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视阈下的水彩创作探索

2021-11-30 08:24侯冰倩
魅力中国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水彩艺术创作笔者

侯冰倩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一、水彩创作的在场性

有一项研究,动物学家康德拉·洛伦兹一边嘎嘎叫,一边摆动手臂向前走,致使新孵化的小鸭像跟随妈妈一样地跟着他。这项研究表明,新孵化的小鸭会本能地追随着它看到的第一个会动的生命,无论是否为同类物种。通常这种本能联结是同母亲之间建立的,但是如果事情发生的程序被打乱,则会建立起其他的依恋(如洛伦兹实验),或不会建立依恋。如今,这项实验在留守儿童身上非常普遍,而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关键原因就在于情感缺失。在一个人成长最为关键的阶段—儿童期,如果从小就没有父母的陪伴、亲人的庇护,儿童被剥夺正常的情感需求,那么就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伤害。因此,探索留守儿童内心孤独感的内涵,将他们的童年通过绘画形式展现给观者,去寻找当代社会人们所需要的思考。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反思。

笔者在创作作品《出不去,进不来》之前,曾利用四年的时间分别到新疆,山东,重庆,长春等多地的偏远山区进行支教及田野调查。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我既是留守儿童的观察者,又是居住体验进入到研究对象生活的参与者。在这几年的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随着“棍棒教育”传授者的不断减少,以及社会的发展,乡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优越。家长对孩子们的期望发生了变化,不再期望孩子从小学会各种农活、去接受风雨的洗礼,转而期待他们能在温室里度过安稳的一生。于是,为了能够让孩子衣食无忧,过上“体面”的生活,在其童年阶段便离开孩子而外出打工挣钱,将孩子留给老一辈人照看。在这种社会现象之下,这些孩子非常容易产生孤独感,由于缺少亲情的关怀以及应有的家庭教育,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患。

因此,笔者希望把这个现状传递给每一个人。纵观中国大学生支教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发展脉络可知,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乡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父母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们,而并非是在孩子们最需要父母的重要阶段当中选择陪伴,鼓励与包容,表面上离开孩子而外出打工挣钱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衣食无忧,过上体面的生活,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讲,物质与精神这两个矛盾共同体由此产生,复杂的情感无处宣泄,从而提炼出抽象符号以满足画面表现的需要。

二、水彩创作的文化整体性

关于水彩艺术创作固有的艺术属性,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艺术创作的形式美离不开内容的设定,艺术创作的内容又必须十分恰当的形式化,才能融入水彩艺术创作的形式当中。笔者创作的《出不去,进不来》是近年来对水彩艺术创作的探索实验作品,从另一个视角挖掘深层精神的内涵,同时寻找出独特、合理的艺术形式面貌。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画家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其中,艺术家毛焰的作品《托马斯》系列中描绘的托马斯形象则是他画面中常有的经典形象,如果仔细观察毛焰的作品,无论是前期还是近期,毛焰的艺术风格与形式都非常具有个人特色。从毛焰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既有西方古典主义艺术严谨的造型,给人以视觉上的真实感。又有“以形传神”中国画的特点。毛焰运用了近乎单色的灰色调以及非常细腻的笔触,给人一种迷离的感觉。笔者的画面借鉴毛焰的画面色彩、绘画风格运用抽象的手法进行创作。色彩的运用带有虚幻感,使作品更加情感化,色彩感强烈。色彩有着传达情感的作用,也是画与人交流的方式。

三、结语

由此可见,水彩艺术创作完全能从多学科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艺术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建设。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发展脉络中,水彩画艺术为了消除自身思想的束缚,可以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进行深刻的文化剖析。毫无疑问,艺术人类学为水彩画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笔者创作的作品从图像到精神维度,都有意识的升华对留守儿童心理上的认知。从个人感受出发画出了笔者对留守儿童的同情,并给观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对现状的反思,以及阐述的空间来反映创作的本质。

猜你喜欢
水彩艺术创作笔者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与水彩对话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水彩版超级英雄大PK
水彩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