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小学体育围绕问题学练设计的研究

2021-12-01 07:58洪美萍
读与写 2021年36期
关键词:控球学练高阶

洪美萍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中心小学 浙江 杭州 311404)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之于教学的目标,不断明确,而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于学生深度学习提出了创新学习方式的需求,这是一个思考、践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运用知识是它的核心特征,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是其过程表象。基于以上的理解,对于问题的创新设计理应成为课堂学练的首要;然而当前的小学体育学练中,问题依附于学生的技能学习,更多是针对技能动作学练的不足提出,而非根据学练的整体或知识运用以及产生新问题视角,缺乏学生高阶思维运用的环境和问题的整体视角设计,本文针对以上不足,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围绕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下的学练设计实践研究。

1.研究的理论架构

深度思考的“深”体现在问题设计上,是以学生认知、技能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平台,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延伸出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为内容,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新问题为过程表象,促进指向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同时基于单元或课时的问题设计架构,由单元问题的并列式和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子问题连续承接式两种组成。

上图1是深度思考下围绕问题研究设计的理论架构,从学生的认知、技能最近发展区出发,成倒三角形式设计学练问题,引领发散学习;紧密发展区是横向发展区域,一般以并列式形式存在,而透过紧密发展区向拓展、延伸区纵向的学练问题发展我们称之为承接式。

2.研究的操作

2.1 学练问题的设计形式。学练问题的设计考虑单元、课时的整体,融合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的挑战性任务目标的完成,从学生的学练路径与维度目标的多视角考量,有并列和承接两种形式架构。

2.1.1 并列式。高阶思维下,学练体现认知、思维结构、动作技能和情感四个维度目标,而在动作技能学练下的问题设计,考虑单元或课时整体,在具体的学练路径上,许多是块状并列形式存在的,如排球的垫球与传球、跨越式跳高的助跑、起跳、过杆与落地四个技术环节等,也就是我们的问题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进行学练探究,小问题之间相对独立而又有整体联系。

2.1.2 承接式。不管是认知、思维、情感或居多的动作技能学练,都是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承接学习,在学练问题的设计中体现的是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如小学低段在抓尾巴游戏中,许多学生总是先逃跑,然后发现逃跑不行时会转身应对,到最后主动发起进攻,学习进攻方法,这就是学生认知、思维在学练中不断承接深入、层层推进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的问题设计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时,他们具有连续性,前一问题的探究学习是下一问题的学练基础和延伸。

2.2 学练问题的深度体现。要学生的学练具有高阶思维性,学练问题设计就需要有深度性,那怎样的问题设计针对不同水平年级的学生是具有深度,能触发学生高阶思维的呢?我们把问题中的关键因素称为因子,单个因子产生的如:问题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解决?需要什么条件?为单个因子的一个思维过程,我们认为单个或多个问题因子的个数思维过程可以作为高阶思维深度的一种评判。以下是我们研究的一些初步成果:

表1 针对不同水平年级学生问题因子的高阶思维体现

表1所示,1个因子的单个思维过程,我们并不认为是具有高阶深度思维的,一如象棋学习中,会把各子熟练正确的走到多个位子上,并不表示象棋学习思考入门一样,思考的过程只有置于不同学习环境的多样性、多视角下才是具有高阶深度的,如“如何提升篮球接球成功率?”“接球成功”为单个问题因子,“如何能接球成功?需要接球者眼看来球、主动迎球、接球后缓冲护球等”思考过程为单个思维,作为水平1-3的孩子,我们认为从以上单个思维或自主出发思考:传球者传球力量、高度不同、是否在移动中、来球路线上是否有障碍或防守队员……在不同情况下我如何运动身体获得最佳接球点和机会……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获取同伴、他人帮助等,可以称之为具有一定深度的几个高阶思维体现。如“如何在移动中更好的接球?”“移动中”“接球”为两个问题因子(两个问题因子的高阶思维路径体现见图2),问题因子本身具有“认知”“技能”“情感、社会适应”三方面的高阶思维路径,两个问题因子之间也有关联思维路径,我们认为两个或多个问题因子的关联本身具有高阶思维特征,是一个深度思维过程。

2.3 学练问题的具体设计。学练的问题设计,一方面从学练内容的重难点目标突破以及学生能力素养形成考虑,另一方面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思维、情感、技能基础出发,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任务,让学生在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学练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形成新问题思路。

2.3.1 基于单元、课时目标的问题设计。基于单元、课时目标的问题设计大多体现在课程规定的学练内容上,是以课程设定的学习目标为指向的,核心问题与单元内容的承接不同,大多以模块化并列呈现,学练中以教师引领呈现为主;核心问题下的课时以及与之相关的子问题则相反,大多具有发散性,学练中以学生的学练探究行为触发而呈现。

①核心问题的模块化。并列模块化核心问题设计,体现学练内容以问题呈现的并重;如水平三五年级:运(接)球+投篮学练内容,由“对抗环境下如何有效运球?”和“如何在有防守队员环境下提升接球投篮准度?”两个并列单元问题模块设计组成,每个问题含有两个问题因子。(单元学练问题设计举例见下表2)

表2 水平三五年级单元核心问题的学练设计

如前“学练问题的深度体现”探讨明确的,问题因子本身具有“认知、技能、情感、社会适应”三方面的高阶思维路径体现,但不同水平年龄段的孩子,侧重不同,如水平三五、六年级更多的是技能运用路径上的学练思考学习;小学三个水平年龄段,由低到高我们的一般路径设计侧重比为,水平一:2:3:5,水平二:3:3:4,水平三:3:5:2。

②子问题的散射化。单元下的子问题是课时及学生学练中触发的预设问题,它有一定的规划性,但不是全部,学生的触发有学练中因学生差异及配合等场景因素的变数存在,因此具有散射化。

图3是单元下的子问题因子举例,与之相对应的课时及课时下问题呈现(见下表3举例)

表3 课时问题:如何有效运球过障碍后射门下的子问题设计

表3中问题的散射仅是教师预设举例,还可以有更多的延伸,同时根据课堂学生学练的不同环境情况,还有增补。

水平三五年级足球三对三教学举例:将班级18名男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特点分成三个大组六个小组进行三对三进攻防守射门练习,练习中重点思考的是当控球队员在两个队友的中间时该怎样处理球?练习时间结束后,第一大组控制球队方有一个个人球感很好的队员,他接到球后,首先自己控制球,防守方一名队员上来防守时,控球队员做出要突破的假动作,吸引防守方两名队员来防守,这球方就有一名队员处于无人防守,控球队员就可以将球传给他完成射门。对于控球方来说,控球队员不仅仅考虑了我该怎么处理球(我要先自己控制球,吸引对方两名防守队员来访我一个人),他更进一步考虑了两名防守队员过来后我该将球传给谁?去完成下一步的进攻。第二大组两小组成员控球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控球队组长跟队员商定他们的策略是,我们利用我们的稍微强一点点的体能优势和平时练球的默契度,来回传球寻找空档完成进攻。第三大组控球队其实他们体能也好,控球能力也好,都不如防守方,在进攻过程中,一直被盯得死死的。在快逼到底线或边线时,进攻队员实属无奈的一个转身用力一脚,将球踢到防守队员的身上(或手上),造成对方打球出界(或对方手球),重新获得控球权,接着再次组织进攻。

这些都是利用技战术和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来完成。我们也可以将问题发散到足球运动的规则上。就如上面的问题散射中,射门的角度很小,防守队员逼近时,怎么办?假如队员离边线较近,进攻队员力量够大,可以将球踢到防守队员身上,造成对方击球出界,给自己球队再次获得控球权。或者将球踢到防守队员的手上,造成对方手球犯规,赢得控球权。这就是很好的利用了规则,让学生想的更远方向更多。

2.3.2 基于学生延伸目标的问题设计。基于学生延伸目标或者说发展目标的问题设计与基于单元、课时目标的问题设计,两者都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但当前总体目标的指向性不同,延伸目标更多是体现学校或学生小组、个人发展规划,问题设计具有很强的关联承接关系,贯穿于整个小学体育学练,且随着学生学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层次性明显。例如我校的体育自选内容:竹竿舞,从水平一学生的两根竹竿探究学习到水平三的多根、多形式音乐下配合进行(见右图为五年级圆圈竹竿舞)。

竹竿舞教学片段(水平三五年级):

分组:一报数组团的游戏,将学生自然分成若干组;

讨论:决定本组设计的方向;

尝试练习:根据设计思路和风格,各小组进行尝试;(教师分组分好后,就在各小组间巡视,听取学生的讨论,观察练习情况,适当的时候给予一些个人意见);

汇报展示:(小组长介绍设计思路,组员配合展示)

第一小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这组主要的思路从改变竹竿的摆放形式入手,创设出多种竹竿舞的跳法。第一种,就是常见的竹竿依次平行摆放。第二种,正方形摆法,八根竹竿摆成一个正方形。第三种,米字形摆法,六根竹竿一中间点为中心,摆成一个米字形。

第二小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这组主要从跳舞者的队形考虑,有单独女生的一路纵队一次过竹竿的;有男女交叉一次过竹竿的;有围城圆圈反复过竹竿的,也可以双圈变转圈,变内外交叉换位的;在加上多种手臂动作。

第三小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这一组也是从竹竿的摆放形式上入手,但和第一组不同的是,我们除了摆放的形式上不一样,还加上了敲击着敲击方法的改变。如同一个敲击着手上的两根竹竿,我们根据节奏变化,采用一根高,一根低的敲击方式。

分组后,我也发现了有几个特别胖的和协调性,节奏感不好的同学,悄悄退出足迹组,自动组成了一组,看到几组展示完了之后,有一个胆子大一点的同学主动举手了,说:老师,我们几个也要汇报,尽管我们没有直接参加练习,但我们一致在观察,同时在课前我也整理了关于竹竿舞的一些文化历史……同时通过我们的观察,发现,如果将三组同学的竹竿摆放形式、舞者的队形手型变化、竹竿的敲击变化加以组合,可以创编出更过更精彩的竹竿舞来……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看到,学生们从一个简单节奏的竹竿舞入手,从竹竿的摆放形式,舞者的队形手型变化、竹竿的敲击方式等等不同方向,展现出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的方式也不同。尤其是最后一组,不仅总结了竹竿舞的文化历史,还能根据各小组的优势,提出他们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点非常的可贵。

3.研究的成效

本次研究尝试改变小学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学练设计主要围绕技能、体能呈现的方式,为围绕问题设计呈现,学生的学练是一个思考、探究、运用、提出或产生新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练目的性更加明确——我的学习是为了解决我学练过程中的问题,掌握运用的能力;其次,利用问题设计的散射、延伸与关联层次,使得学生围绕问题的学练思考,处于更深层次的高阶思维上,因此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再者,我们的问题设计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努力寻求让学生有一种“跳起来摘葡萄”的探究学习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绝大部分同学的热烈欢迎。

猜你喜欢
控球学练高阶
体育教学中的顿悟学习
核心素养下体育教学的课程创生
控球后卫有关技战术研究
高阶时频变换理论与应用
“学练标准”:课堂学与练更有效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三个高阶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控球大师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高阶非线性惯性波模型的精确孤立波和周期波解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