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路径探索

2021-11-30 06:15阚玉金丁美琴孙莉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融合策略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

阚玉金 丁美琴 孙莉

摘  要: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特别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思想浮动较大,不够坚定,高校更加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促进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格,优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本文针对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路径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思想政治;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7-0075-03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唯有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中华文明包含了诸多的古人智慧,传承到今天已有五千年之久,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和灵魂。尽管当今人们的思想和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性地位没有改变,依旧根深蒂固。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下,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熠熠生辉,时至今日,仍在继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园考察时谈到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总结,再次印证了中华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意义与作用。所以,高校需要做好傳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将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继续指导中国的未来发展。其实,我国始终都在坚持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包含着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但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不太理想。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播效果。

一、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爱国情感

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遇而安的,是需要依托于国家或者地域而存在的。可以说,这是一种地域情感,源于对自己生活的乐土的热爱。比如中华文化就是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的,因此“黄河”又被称为“母亲河”,西方文明之所以与中华文明不同,就是因为前者没有“共饮长江水”情感符号。其实,文化的地域特征在古代社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古代社会交通不发达,百姓安土重迁,所以人们对于家乡的情感更加深厚。但是在当今社会,除了交通发达,还有在新媒体的传播和带动下,各种思潮广泛传播,其中不乏西方国家的恶意言论传递,更是加剧了民众对祖国情感的淡漠。中学生以及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但是因为社会阅历尚浅,思想发展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受到一些敌对势力的恶言蛊惑,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学生对国家及民族的情感认同[1]。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并且坚定学生的爱国立场,让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不被别有用心的言论蛊惑,成为当今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二)缺乏认知焦点

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同时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些信息资源便利的同时,也成为新媒体的“鱼肉”。新媒体信息当中包含诸多的虚假成分和负面成分,目的就是为了博取社会大众的关注,为自身谋取利益。特别是针对特定的大学生群体,不同的商家都在为其推送各类“精准”信息。这种“精准”的信息推送固然可以满足大学生一时的心理需求,但是也蒙蔽了大学生的双眼,使得大学生不能够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浏览成功学信息,大数据平台就会专门向这部分学生推送成功学信息,从而给学生造成一种周围都是成功学的错误认知,这种过于集中且同质的信息输送方式是极其危险的。而且新媒体信息输送趋于碎片化,这就使得学生只能够接收到较为片面的信息,甚至还会成为某些不法分子进行舆论攻击的武器。可以说,新媒体的部分文化传输不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建设,甚至还会发生反向作用,这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三)教材的主体地位受到威胁

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信息来源,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不同信息的学习与研究,这是新媒体给社会大众所带来的便利。但是从教材的角度而言,其原来的知识传输主体性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特别是在教师向学生讲述课本知识之后,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该类信息的二次探索,这本身也是有益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的过程,但是因为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学生并不能够对该部分知识进行系统性的认知,反而还会误解课本知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影响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2]。这里并不是否定学生借助新媒体展开学习和探索,而是就思想引导和体系架构的角度而言,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提高,这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第三个问题。

(四)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有待变革

传统文化是孕育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共同思想认知,虽然根深蒂固,但也需要薪火相传。我国文化能够历经五千年不息,根源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变通性。只有与时俱进,不断与时代发展进行融合的文化才能够赓续传承。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同样面临变革。其实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都存在偏差,或者认为封建传统,或者认为已然过时,还有的认为传统文化过于高深,这些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都是片面的,或者说都是错误的。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文化自信”的原因所在。但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对传统文化有误解?主要原因还是教育方式的问题。首先是教育内容有待变革。诸多高校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习惯于运用历史典故,这本身就会给学生营造一种传统文化的过时感[3]。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方式需要进行改变,特别是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更加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实际。从现实角度而言,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依然较为传统,亟须变革,这也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第四个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路径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及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不仅影响了学生对于思政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吸收效果,还影响了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认知。陈旧的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教学发展需要,高校要探索新媒体时代的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方式,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教学,提升学生思想素质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弘扬得更好。

(一)以校园媒介为基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战场,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利用好校园媒介,这样才能够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结合,强化思政教育在学生思想中的渗透作用。之所以要通过校园媒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还是因为校园相当于学生的“第二故乡”,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家园,学生对于校园是存在特殊情感的,而且这种情感与爱国情感一脉相承,只是分别针对不同的空间和范围。而且,学生与校园媒介的接触时间更长,更加容易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通过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也就更佳。

具体而言,首先,高校可以借助校园内容广播电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比如讲述新式的传统文化故事。所谓新式的传统文化故事,指的是不再向学生讲述传统文化故事的原始本末,而是要对故事内容进行改编,当然故事内核不变。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虽然每个大学生都知道文天祥的故事,但也只是知道故事的大概,究竟敌人如何引诱文天祥,文天祥的内心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挣扎,这些内容,大部分学生都不得而知。在对这则传统文化故事进行宣传时,就可以对故事进行创编,激发学生的聆听乐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情怀[4]。其次,高校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园网是高校为本校学生建设的校内网站,学生既可以在网站内发布网络消息,也可以在网站上浏览或者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在学生内部组织开展爱国主题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自己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并进行评比。当然,这并不是评比学生的爱国程度,而是评比学生的爱国创意。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就可以设定传统文化的爱国情怀导向,引领学生主动向传统文化的方向靠拢,自然也就将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进行了结合,既向学生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二)借助新媒体工具展开文化实践活动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体工具层出不穷,比如早期的腾讯QQ,后来的微信,再到今天的抖音、快手等,已经成为社会各层的手机必备App。尽管这些媒体平台所传播的知识内容偏碎片化,但是如果运用得当,同样能够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以微信为例,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向学生推送传统文化内容,尽管篇幅不大,但是通过坚持推送,坚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启发,并逐渐形成体系,以实现对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开展。日常的微信文章多是独立成文,难以形成延续性,这就不利于切实引导学生进行持续学习,所以难以达到影响学生思维的目的。高校老师还可以通过微信组织学生开展“我的家乡”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拍摄和记录一些家乡美景、美食,并传送到老师建立的微信群中进行分享,引导学生自主发掘家乡美。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校组织学生发表家乡图片和美食就是在引导学生挖掘家乡美,进而增进学生对家乡的感情。这属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文化研究的教学方式,效果要比课堂上的正向知识传输高出很多[5]。此外,高校还可以借助抖音、快手等App,组织学生就课堂所学的思政内容进行自我消化,并以视频的形式进行演绎,上传至抖音和快手软件,这既契合了学生爱表现的心理,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课本内容,还能够促使学生进行创意性的改编,并借此机会弘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举多得。

(三)开设云课堂,变革传统思政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有优势,也存在不足,对此,高校就可以借助云课堂,弥补和完善传统课堂教育的弱项,以提高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开设云课堂讲学,引导学生通过云端学习思政内容和传统文化知识。因为云课堂的开放性,所以听课的群体并不仅限于学生,还包括社会大众,而且每个群体都具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这其实就相当于扩大了课堂教学的空间范围,不同的群体可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云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点评,这也是丰富学生思维认知的一种方式。而在通过云课堂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这样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比如在向学生讲述长江文明时,就可以借此机会将长江的相关资料,对长江文化的形成、发展进行系统性的阐述,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云端进行相互讨论,深化学生对长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变得更加宽阔,给予了高校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但是高校教师也要调整自身的思维理念,不要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学会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传输给学生。尽管思政教育课本的内容有限,但是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方式是无限的。增强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对于提升思教育工作的效果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高校要利用好新媒体工具,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优势,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升华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而提升思政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最终成果。

参考文献:

[1] 卫鋆霞. 传统文化视觉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6):16 -17.

[2] 李晓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巧妙渗透研究[J].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15):43- 44.

[3] 刘雪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7):139-141.

[4] 申莎.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探究分析[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13):242.

[5] 仉文平. 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J]. 内蒙古统计,2021(03):46-48.

(荐稿人:窦正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融合策略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