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研究

2021-11-30 08:24朱剑修潘冬东
魅力中国 2021年10期
关键词:福州文化产业园区

朱剑修 潘冬东

(福州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一、福州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发展模式

(一)文化创作运营管理为主的办公集聚类园区

园区具备较明确的发展定位规划,地理区位、产业资源、服务管理、品牌影响力等具比较优势,集聚效应和示范作用强。

1.国有资本主导的文创集中办公园区

该类园区通常专业性较强。福州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由国有福州软件园产业基地开发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入驻园区的基本上都是动漫、游戏制作类的企业。海峡(福州)工业设计创意园由国有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服务中心运营管理,入驻园区的多是工业设计、软件设计等设计类企业。

国有运营管理方更注重园区发展的社会效益,服务于政府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为更好地吸引并留住文创企业入驻,管理方会更注重园区发展环境的优化,提供更优质实惠的服务。除为入园企业生产和生活提供政策咨询、技术研发、产品展示、版权交易等各类便利服务外,还会通过举办、承接、参加行业相关的银企对接、学术交流、技能培训等形式,推动企业的项目推介、资金对接、资源整合、市场推广、品牌提升等活动。

福州动漫游戏产业园主要集聚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影视、在线教育等业态,持续推进专业化服务平台建设,建成动漫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动漫新城孵化平台、动漫游戏版权交易平台和华为(福州)软件云创新中心等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助力,园区已获得国家级影视动漫实验园、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等荣誉。

2.社会资本主导的民营文创产业集中办公园区

该类园区多是利用老旧建筑物进行“三不变”改造建设,兼具综合性和专业性,但发展规模普遍偏小,建筑面积仅2至3万平方米之间。

民营综合性文创园区发展规划定位较薄弱,为降低空置率,对入园企业形态把控不足。虽然初期出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但混杂的业态易使园区出现定位模糊、主业不突出、集聚度差、产业链缺失等问题,削弱园区的潜力。

民营专业性文创园区的出现则相对较晚。园区运营方在资本实力、服务能力和行业资源等方面有较强竞争力。园区虽然起步慢,但形成足够的同业集聚后,会产生“滚雪球”效应,吸引更多的同类及关联企业聚集,园区运营管理方能更好地规划打造园区的产业生态,增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怡山文创园发挥紧靠福州大学怡山校区的地理优势和运营方的社会资源,以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加强与省内重点文产示范基地、实训基地以及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的互动衔接,建成融合高校、投融资机构、法律援助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人才培训机构等的公共与技术服务体系。园区入驻文化创意、互联网类企业200余户,集聚互联网+创意型人才超3000人。园区被评为“2017年福建省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2017年福州市互联网创业孵化基地”“2017年福州市众创空间”和2020年文化产业省级重点园区。

(二)文化终端展示消费为主的休闲娱乐类园区

园区通常靠近中心城区或文化旅游区,主要利用旧建筑进行“三不变”改造,通过挖掘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或运用创意设计注入现代文化元素,集中发展文化终端展示消费类业态,吸引人流,创造财富,激发老建筑的现代商业价值。

1.传承弘扬区域特色文化的旅游街区

街区以文化旅游业为主线,引入体现福州传统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非遗技艺、戏曲演艺、地方美食等项目,满足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文化猎奇等方面的需求。发挥着传承、展示、体验、发展区域特色优秀文化的作用,社会影响力大,辐射带动力强。但街区项目存在投资大、周期长和文物保护等问题,多由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三坊七巷、朱紫坊和上下杭、烟台山、船政文化城、嵩口古镇等项目都是福州此类园区的代表。

三坊七巷街区由国有福州文投集团投资运营管理,主要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文化体验消费类业态,引入传统手工艺、中华老字号、时尚生活、文化交流、特色民宿等优质业态,形成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业态布局。街区2009年评选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2015年获评5A级旅游景区。截至2019年底,入驻三坊七巷的文化企业有130多家,年末营业总收入7亿多元;累计接待游客1亿多人次。

2.文化创意展示与教育培训的艺术园区

园区以个人艺术工作室为主,具有较强的文化原创力。园区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文化活动,展示各类艺术创作产品、推介工艺美术技艺培训。但园区缺乏足够的经营性产业项目支撑,园内文化创作者更注重寻求业界对自身艺术创作特点的认可,园区对外商业服务和社会影响力较弱;园区企业间关系松散,多学术交流而少商务合作。新华文创园、闽江学院漆艺产业园和大榕树(瑞坤)文化艺术园是福州此类园区的代表。

大榕树(瑞坤)文化艺术园与省文联合作,整合省文联及其下属12个行业协会的优势资源,构建文艺创作、文艺展示、艺术培训、艺术众创空间、文艺休闲等功能空间。园区先后举办了首届福建旅京著名书画家作品邀请展、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籍)民间艺术精品展、第四届守望兰亭书法篆刻展、正青春福建省青年美术作品展等艺术大展。园区被授予福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新社会阶层人士交流基地等多项荣誉。

(三)文化产品服务展示销售的商业园区

园区出现在产业发展初期,多位于中心城区人流密集的居住区或商业区。园区运营方近似“房东”或“二房东”,负责场地出租和物业管理,租金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园区的产业形态多是“短、平、快”的文化商贸服务企业和配套的特色餐饮业等。节假日,运营方通常会组织开展休闲娱乐和文化展销活动,提高知名度,集聚园区人气。福百祥(1958)文创园、芍园壹号文创园等都曾是此类园区的代表。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文化产业园区监管制度的规范完善,此类园区大都因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到位或拆迁改造等原因,逐步边缘化甚至“消失”。

二、福州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效

(一)有力推动福州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园区有力地聚合了福州的文化资源,助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福州区域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普福州市第六号公报,截至2018年末,全市共有文化法人单位(经营性)1.5万个,和2013年末相比,增长127.1%;文化事业法人单位(公益性,含社团)1317个,与2013年末相比较,增长9.7%。全市文化法人单位(经营性)的资产总计达到1420.41亿元,和2013年末相比,增长90.4%;全市文化事业法人单位(公益性,含社团)资产总计达到64.15 亿元,与2013年末相比较,增长35.8%。2019年2月,福州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被正式评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

(二)集聚效应显现,加快福州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

园区建设推动了福州文化产业的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福州软件园动漫游戏产业园入驻企业44家,2019年末园区文化企业营业收入32亿元;互联网(飞客)小镇产业园入驻企业77家,2019年末园区文化企业营业收入31亿元。据福州市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福州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174.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8%;九个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行业大类中,创意设计服务、新闻信息服务、文化投资运营、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增速超20%,分别增长88.7%、41.1%、20.5%、20.1%。

(三)逐步培育壮大一批区域性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网龙公司2014年、2015、2016年连续三届成功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2018年,市文投集团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网龙公司、福建中金在线、福建游龙等入选“工信部·全国互联网百强”。德艺文创荣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实现福州市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零”的突破。8家企业获评“2019-202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14家企业获评“2018-2019年度福建省文化出口重点培育企业”,18家公司获评省文化企业10强,12家公司获“福建省最具成长性文化企业”称号,18家公司获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福州已有9家文化企业成功上市。

三、构建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发展体系的思考

福州的文化产业园区对促进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福州多数园区的入驻率达到九成以上,但园区增长乏力的疲态逐渐呈现,经济指标、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陷入发展瓶颈,园区发展实力不足、市场定位模糊、企业关联性差、创新服务能力弱等问题突显。

(一)强化资源整合,推动园区个性化专业化发展

规划整合园区资源,突显园区发展特色亮点,强化个性化、专业化错位发展。引导园区加强对园内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改造,加强对园区企业经营业态的清理整合,以突出园区比较优势、完善产业价值链和优化资源配置为出发点,不断查缺补漏,培育和引进具有更强技术竞争力、产品服务创新力和品牌凝聚力的创新型新兴文化业态,建设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专、精、尖、新、奇、特”的地方文化产业园区。积极鼓励园区内具有较强发展实力的文化企业“走出去”,通过与关联企业的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实力。

(二)建立区域创新协作平台,提升园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要主动融入“平台福州”和“新基建”等福州战略性项目建设,依托福州市现有的软件信息服务评价中心、漆器技术创新中心、寿山石雕技术创新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快完善以共性通用技术服务平台为核心,特色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辅的市级文化产业公共技术创新体系。为文化企业提供从理念设计、创意研发、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全过程和人才交流、金融服务、专利技术、生产物资等全方位的专业性服务。鼓励各文创园区加强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新兴文化科技成果在园区的转化、应用、推广,提升文创园区、企业的文化科技创新水平。

(三)积极推动园区差异化融合发展

积极实施“互联网+”和“文化+”发展战略,以园区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加强和现代科技、工业制造、特色农业、休闲旅游、金融、体育健身、建筑设计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办公集聚类园区,可借鉴南昌699文化创意园等园区的做法,合理分配园区的创意创作和消费体验空间,强化园区文化景观改造,引进多元文化体验与消费类项目,彰显福州地域特色优秀文化的文化魅力、感染力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各县(市)区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着力做好乡村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古厝文化、风景旅游、特色采摘等项目的融合发展,推出一批富有乡土文化特色、体现农村发展特点的旅游路线、创意产品、演艺服务,充实提升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内涵。

(四)创新文化产业园区开放开发

充分发挥福州“多区叠加”的历史性机遇和海西枢纽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各类文化商业合作、文化论坛讲座和民俗文化活动为桥梁纽带,深化文化产业园区对外文化开放开发功能,搭建国际性的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构建福州文化产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开发格局。深化文化经贸国际合作,推进与港澳台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对接、协作发展,推进产业联动、强化文化市场资源对接,竞争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互动双赢。

猜你喜欢
福州文化产业园区
推进鞍山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园区的开放样本
逐梦福州 只为“她”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寻味福州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