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移植术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患者抗感染治疗分析

2021-11-30 14:35李纳刘楠张爱玲时程程
医药导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烯类环素菌素

李纳,刘楠,张爱玲,时程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郑州 450052)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pneumoniae,KPN)是一种定植在人体上呼吸道和肠道的革兰阴性肠杆菌科细菌,属条件致病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之一。由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 lactamases,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大多数临床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加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等抗菌药物高度耐药,碳青霉烯类药物被认为是治疗这类耐药菌的首选药物。近年来,随着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增加,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Klebsiellapneumoniae,CRKP)已经出现,并在世界多地区流行。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监测报告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从2005年的2.9%和3.0%上升到2018年的26.3%和25%。CRKP感染以高毒力、高传染性及多重耐药为特征,可导致严重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血流感染、尿路感染、腹腔感染等,致死率达42.14%,特别是器官移植受者血流感染致死率更高达48.9%[1]。目前临床上用于CRKP感染的抗菌药物十分有限,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以1例肺移植术后CRKP肺炎的抗感染治疗为例,探讨CRKP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制定,包括药物选择、剂量计算、给药方法的优化等,以期为今后CRKP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1岁,体质量63 kg。于2019年3月26日因“间断胸闷、气短4年余,再发1 d,加重3 h”入院。患者4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刺激性干咳伴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被诊断为“尘肺3期”,给予吸氧、平喘、化痰、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此后胸闷、气短症状反复出现,并渐进性加重。1 d前再次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加重,3 h前上述症状明显加重,遂来我院就诊。入院体检:体温36.5 ℃,脉搏80次·min-1,呼吸20次·min-1,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入院诊断:间质性肺炎;呼吸衰竭;双肺多发占位。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2 主要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常规检查,患者病史和症状体征有肺移植手术指征,排除手术禁忌后于2019年3月27日行“同种异体原位左单肺移植术”。术后常规给予他克莫司2.5 mg,q12h,po+麦考酚钠肠溶片0.18 mg,q12h,po+甲泼尼龙30 mg,qd,静脉滴注,免疫抑制维持治疗,预防排斥反应。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 g,q6h,静脉滴注,预防细菌感染;更昔洛韦0.3 g,qd,静脉滴注,预防病毒感染;卡泊芬净首剂70 mg,50 mg,qd,静脉滴注,维持治疗以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10 mg,bid雾化吸入,预防真菌感染。2019年3月28日,体温(T)36.5 ℃,白细胞(WBC)7.7×109·L-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92.4%,C反应蛋白(CRP)81.11 mg·L-1,降钙素原(PCT)0.143 ng·mL-1。2019年3月29日,患者自诉有痰,但咯痰能力较差;纤支镜检查发现右肺大量黄色脓痰,易吸出,左肺稀薄白色痰液。第一次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多黏菌素B、复方磺胺甲唑敏感。临床药师建议加大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给药剂量至1 g,q6h,延长其输注时间至2 h以优化给药方案,提高抗耐药菌疗效,但建议未被采纳;同时加用替加环素首剂200 mg,100 mg,q12h,静脉滴注,抗细菌治疗。2019年4月2日,患者咳出砖红色黏痰,T 37.8 ℃,WBC 8.64×109·L-1,NEUT% 98.5%,CRP 125.9 mg·L-1,PCT 0.348 ng·mL-1,胸部CT示:左移植肺上叶舌段炎症;右肺上叶及下叶团块影,考虑炎性病变。第二次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仍然是CRKP。患者体温升高,炎症指标有上升趋势,临床药师建议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加用多黏菌素B首剂150 mg,75 mg,q12h,静脉滴注,维持治疗。2019年4月5日,T 38.9 ℃,WBC 5.09×109·L-1,NEUT% 86.9%,CRP 73.7 mg·L-1,PCT 0.26 ng·mL-1。多黏菌素B使用3 d后,患者体温仍较高,有可能患者免疫力低下,细菌已入血,形成菌血症。替加环素组织分布广,血药浓度低,对于菌血症治疗效果差;多黏菌素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耐药问题,都有可能影响抗菌疗效,遂申请外购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抗细菌治疗。停用多黏菌素B,加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2.5 g,q8h,静脉滴注,抗细菌治疗。2019年4月8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T 36.4 ℃,WBC 5.48×109·L-1,NEUT% 84.5%,CRP 15 mg·L-1,PCT 0.136 ng·mL-1。2019年4月8日至4月14日,患者未再发热,痰量减少,炎症指标逐渐降至正常范围内,14日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阴性,于2019年4月15日停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和替加环素。

3 讨论

3.1CRKP的耐药机制与危险因素 CRKP通过多种途径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主要有:①产生能水解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碳青霉烯酶,该酶主要分为A、B、D三类。其中A类和D类碳青霉烯酶是丝氨酸酶,A类碳青霉烯酶又可分为KPC、GES、SME、IMI和NMC等类型,其中KPC型碳青霉烯酶是肺炎克雷伯菌产生耐药的最重要的机制,可水解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和氨曲南等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是我国CRKP流行的主要类型。D类碳青霉烯酶在肺炎克雷伯菌发现的主要是OXA-48型,其可水解青霉素等窄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水解能力较弱,但合并其他耐药机制时可表现出高水平的耐药性。B类碳青霉烯酶又称金属酶,主要包括NDM、VIM和IMP型酶,可灭活除氨曲南外的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体外可被金属螯合物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等抑制,但不被克拉维酸抑制。其中NDM主要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流行传播,我国则较少见[2-3]。②外膜孔蛋白缺失或表达降低导致外膜通透性改变,抗菌药物不能进入细菌发挥作用。如果合并产高水平的ESBLs或AmpC酶,可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③主动外排机制也可能参与介导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其中最主要的是AcrAB-TolC外排泵,将药物从细菌内部泵出,使抗菌药物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不足以发挥抗菌作用。④靶位蛋白即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与之亲和力下降或不与其结合,从而不能阻碍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破坏细胞壁而产生耐药。

研究表明,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与住院时间长、入住ICU病房、先前住过院、器官移植受者、使用类固醇激素、静脉导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肠外营养、先前使用过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暴露以及氨基苷类、糖肽类、喹诺酮类和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有关,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暴露是CRKP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4-5]。本例患者为单肺移植术后、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术后有静脉导管和胸腔引流管等、曾住院、曾使用过抗菌药物、入住ICU病房等符合多种CRKP感染的危险因素。肺移植术后患者需要重视耐药菌的感染,实现早期干预,及时有效的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同时对于肺移植术后患者也要注意适时隔离、病房定期消毒、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等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

3.2CRKP肺炎抗感染治疗药物选择 CRKP抗感染治疗可供选择的抗菌药物很少,目前用于治疗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Enterobac-teriacae,CRE)感染的抗生素有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多黏菌素、磷霉素、氨基苷类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一般采用2或3种药物联合治疗,主要包括以替加环素为基础和以多黏菌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等[6]。同时结合药敏结果和抗菌药物PK/PD参数优化给药方案,才能提高CRKP抗感染治疗的成功率。

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是治疗CRE感染选择的重要指标,当MIC≤8 mg·L-1时,碳青霉烯类药物可考虑为联合用药;若MIC>8 mg·L-1时,则不建议选择碳青霉烯类药物[7]。但碳青霉烯类药物若与多黏菌素联用时则对CRE的MIC可提高到16~32 mg· L-1[8-9]。碳青霉烯类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评价药物疗效的相关参数为%T>MIC,对于CRKP感染,可以通过增加给药剂量,增加给药次数,延长输注时间以提高%T>MIC,达到优化治疗的目的。CRE感染宜选用推荐剂量较大的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其中亚胺培南的剂量可增至1 g,q6h,延长输注时间至2 h;美罗培南的剂量可增至2 g,q8h,延长输注时间至3~4 h。

替加环素是一种甘氨酰环素类抗生素,能够克服临床上外排泵和核糖体保护两种主要的细菌耐药机制,是临床治疗CRKP感染的重要选择[10]。替加环素一般不宜单药治疗CRE感染,常与碳青霉烯类或多黏菌素等联合用药。一项系统评价也表明替加环素单药治疗对比其联合用药治疗,会升高患者30 d病死率[11]。多项研究表明,为提高替加环素在肺内的浓度,给予首剂负荷剂量为200 mg,维持剂量为100 mg,q12h大剂量给药方案用于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时,能够获得较高的疗效,同时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发生率随剂量增加而上升[12-13]。故该患者替加环素的使用剂量为首剂200 mg,维持剂量100 mg,q12h作为联合用药之一。

多黏菌素主要有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在我国上市的是多黏菌素B。用于治疗CRKP感染时,多黏菌素B单药治疗难以达到临床预期效果,且有可能增加耐药压力,常需联合用药。多项体内外研究表明,多黏菌素B与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磷霉素等抗菌药物合用时,均有协同或相加作用,可增强对CRKP的抗菌效果,降低患者病死率[14-16]。多黏菌素B主要经非肾脏途径排泄,尿液回收率仅为4.04%,其给药剂量应根据患者体质量进行调整,而与肾功能无关[17]。《多黏菌素类合理应用国际共识指南》推荐使用多黏菌素B时,应根据总体质量(total body weight,TBW)给予2.0~2.5 mg·kg-1(2万~2.5万U·kg-1)的负荷剂量,维持剂量每12小时给予1.25~1.5 mg· kg-1(1.25万~1.5万U· kg-1),输注时间>1 h[18]。该患者体质量为63 kg,多粘菌素B首剂给予150 mg的负荷剂量后,维持剂量75 mg,q12h的抗感染治疗。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eftazidime-avibactam,CAZ-AVI)是一种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合剂,阿维巴坦与传统的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酶抑制剂比较,其与β-内酰胺酶共价结合时发生可逆的酰化反应,自身结构可重新环化恢复其活性,具有长效抑酶作用,可广泛抑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以及含KPC和OXA-48碳青霉烯酶的活性,但对含NDM-1金属碳青霉烯酶无效[19]。阿维巴坦和头孢他啶联用,可显著改善头孢他啶对产β-内酰胺酶的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的敏感性,但对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耐药性,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活性较差。TUMBARELLO等[20]回顾性分析了CAZ-AVI治疗CRKP菌血症患者的30 d死亡率明显低于非CAZ-AVI治疗者(36.5%和55.7%,P=0.005)。KING等[21]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60例接受CAZ-AVI治疗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患者,其住院死亡率为32%,微生物治愈率为53%,临床治疗成功率为65%,且CAZ-AVI单药治疗组和联合用药治疗组之间住院死亡率无明显差异。SHIELDS 等[22]研究37例接受CAZ-AVI治疗的CRE患者,30 d存活率为76%,临床治疗成功率为59%,且CAZ-AVI单药治疗组和联合用药治疗组无明显差异,研究还表明对于临床治疗成功的CRE患者,23%患者存在感染复发的情况。虽有研究表明CAZ-AVI治疗CRE时单药治疗与联合用药治疗无明显差异,但先前报道的研究样本量偏小,同时考虑到CAZ-AVI治疗CRE肺部感染的成功率较菌血症感染低,以及抑制CAZ-AVI耐药性的产生[23],此患者采用了与替加环素的联合用药方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病原学结果转阴,且未复发。

本文介绍临床药师参与1例肺移植术后患者CRKP肺炎抗感染治疗的过程,分析了用于治疗CRKP感染常用药物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多黏菌素B以及新药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特点,为今后临床治疗CRKP感染提供用药参考。临床药师从药物选择、给药剂量、治疗方案的优化等方面进行药学服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结合患者的病情,帮助临床医生制定合适的抗感染方案,保障患者安全、合理、有效用药,体现了临床药师的价值。

猜你喜欢
烯类环素菌素
多黏菌素B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1起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某综合医院替加环素治疗耐药细菌感染病例的分析与评价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基因组分型及耐药性评估
维他派克斯糊剂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严重根尖周炎伴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黄连素对耐多黏菌素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逆转和mcr-1基因消减作用
米诺环素联合裸花紫珠治疗痤疮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联合替硝唑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价值评价
2014~2018年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分布特点及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