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数学思考 构建小学数学深思课堂

2021-11-30 00:16山东省平度市新河镇灰埠小学陈夫胜
青年心理 2021年34期
关键词:分母性质分数

山东省平度市新河镇灰埠小学 陈夫胜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经典的话语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它告诫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应只是盯着知识行囊的饱满度,而应把更多精力投放在学生的数学思考之中,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与创新,从而助推数学核心素养向着理想的远方挺近。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得关注知识基础学习与数学思维培养有机融合,紧紧围绕“数学思考”这一主线去谋划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预设有针对性的预案,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让他们勇于实践操作、讨论交流活动、反思辨析等,从而迸发出思维火花,在碰撞与共享中实现深思课堂的缔造。

一、展示想法,寻根溯源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和能力是数学教学艰巨的任务之一。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把握学情、吃透目标、用活资源,为学生搭建思考的平台,创设平等和谐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敢想、敢思,从而促进学习思考的深入。

例如,在“分数基本性质”教学中,教师就得考量准五年级孩子的心理需要和知识结构,设计些更有利于学习思考的情境,让学习有效推进。

首先,采用看门见山方式,直接呈现教材例题11 的素材,组织学生自主写出4 个分数。接着,引导学生汇报写出的分数。同时,引入问题,引发对学习的关注(因为看图写分数是较为简单的,评价也是很容易的)。“经历写分数的过程,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在自己观察、思考、练习和评价中发现,1/3、2/6、3/9尽管呈现的形态不一样,但它们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呢?”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也把学习集中指向说理过程。“看图形得出的,它们都是占圆形纸片的1/3。”“2/6 是把圆平均分成6 份,表示的是其中的2 份。也可以这样理解:把圆平均分成6 份,每2 份为1 组,这样涂色部分就是圆的1/3”……

当学生说出自己判定的理由时,也是学生进行必要思考的过程。由此看出,教学中教师不能只盯住结果,还得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吾口说吾思”的境界,让学习更富理性。

其次,依据例题12 的设计,指导学生折出正方形纸片的1/2。“用同样的正方形,看看能折出多少种1/2?”适度改变教材的学习信息的呈现方式,给学生创想的机会。学生会在活动中反思:“到底会有多少种折法?”“这样折1/2 的活动,它与例题11 的学习有什么联系?”“折出的1/2,是不是要与例题11 的3 个图相似?”教师抛出的开放性的要求,无形中诱使学生去思考,当学生发出一个个不同的声音时,也正是学生进行学习思考之中,也许正是这种思考,才会让他们的学习更具深度,更具灵性。同样也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在思考中走向深邃,充满诱惑力,绽放出无穷的活力。

问题引发学习思考,思考促进创新。学生会在学习中寻求最大的突破,会得到:平均分成4 份,涂色2 份的;平均分成6 份,涂色3 份的;平均分成8 份,涂色4 份的……并在展示学习活动中说出自己的思考,让自己的折法和分数等式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同时,他们也会在不同的汇报和说理中,获得一种启示:把圆平均分成N 份,只要涂出其中的一半,这样都可以用分数1/2 表示。也会有这样的感悟——“当分子是分母的一半时,分数都是与1/2 相等的”……

做数学、说道理,会让孩子们的学习步入一个崭新的状态。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他们会在下意识的状态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学生具备这样的习惯,不正是数学教学的终极追求吗?

二、反思过程,甑别感悟

错误是学习的孕生兄弟,它的存在不是灾难,而是让学习向纵深漫溯的得力抓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得善于利用学习错误案例,多问几个“这个过程的道理是什么”“你的思考依据是什么”等,让错误成为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有效素材,为学习深思提供翔实的案例,让学生在追问和反思中经历一次次数学思考的洗礼,使得数学思维在反思中更加灵活,更具深度与广度,从而为他们的思维能力可持续发展提供真实的试练场。

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后的练习中,就可以设计一定的变式训练题:6/9=( )/3=12/( )=6+18/(9+ ),促进学习思考的深入。同时,适当地选取学生解答思考中的错题,引导学习反思。

学习中很多学生会在直觉的影响 写 出:6/9=(2)/3=12/(18)=6+18/(9+18)。为此,教师就得利用错误,使之成为学生再度审视分数基本性质的要义,理解和领悟分数基本性质运用的原理。

首先,组织分析第一问、第二问的填写理由。这两问学生差错是极少的,但教师还得利用学习反思这一契机,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分数基本性质建构,让概念的本质打下更深的烙印。

其次,引导出错的学生说说自己对第三问的思考,“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加上18,所以分母也要加上18”……此时,教师应顺势利导:“分数基本性质主要的关键点是什么呢?”“是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0 除外)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很好,关键点是……但我们的解答中是……”

教师采用断断续续追问的方式,一是方便学生接龙,二是诱发学习关注,三是引导回应自己的学习解答,四是加速分数基本性质的真正建构。经过一系列的探讨,特别是学生学习反思,学生能够发现习题的特殊之处,分子是加上18,而不是乘或除以18,进而让学生明白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领域,“同乘或同除以,也只有乘除法才能分数的基本性质去思考”。

从案例来看,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变式的学习是有难度的,但这不是学习畏难的借口。此时,教师就得履行好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善借错题为素材,引发新一轮的学习探讨,展开积极而有效的学习反思活动。当一部分学生固执己见时,教师给予的不是指责,而是借此引起更多学生的学习关注,让更多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所在,在争辩中、议论中,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范围就在抽丝剥茧中脱颖而出,它会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中。

三、指点迷惑,加速构建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迷惑、不断幡然醒悟交替变化的历程。因此,教师就得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迷糊处给予应有的点拨,使学生学习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神奇境地。当然,其间教师不能无微不至地启发,而是基于学情研究、因材施教以及深挖数学知识中的思考因素等情境的点拨。同时,还得基于学生已经展开的分析和讨论、猜想和争辩等活动进行点拨。在这样的情境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思考,主动接受不同学习思考的碰撞,最终形成全体成员进入深度思考的“深思课堂”格局,让数学学习闪烁着灵性光辉。

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拓展应用练习中,设计这样的一道习题:1/4=5/(4+○)。

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尝试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可以翻看数学书,进一步熟悉分数基本性质的相关内容,但不允许进行交流和讨论。

其次,组织学习展示,引发学习争论。有部分学生认为,○可以填4,因为分子5=1+4,所以分母也要加上同样的数4。面对学生抛出的观点,教师应采取迂回战术,把疑问再发回去。“你们也是这样认为的吗?”推皮球式的教学,也会引发学习思考:“老师不做评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这样的思考出问题了?”……

当疑问萦绕在学生眼前,那么争议也就随之而来了。“不行吧!因为分数基本性质中明确提出的是同乘或同除以一个不是0 的数,而不是加上一个数啊!”“对!应该从同乘一个数入手思考。”面对学生在这里的纠结,教师指点迷津的作用就得体现出来,适度追问:“怎么个乘法,才能达到题目的要求呢?”明确的提问,既肯定了学生先前关于乘同一个数的论断,又有助于学生去分析分子、分母到底乘几。学生会发现:分子变成了5,应该是乘5,所以分母也应该乘5,这时分母是4×5=20,4+(16)=20,所以○中填16。

在学习困惑处及时提醒,给予提示,能让学生的学习思考更具指向性,也会取得应有的实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履行好引导者、启迪者的功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学会更合理地思考,让学习更加务实有效。

如上所述,构建小学数学“深思课堂”,需要教师匠心独运,灵动地把握好一切有利的教学资源,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引领,促进学习思考的深入,促进数学思维的良性发展。“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的确如此,教师就应成为那个点燃智慧火把的人,将学生学习数学思考的火种点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很好的打磨。

猜你喜欢
分母性质分数
弱CM环的性质
彰显平移性质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分数的由来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找回“丢弃”的分母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