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论语》的国学经典教育策略

2021-12-02 08:09何玉莲甘肃永昌县第五中学
教书育人 2021年10期
关键词:言行弟子论语

何玉莲 (甘肃永昌县第五中学)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位列四书之首,它记录了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全书二十卷11705 字,体例体裁上属于语录体散文,编写者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作为我国古代经典之作,人教版、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均对其有所选入。从内容上考量,《论语》也是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好读本,其教育策略包括:

一、整体把握框架,对系统学习《论语》内容构成完整性提示

对初中生进行基于《论语》经典的国学教育,需要为学生创造一种理解上的条件。加之《论语》中蕴含的思想博大精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需要循序渐进。为此,一是做好铺垫工作,指导学生围绕重点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祛除学生的胆怯心理。例如,就《论语》而言,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全面、深入地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或人物形象、专家学者对《论语》所写内容的概括或不同方面的评价等。孔子的生平如其生死时间、名字、祖籍、主要活动或事迹等。人物形象方面如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所开创的私塾教育或私人讲学风气以及儒家学派等。学生提前收集了,则对学习《论语》来说做好了铺垫,等于创设了学习《论语》的故事语境,即使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也能够借助已经了然于胸的故事理解《论语》原文。二是整体把握《论语》框架,对这一典籍进行整体性认识。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先整体后局部,在整体上形成某种印象后,再从各个方面进行细致地了解。学习国学经典《论语》也是这样,教师可以先从整体框架上指导学生进行全书的一个大概的了解,为下一步细致学习打好基础。例如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结构,“学而第一”讲务本的道理,以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第二”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记录孔子对“礼”“乐”的看法;“里仁第四”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第五”讲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的评价;“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述而第七”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泰伯第八”记录孔子、曾子的言论以及对古人的评价;“子罕第九”记录孔子言论,突出孔子的行事风格及所提倡、不提倡的事;“乡党第十”记录孔子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和生活习惯;“先进第十一”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及其对弟子的评价;“颜渊第十二”记录孔子教育弟子实行仁德、为政及处世;“子路第十三”记录孔子为人、为政道理的论述;“宪问第十四”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对修身为人之道、对古人的评价;“卫灵公第十五”记录周游列国时孔子和其弟子对仁德治国的看法或言论;“季氏第十六”记录孔子对君子修身、用礼法治国的论述;“阳货第十七”记录孔子对仁德、礼乐治国之道的论述或阐发;“微子第十八”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中的言行,还有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子张第十九”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对求学为道的探讨,以及弟子对孔子的敬仰或赞颂;“尧曰第二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等等。如此,先让学生整体把握《论语》的框架,对书中内容有整体性认识,进行分章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梳理概括《论语》思想,中肯分析《论语》影响

《论语》中包含的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巨大。北宋政治家赵普在临死时就对宋太宗说过一册《论语》打天下、治天下的遗言,可见其影响之大。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国学经典《论语》,核心还在于学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感知其历久弥新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对《论语》的思想进行梳理,对《论语》的影响进行分析。一是因材施教的思想,即按照不同学生的个性进行不同的教育。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这一思想。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他在教育实践中已经发现同样是学生但还是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像高柴的愚笨、曾参的迟钝、颛孙师的偏激、仲由的鲁莽,等等。为此,针对个性不同的学生,他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引导他们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之路。二是引导启发的思想,即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表达思想,在彼此交流中学习,按《述而》中说的,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在学生未“愤”未“悱”时,教师就要“启”之“发”之。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但还是突破不了最后一道“屏障”时,教师再加以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以至于享受成功的快乐,“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在引导启发时还要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的思维,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可见,这一方法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机械灌输与接收,重视学生善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三是学与思、学与习结合的思想,按照孔子说的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为政》),“学而时习之”(《学而》)。其中的“学”指的是浅层次的知识获取,“思”指的是对知识的分析和思考,“习”就是时时回顾、常 得 常 新。“学”“思”“习”,“学”为 先,“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和“学”结合;“学”之后还要“习”,即“温故而知新”(《为政》)。这样,“学”而“思”,“学”而“习”,“习”而“学”,“学”而又“习”,由浅入深,由广到博,则必定日日有所得。四是“乐学”的思想,即《雍也》中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么才能让学习变得有乐趣?在他看来就是学有所获。有收获,就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让人更加主动地去学。学生在梳理《论语》中饱含的重要教育思想的过程中,结合古人对这些思想的评价和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能够中肯评价这些思想,这样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就会更为深远。

三、学以致用修身养性,由己及人弘扬思想

在这一阶段,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细处探究,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经典句子进行细究细研,以致透彻理解其中包含的深意,以此指导自己的言行,达到修身养性、推己及人的目的。具体方法上,可以从课内对《论语》节选课外的细究细研到课外对《论语》中名句的学习。课内的细究细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中的《论语十则》。例如学习其中的第一则,就可以结合翻译、背景进行解读:孔子周游列国时希望统治者能够采纳自己的治国主张,但事与愿违、遭人冷眼、处处碰壁。在如此情况下,他毫不怨恨,毫不生气,即使不被理解,也不失君子之风,体现出他不同常人的豁达与自信。由此启发学生,人生的不如意、不被知很多很多,一旦遇到此种情况,大可不必抱怨、生气。在豁达之中,敞亮自己,才能显示自己的胸怀和自信。再如第二则,它是说学习和思考的关系,结合注释,分享寓言故事给同学:一位老人养了两个儿子,儿子分家产时把父亲留下的写有“学问”的匾一分为二,一个儿子拿了“学”,一个儿子拿了“问”。拿了“学”的儿子遵照匾上“学”字拼命地学,拿了“问”的儿子遵照匾上“问”拼命地“问”,但是,最终两人都一无所成。由此学以致用,让学生懂得学思结合,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不能把学和思割裂开来,才能成就学问。还如学习第三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结合注释理解大意之后,就时时反省自己的修养办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或学习中去,时时考量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道德准则,以此反躬自省、自我批评,不断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并把这些经典的思想进行弘扬,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总之,学习国学经典需要方法。从整体把握框架到梳理其中的思想,再到学以致用推己及人,才能学得轻松,学出成效。

猜你喜欢
言行弟子论语
弟子规
语录
弟子规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漫画论语(四)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