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料秋栽平菇春季出菇管理要点

2021-12-01 00:22刘文静
食用菌 2021年5期
关键词:杂菌菌袋出菇

刘文静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平菇是我国栽培规模最大的食用菌品种之一,研究并推广平菇高效栽培技术,对提高广大栽培者收益,促进国家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华北地区目前仍然广泛采用发酵培养料栽培平菇,相当一部分于当年秋季开始栽培平菇,出菇期持续至翌年春季。进入春季后,袋内营养、水分消耗已较大,平菇菌丝活力变弱,抗病、抗虫能力相对下降,如不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不仅产量明显下降,也易出现长柄菇、珊瑚菇、喇叭菇等畸形菇;黄斑病、褐斑病、枝霉被菌病等病害;菇蚊、菇蝇、线虫、菇螨等虫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总结了发酵料秋栽平菇春季出菇管理技术要点,以供广大栽培户参考。

1 出菇环境管理

1.1 温度管理

华北地区春季温度变化较大,平菇出菇的最佳温度为10~20℃,最高不可超过25℃。菌袋中心温度一般比环境温度高1~3℃,因此除了保持空间温度适宜外,还应当在放置菌袋的层架或堆垛最上层、最下层和中间,均匀放置多个温度计(插入菌袋内监测温度变化)。一般出菇层架、堆垛的中心位置及最上层袋温相对较高,贴近地面位置袋温度较低,两位置袋温可达3~5℃,应勤加观察。若菌袋最高温度超过30℃,要立即减少垒袋层数,或采用白天放下保温被、夜间加强通风的方法,降低棚内温度。也可用砖将大棚棚顶垫高形成2 cm左右通风口,散发掉聚集在棚顶的热空气,降低大棚内温度。

春季温差较大,应当时刻关注天气预报,若一天内温差超过10℃,容易产生畸形菇,也会造成现蕾过多,导致营养跟不上,影响菇蕾生长,最终影响菇的商品价值。可白天、晚上均放下保温被,将昼夜温差控制在10℃以内。

1.2 光照管理

适当的光照是平菇分化和菌盖色素积累的必要条件,应当灵活调节大棚上保温被或草毡之间的间隙,避免棚内散射光光照强度过强或不足,保持棚内散射光100~400 lx即可。

1.3 通风管理

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导致平菇菌柄生长过长、子实体畸形,影响平菇商品价值,因此,棚内二氧化碳应控制在800 mg/kg以下。可在大棚侧墙上每间隔2 m安装一台风扇,功率40 W,扇叶直径0.3 m;安装可控制通风时间和通风时长的自动控制器,以降低劳动强度,一般每隔2 h强制通风40 min即可,具体时间设置应根据平菇生长情况灵活调节,使用二氧化碳检测仪进行校正。

华北地区春季风大,干热风多,通风口附近0.8~1 m内禁放菌袋,以免因干燥气流影响造成大面积干菇、死菇。

1.4 湿度管理

用清洁水喷水增湿。采用雾化喷头喷水,要合理设置喷头间隔及高度,一般喷头高2 m,设置3排喷头,每排间隔2 m,各喷头间隔2.5 m,安装后要检查以保证喷水无死角;喷水以勤喷,少喷为原则,6:00—18:00每隔3 h喷水2 min,夜间每隔4 h喷水1 min,雨天适当减少喷水次数或停止喷水,保持空间相对湿度80%~90%,最高不得超过90%,以免因湿度过高造成死菇,感染杂菌。

2 采菇后管理

春季平菇出菇后菌丝活力降低,同时料营养和水分消耗较多,因此每采收一潮菇需做好采菇后的管理。

2.1 料面管理

采收一潮平菇后,立刻清除出菇料面上的菇根、老菌皮、异物等,并打扫干净地面。

2.2 环境管理

一潮菇基本采摘完后,应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及时升、降保温被,保持棚内温度20℃左右,缩小保温被间缝隙,适当减少棚内散射光,降低喷水强度,每天喷水1次,每次2 min即可,保持空气相对湿度70%~80%,保持适当通风,促进菌丝尽快恢复。

2.3 喷施增产剂

喷洒适当的增产剂,可能提高平菇产量。常用的增产剂按成分可分为天然、合成两种,可为平菇提供丰富的氨基酸、多肽、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成本低廉,增产效果显著。常见天然增产剂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如下:豆腐生产剩余的新鲜下脚料水煮沸5 min后将其与清水按照1∶5比例混匀后喷在出菇料面;松针用3倍体积的清水煮沸20 min,过滤出汁液,用7~8倍清水稀释后均匀喷在出菇料面;平菇菇根,用3倍体积清水煮沸20 min,过滤汁液,用7~8倍清水稀释后均匀喷在出菇料面。

常见的合成类增产剂使用方法如下:维生素B1按1∶1 000比例用清水稀释后喷在出菇料面;磷酸二氢钾按1∶1 000~1∶2 000比例清水混匀后喷在料面;硝酸铵按1∶1 000~1∶2000比例清水混匀后喷洒料面。

3 病虫害防治

3.1 病害防治方法

平菇大棚的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2-3]。首要是防止棚内出现高温高湿环境,日常要按照管理技术要求进行精心管理,大棚地面严禁积水,保持良好通风,并及时清除死菇、病菇、染病生虫菌袋,消除病灶。

(1)物理防治方法:若有较少菌袋、子实体感染杂菌,染杂子实体一经发现全部摘掉,染杂严重的菌袋应立即清除出大棚。若感染情况比较严重,清除干净感染菌袋、子实体后,立即降低喷水强度,加强通风。

(2)化学防治方法:感染杂菌较轻的菌袋,可在感染处抹5%石灰水或注射漂白粉液。若染杂菌菌袋、平菇子实体较多,清除干净病袋、病菇后,立刻喷洒低毒杀菌剂,常用药剂和使用方法如下:喷洒500倍清水稀释的广谱杀菌剂多菌灵;喷洒150 mg/L的漂白粉溶液;万灵消按1片1 kg清水溶化后喷洒。注意应在当天喷水结束后喷洒,至少连续喷洒3 d,

3.2 害虫防治方法

(1)物理方法:大棚通风口、人物出入口应安装好防虫网。出现常见害虫菇蚊、菇蝇等,在初期时立即放置黏虫板、杀虫灯,害虫繁殖能力极强,每隔2 m放置1张黏虫板或1盏杀虫灯,保证杀虫效果。

(2)化学方法:若虫害较重,应立即用低毒的菊酯类杀虫药剂杀灭,喷药时要保证药剂覆盖到所有菌袋、棚内墙壁、立柱上,在害虫聚集处、棚内死角应加大药剂的剂量,每日喷洒1~2次,连续喷洒3 d,杀虫效果佳。也可以将杀虫剂放入盆中加入清水及红糖,每隔2 m放置一盆诱杀害虫。注意杀虫药剂应无害、低毒。

猜你喜欢
杂菌菌袋出菇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指导香菇生产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牡丹江地区地栽黑木耳废弃菌袋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
熟料生产双孢蘑菇基质培育过程中杂菌防控措施
春栽香菇菌袋安全越夏需把“五关”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三种常见杀菌剂对白僵菌纯化以及生产中作用研究
交换生的计谋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固定菌袋插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