被抽象化为象征符号,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中国文人理想的山水田园中。

与渔父相同,记载中最早的牧童形象也出自《庄子》。《庄子》杂篇《徐无鬼》中讲到皇帝向牧童问道的故事。一日,皇帝一行七人去具茨之山拜访至人大隗,半路上迷了路,恰好遇到一位牧马童子,于是向他问路:“你知道具茨之山在哪儿吗?”牧童说:“知道。”又问:“那你知道大隗住在哪儿吗?”答曰:“知道。”于是皇帝十分惊奇:“你不仅知道具茨之山的位置,居然还知道大隗,你一定不是普通的小孩,请赐教如何治理天下?”牧童不作答,要告辞离开,皇帝一定要问,牧童才说:“所谓治理天下,与牧马也并没有什么两样,不过就是把害群之马去掉而已。”皇帝闻罢,再三拜谢,口称“天师”。

中国文人的偶像入世则孔孟,出世则老庄,儒道两家看似矛盾的主张却毫无违和地统一在文人们的心底深处。建功立业与归隐田园,二者可以兼顾,最好是功成身退,如果做不到,至少还可以大隐于市,以精神来遨游天地。

作为符号的牧童有特殊的意义。当文人真正归隐时,他可以成为渔父或樵夫,但不可能成为牧童。画家想象中的牧童不仅仅代表着顺应自然又无忧无虑的生活,更可贵的是牧童拥有从未被尘世染污过的心灵。储光羲的《牧童》诗中写道:“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这与庄子中的牧童相映衬,是极度理想化的审美形象。

自唐代诗人大量创作牧童诗之后,宋代出现了一些表现牧童的绘画,其中“归牧”题材尤其典型。宋代《归牧图》画面,旧题李唐,今人鉴定应是佚名的宋人作品。画面上是一片清旷的平野,一条小河蜿蜒着伸向远方,右岸有一片萧疏的林木,地面平坦宽阔;左岸只有从画外伸出的一角,这一角截断了宽阔的河面,使得河流变得窄而较浅,使归家的牧童和牛可以涉水而过。画面上有一大一小两头牛,一个牧童坐在大牛的背上,将斗笠背在后背,说明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此时,大牛已经欣然举步趟过了小河,这河水快没到牛膝。左岸的小牛吓得前腿蜷曲不敢前行,张着嘴正在哞哞地叫着,祈求的眼睛望向牧童,大牛背上的牧童回头看着小牛,似乎在说着催促或鼓励的话。整个画面讲述了一个归牧故事的片段,使人不禁想到后来怎么样了,之前又是如何?这是他们每天回家的必经之路吗?这样一个画面,可以让人不停地想象,可以想到无数个可能的故事。

宋代院体画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是以最简洁的画面语言真实地描绘了事件,还会给人以开放的想象空间。境界细腻而悠远,画面可以引起无穷的联想,不同的心境下看画会有不同的体验。

更加著名的另一幅归牧图则充满了戏剧性,即南宋院体画家李迪的《风雨归牧图》。画面背景是一弯河水,蜿蜒的河岸上长着一丛丛的芦苇,左侧土丘上满是茂密的草丛,点缀着一株小树。此刻,大风骤然而起,草树均倒向右侧,坡脚下的芦苇有几根已经被吹倒在水中,路边毫无遮挡的几丛芦苇更是被吹得几乎飞起。右侧两株巨大的柳树,向左侧倾斜生长,与风向形成对峙,枝条和柳叶则被风高高扬起,随风势狂舞,随后渐次简淡,隐在大雨之前腾起的细雾之中。远处,河面上也被升起的云雾笼罩,与昏蒙的天色相接。一场骤雨即将来临,空气中仿佛充满了忽然而至的清凉。河岸的小路上,有两个要赶在大雨来临之前回家的骑牛牧童。前面的牧童弯腰伏在牛背上,让蓑衣遮住大半身体,左手紧握牛鞭,右手护住斗笠,全神贯注地驱牛赶路。他的牛却停下来回头招呼着落在后面的同伴。后面那头牛伸头回应着,似乎在诉说着它背上的牧童发生了使它不得不放缓脚步的事情。原来,后牛背上的牧童的斗笠刚刚被风掀落,正焦急得在牛背上爬转过身,想要抓住斗笠却没有成功。此时,斗笠已经落在了树下,牧童正不知如何是好。

大雨来临之前,两个牧童各怀心事,两头牛却心心相系。前一对是牧童体势向前,牛在回头;后一对是牛向前冲,牧童心思全在身后。这瞬间的戏剧性令人忍俊不禁,同时又对画家的高超技艺击节赞叹。

画家李迪没有指明这幅《风雨归牧图》的含义。后来,宋理宗赵昀见到这幅画,题下这样的诗句:“冒雨冲风两牧儿,笠蓑低绾绿杨枝。深宫玉食何从得,稼穑艰难岂不知?”虽然这首皇帝视角的题诗读起来令画面韵味顿失,却也是一种合理的解读方式。

如果说这个题材的绘画有一种最佳的解读方式,那也许是放弃过多的分析和猜测,还原到“牧归”这个题材本身带给人的倦而能还的安定感吧。无论风雨还是晴天,无论牧童是悠然自得还是仓皇失措,牧归的画面都充满了荡涤尘虑的田园野趣,使人仿佛来到了乡间,体味到片刻的精神上如牧童般的自然和自由。

猜你喜欢
渔父斗笠牧童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斗笠
牧童学画
书童垅上行
奶奶的斗笠
汉字买斗笠
随波逐流还是齐物逍遥:隐士文学的批判性阅读——以对渔父形象的讨论为例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牧童与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