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院校学生助老志愿服务的中医药文化推广模式

2021-11-30 08:24戚素文李付平桑梅洁徐昭娟王旭谷岩梅
魅力中国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助老中医药志愿

戚素文 李付平 桑梅洁 徐昭娟 王旭 谷岩梅

(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前言:根据2020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2019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8.1%。据估计到2022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0%左右;到2035年占比超过30%;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人左右,占比达到36%左右。同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近2.5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人,按照护理员与老年人1:3的平均配比,需要养老护理员1300万人。但是,现有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只有30万人,远不能满足养老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在对养老护理员的现状调查上,存在养老护理员专业能力差、文化水平低、年龄大、流动性大等问题[1]。所以面对养老,“人人有责”。为此,基于中医院校学生助老志愿服务的中医药文化推广模式,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丰富中医院校学生助老志愿服务的内容

在《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当中明确地提出:要快速培养助老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队伍。民政部数据显示,至2018年底我国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1亿人。我国有庞大的志愿者人群,所以我们呼吁更多的志愿者投身到助老服务当中。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培训高素质的助老服务志愿者、提升老年健康水平[2]。

同时,积极地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志愿服务,推广传统医学,维护老年健康。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对中医药的服务能力进行提高,并积极推广适宜技术;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体性、在治疗重大疾病当中的协同性,以及在疾病康复当中的核心价值,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我国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在对老年慢性病的调理上、康复治疗上、养生保健上有着独到的见解[3]。有文献报道,老年人主要以一些慢性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和骨关节病最多见,而这些疾病不仅带来躯体的问题也引起心理的障碍[4]。学者们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研究:比如中医情志护理在老年病上的研究,八段锦在糖尿病、心血管病调理上的应用研究等都取得了较优的效果。中医的一些护理技术比如:刮痧、拔罐、推拿等在老年的骨关节病上有着简单、经济、有效的优势。中医的“天人相应”学说体现了机体的整体观及其与环境的统一观,阴阳、五行、经络、脏腑及气血津液等学说,都蕴含着朴素的辩证主义思想。我们要把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施护观念”、“治未病”的思想和一些适宜的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推广到老年人群中,维护老年健康[5]。而这些对于整理通俗易行的中医理论与技能,丰富助老志愿服务内容,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中医药文化背景下的志愿服务内容分析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的完美结晶,是民族瑰宝,更是民族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大批的名医先贤,中医药文化体系已经初具雏形,注重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整体观,提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诸多思想观念,认为天地万物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统一与制约的辩证关系。

在几千年的民族历史上,中医药文化得到了很大发展,一批又一批的名医大家先后涌现出来,并造福于世,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战国时医学家扁鹊,不惜生命、敢于直言;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的华佗,对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进而将官位放弃,不分贫富贵贱,为人民摆脱疾病带来的困苦;孙思邈更是为民救世,而不爱慕名利;李时珍尝遍百草,著《本草纲目》济以世等。在中医药院校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当中,名医大家的道德修养与治学精神对一代代的中医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把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奉为行医的准则,所谓行大医者需要将解决众生的疾苦作为初衷,同时担负着“上以疗君亲之族,下以救贫贱之厄”的重要责任,但唯具有精诚者,才能够承大医之名。(“精”——高超医术,“诚”——高尚品德。)这些名医大家的以德养性与养身,无私奉献他人而悦纳自我的精神,也正是志愿服务精髓的一种集中表现。

三、构建符合中医理论和文化的志愿培训体系及中医药文化推广模式

(一)志愿助老培训体系

构建符合中医理论和文化的志愿培训体系,总的来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培训内容。涉及到中医整体观、辩证施治、治未病思想;艾灸、拔罐、推拿等;第二,培训方式,主要是采用线下培训、线上交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中,理论培训占60%,而实训则占40%;第三,培训对象则为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养老护理人员,以及老年人家属等等。第四,后期指导的途径,主要是基于线上或线下的服务指导来完成。

(二)中医药文化推广模式

目前,传统中医文化的传播主要取决于国家的基本内容媒体政策。内容是以案文的形式提出的,内容不明确,难以理解,范围狭窄,对交流影响不大。考虑到中国政府采用行政手段促进传统中医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内容主要是宣传科普知识、了解中医卫生等方面的指南。传播内容过于专业化,使得中医文化价值难以得到社会的承认、继承和传播。此外,在中医文化中很难理解的术语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使其与现代流行语言体系相一致。文化本身的编码与观众的解读之间的问题导致了中医文化传播的障碍。

而基于中医院校学生以社区助老志愿服务为媒介,依托学校,以医院为技术保障,扎根基层社区,形成“学校+医院+社区”的推广模式,以学校为中心,中医院校学生为主力军,通过中医的相关特色疗法如推拿、针灸、热敏灸、刮痧等让社区老年人体验并向他们介绍其中疗效和原理,让老人对中医从了解到信赖再到推广;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将中医养生知识引入社区,并将药食同源的一些食物如山药、绿豆、莲子等以及它们的功效向社区居民宣讲;如《内经》中,“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便提示人们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法则就是要适应自然规律,追随四季变化而改变起居,注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仅如此,促进大学生助老志愿服务以推广中医药文化也可由政府主导,各医药类高校为传播主体,各传播主体协同化传播;如近期由某市某区政府牵头联合各医药类高校中医学专业学生,打造“时间银行”志愿服务,针对全区广大社区居民,在给老人们送温暖的同时,也将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与讲解。

与此同时,也可将一些带有社会公益性的组织加入进来,对中医药文化的推广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结论:综上,通过基于中医院校学生助老志愿服务的中医药文化推广模式,可以将中医健康思想和文化融合到志愿服务培训中,并将中医健康技术推广至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当中,对于学生助老志愿服务的中医药文化推广模式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助老中医药志愿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南京启用首批“助老车站”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以志愿,致青春
提升老干部精准化服务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助老就医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离休干部专职助老员:美誉度之外的精准化思考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