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建构游戏中支持幼儿经验自主生长的有效策略

2021-12-02 12:01韩燕燕谢小雨
好家长 2021年8期
关键词:积木建构经验

文 韩燕燕 谢小雨

积木建构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幼儿可以搭建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积木形状和功能特性以及使用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幼儿喜欢的游戏材料。

积木建构是有益于幼儿心智发展的重要活动。幼儿在从事建构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操作多样化的积木及辅助材料,理解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理解空间关系,理解材料的特征与事物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建构关于物质世界的认识。然而,在日常观察中,教师发现目前幼儿园积木建构游戏还存在游戏环境不适宜、游戏氛围不自主、游戏指导不科学等一些问题,使得幼儿在积木建构时经常出现重复、简单的游戏行为,建构水平与年龄段发展水平不符等问题。幼儿要在积木建构游戏中获得经验的自主生长,提高建构水平,需要从良好的环境、自主的氛围、科学的指导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本文从积木建构游戏存在的问题出发,围绕建构环境、建构氛围、建构经验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幼儿积木建构水平的三大策略。

一、多元合力,创设良好的建构环境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然而,当前很多幼儿园的建构空间及材料还不充分。例如,建构空间偏小,无法满足幼儿进行大型建构的需求;单元积木缺少、纸筒纸盒类材料为主、辅助材料偏多等。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建构的环境,激发幼儿对建构活动的好奇、兴奋和挑战。

(一)保证足够的空间

一个安全、科学、完善的建构区往往具备较强的探索特性。因此,要选择一个宽敞、开放、简单、明亮的空间。教师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大小,尽量保证室内空间的通透和活动的无障碍,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进行大型建构的可能。例如,建构区适合设置在教室空旷的一角,保证有十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可以容纳四五名幼儿进行游戏。同时,要以避开行动路径为原则,避免幼儿在游戏中走动造成对建构物品的碰撞。

(二)呈现互动的墙面

一个好的建构环境会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会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墙面的教育功能,在和幼儿视线平行的展示墙上张贴他们的游戏记录,以及能够丰富与拓展经验的建筑图片、海报、绘本等,丰富他们的认知经验,同时也让环境反映出幼儿探究的过程,如幼儿产生了哪些问题、幼儿的想法是怎样的、幼儿的建构兴趣点在哪里等,鼓励幼儿互相学习、讨论、分享作品。

(三)提供适宜的材料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建构区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而材料能否被幼儿最大限度地选择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一方面,教师要投放数量充足的建构材料,满足幼儿进行复杂建构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遵循材料摆放的便捷性——看得见、拿得到、放得回。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自主收纳的习惯,教师还可以与幼儿商量如何分类材料、如何制定标记,以便幼儿取放游戏材料和陈列游戏作品。

总之,教师要创设一个支持和激励幼儿进行建构游戏的环境,激发他们在游戏中自由、自主地创造与想象。

二、自主游戏,营造开发的建构氛围

轻松、和谐、自主的游戏氛围是提升幼儿建构水平的重要因素,但当前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常常不能放手。当幼儿遇到困难或经验不足时,教师习惯性地进行干预,没有给幼儿自主探究或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游戏权利,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开展游戏。

(一)保证幼儿的游戏时间

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是提高幼儿建构水平的基础,只有长时间持续的游戏,才能使幼儿有机会深入探究,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完成建构内容。这样也便于教师在探究中发现幼儿表现出的良好学习品质。比如,教师每天安排一个小时的建构时间,保证幼儿从计划、工作到记录完整实施。

当然,如果幼儿的建构作品有时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教师要允许幼儿保留作品,让幼儿有机会持续进行一个建构项目。当作品需要被保留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为他们的建筑物制作一个“请保留”的标志牌,保证幼儿的建构经验在每一天的活动中都能得到不断丰富。

(二)支持幼儿的游戏计划

游戏中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支持幼儿的游戏,充分信任和尊重幼儿的游戏想法。游戏前幼儿可以通过个人设计、小组合作等方式制定游戏计划,明确建构主题。游戏中,教师始终做好观察者的角色,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重在观察。即便在幼儿遇到困难和多次探究失败时,也要懂得静观其变,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协商讨论、反思调整的机会,培养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满足幼儿的游戏意愿

游戏过程中,教师期待幼儿的一些游戏行为的发生,期待幼儿在使用材料时获得某种经验,这是合理的,但教师要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要用设定的目标限制或要求幼儿的行为,不要用设定的目标去指挥幼儿的游戏。因为幼儿在游戏中所进行的学习和获得的经验是开放的、综合的,是生成性的,太多的规定就会失去游戏的特性。教师应该是尊重幼儿的意愿,应始终追随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推进游戏,这也是保障幼儿经验自主生长的关键。

三、科学指导,促使经验的有效提升

幼儿的游戏需要教师的有效支持,但许多教师由于观察及捕捉经验生长点的能力有限,在幼儿遇到问题或讲评时流于形式,无法围绕问题去拓宽幼儿的思维,助推幼儿的深度学习,提升幼儿的建构经验。所以,教师引导和支持的方式要适宜、灵活,时机也要恰当,要紧跟幼儿的游戏进程和发展节奏。

(一)读懂幼儿行为,进行正向“干预”

观察是教师“干预”的基础和基本的指导方法,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对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再确定幼儿所需要的帮助。观察不仅是“看”,更重要的是“想”,教师要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为什么”的思考,以理解幼儿的行为,如“为什么这个孩子的建筑物总是要倒”“为什么他的旋转楼梯无法支撑”等。分析幼儿行为时,教师可以从他们的动作、语言、社会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来进行思考。在思考“为什么”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尝试“怎么办”的问题,如“什么样的经验有助于解决他的这个问题”“我是否应该进行干预”“干预应采取什么方式”等。 教师要带着好奇和思考去解读幼儿行为和语言背后的思维,发现幼儿解决问题的依据、方法、假设,读懂幼儿的问题,把幼儿的思想推向前才能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和支持。

(二)关注重要问题,引导主动探究

关注“问题”是游戏指导的根本,而设置“问题情景”更是指导游戏深入发展的助推器。幼儿在建构过程中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搭建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引起幼儿对某一问题的思考,鼓励同伴间相互讨论与探索,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推动幼儿游戏的成功。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情景,灵活运用平行指导、经验分享等策略,提升和扩展幼儿的经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提供交流机会,关注经验共享

游戏评价是对幼儿游戏的一种间接指导,高质量的游戏讲评可以成为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分享快乐的过程。一是通过回顾建构过程达到经验共享。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游戏故事分享给同伴,通过经验辐射帮助同伴的学习。教师可以运用游戏现场记录的照片与视频,帮助幼儿重温游戏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利用图片、视频让幼儿讨论,使个别幼儿的经验向更多幼儿迁移,从经验层面上升到认知层面,进而向以后类似的游戏中迁移。二是通过游戏反思聚焦问题解决。注重游戏分享环节的反思,通过同伴分享、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经验。游戏分享时,教师可以通过倾听幼儿的交流和分享进行有效提问,帮助幼儿梳理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反思逐步建构幼儿的经验。

总之,积木建构游戏蕴含着丰富的发展价值,只有真正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意愿,从环境创设到材料提供,从游戏激发到鼓励支持,从细心观察到耐心倾听,用适宜的方法去支持和引导,才能将幼儿的积木建构游戏推向深入,让幼儿主动获得经验的提升。

猜你喜欢
积木建构经验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堆积木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建构游戏玩不够
有趣的积木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玩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