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合力论”的辩证思想与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2021-12-02 17:40周银珍
关键词:合力客体共同体

周银珍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习近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各国、各民族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10页。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发展的具体实际,在关注生命、生存发展高度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论,深刻地回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从历史合力论理论角度来看,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合力、客体合力、主客体合力最终必然汇聚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总的合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展开。

一、“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主体合力

主体不是脱离社会的抽象纯粹的思想之物,而是指现实社会中从事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活动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是社会的、能动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为了生存,人每日每时必须进行实践活动,改造自然之物的原初形态,促使自然人化,同时人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又把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形成人类社会。因而,历史是没有创造任何事情,它自身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历史不过是人改造客观世界以便满足人自身需要和目的的实践活动的画卷。作为主体的人具有能动性,总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改造自然的效果,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的自身需要。而要实现满足人的自身需要的目标,主体不仅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和科学地确定自身的需要,恰当地提出合理的实践目的,而且要积极地探寻科学的实践方法,完成实践活动任务,总结实践活动经验,并形成普遍的理论知识。同时,主体会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通过实践检验理论认识正确与否,以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不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困难与挑战,甚至面临着失败。此时,人的情感和意志对人继续推动实践活动的展开或重新选择新的方法推动实践活动继续进行,起着十分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如马克思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所以说,社会历史与自然史有着本质的不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诸多本能反应力量的结果,这些本能反应力量以盲目的、杂乱无章的形式存在着,且它们的相互作用不具有目的性、规划性,而社会历史发展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具有能动性、目的性、规划性。

在恩格斯看来,实践活动主体具有能动性,许多实践活动主体的个人意志、目的、意图交互作用,必然形成历史主体合力,促进社会不断发展。因而,“历史是这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3页。可以看出,历史主体合力是“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形成的合力,历史主体合力不是单纯的意志力量,意志力量只有与客体发生作用,才能形成创造历史的合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和分析主体合力:(1)主体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由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主体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现有的生活水平又决定主体目的和意图的水平。物质决定精神,有什么样的生活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目的和意图。因此,从根本上讲,许多单个人意志相互冲突、相互作用形成的主体合力是由决定个人意志的经济因素相互冲突、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决定。(2)主体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辩证统一。现实社会中,每个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都具有改造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并为此提前做好相应的规划准备。许多个人的实践活动把他们的目的、理想、知识、需求等融入到改造客体的总的实践中,对象化为客观存在。在此过程中,许多个人的目的、理想、需求等汇聚到社会中必然会发生相互冲突、相互作用,最终形成“总的合力”。虽然每个人都对历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但是这个“总的合力”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和认识这个“总的合力”,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且决定人类历史发展性质、趋势和方向。因而,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在许多个人意志相互冲突中得以产生和发展。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突出人的主体力量,高度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核心思想奠定哲学基础。整个世界是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人民群众既是世界历史创造的真实主体,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主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活动中,人民群众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智慧和力量。因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组成成员,各民族、各国家都应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常怀“爱民”之心,常做“惠民”之事。

要坚持人民至上,维护人民利益。“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非常明确的价值立场。在这一价值立场中,人民群众必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实践结果。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价值导向,坚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促进人类历史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真正主体和最终实现者,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地认同和支持,就没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活动的展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汲取人民智慧。第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习近平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0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命运,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为各国人民共享”(7)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载《光明日报》2015年9月27日(02)。,不断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信任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载《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01)。。第三,培养人才,提高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实施培育人才的国际合作战略,创造“人尽其才”的和谐国际氛围,加强人才国际交流,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和能力,汇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民群众的使命和责任,人民群众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积极活跃的能动因素,每个人都应该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包容和谐的原则,以交流合作精神,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要坚持相互平等,维护各国共同利益。“人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如果说,主体对应于客观世界,那么,在国际交往中,国家则对应于客观世界,不同国家可以被理解为相互平等的主体,“世界的前途命运必须由各国共同掌握”(10)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载《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01)。。全球化时代,各国已经成为经济紧密相连、文化相互通融、价值观相互影响的命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依然是叠加于自然界之上的人的世界。既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不同国家构成,而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会遇到由不同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而引起的冲突和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及时地合理地解决,最终将危及人民的生存安全和全面发展。所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需要规范、引导各国行为,化解冲突和矛盾,促进和谐交往和共同发展。具体而言:第一,坚持主权平等,规范国际关系。在现实中,每个国家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成员,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一份或大或小的力量,因而,各国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时,不应以实力论英雄,不应以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意识形态论高低,而应该坚持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遵循互相平等的原则,以和平共处为基础,相互尊重,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11)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载《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01)。的新路。第二,坚持合作共赢,维护共同利益。各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的成员,都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力量。只有各国合作共赢,才能汇聚各个主体力量,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各国应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互惠互利,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开辟共建共享的发展新道路。第三,坚持对话协商,促进和谐交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各国相互依赖、命运紧密相连是世界发展的现实态势,也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基本条件。由于利益驱动,各国会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他国的利益选择,进而,出现国家之间的分歧和冲突,不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顺利展开,因而,在应对国际纷争分歧时,各国应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协商、沟通,和平地解决彼此间的分歧,坚定走和谐发展之路。第四,尊重文化多样性,构建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不同国家和民族构成,它们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发展道路等都不相同,具有多样文明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要求各国都遵循同一种发展模式、致力打造同一个文明形态,而是要求各国尊重他国不同的文明形态和道路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成员应互学互鉴,取长补短,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发展,构建一个开放包容、丰富多彩的世界。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维护人民利益,调动各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凝聚各国人民的主体合力,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主体动力。

二、全面协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客体合力

历史客体不是与主体毫无关系的纯粹的自然之物,也不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的概念,而是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对象的总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它是处于主体之外,不依赖于个人意志为转移,又被纳入到主体活动范围之内,与主体相互对立的客观事物。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相互依存的共轭关系,两者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缺少一方,另一方面也就不存在。客体与主体紧密相关、不可分割,历史主体之中必然蕴含观念形态的客体,历史客体之中必然渗透着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社会构成因素。因而,广义的客体是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的一切对象和社会存在物,狭义的客体是社会形态的各种构成要素。

客体要素发挥作用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的合力,推动社会发展。客体诸要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合力,便是客体合力。主体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动性和目的性,但是主体不能随心所欲地、凭空地创造历史。在实践活动中主体是受到客体制约的,他们要不断地超越客体限制,通过不断地改造客体,创造历史。因此,主体合力是促进历史发展的能动力量,客体合力是促进历史发展的深层力量。

恩格斯对客体合力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刻地阐释和分析,他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591页。“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 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页。

历史客体合力论包括:(1)客体以“铁”的必然性发挥作用,决定和制约着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方向和范围。主体只有把握客体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才能高效地改造客体的存在方式,以满足主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或者转化为主体本质力量。(2)在客体合力中,经济因素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决定着人类社会性质、发展程度及其发展趋势。(3)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经济因素不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上层建筑中的各种因素(如政治、思想、文化、哲学、法律等)的交互作用、相互促进,不仅融合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综合力量,而且创造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明。(4)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作用不是通过自身独立地实现,往往需要通过政治、法、哲学等社会因素偶然性作用得以实现。

根据历史客体合力论,既然经济因素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过程的始终,且始终起着决定性和基础性作用;既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经济因素的必然性作用,通过各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偶然性得以发挥;既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不依赖任何一种社会因素,而是由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决定,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必须坚持整体性发展思维,促进各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汇聚客体合力,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如习近平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01)。

要坚持共同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促进共同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关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复杂过程,涉及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因素,如果不融合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各因素,就很难形成“总的合力”,促进共同全面发展。“总的合力”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决定性力量,其中,经济因素是根本性因素,确定无疑地起着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动力,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增强物质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15)习近平:《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4页。。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应该秉持开放精神,“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16)习近平:《论开放性的世界经济》,载《光明日报》2018年11月5日(05)。。这就要求各国各地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国际交往合作,为促进共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氛围。在实践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尊重各国的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的选择,维护各国和平稳定发展的局势,而且注重经济发展,促进沿线各国和各地区生产要素自由流通、取长补短、互利合作,推动国际合作深入开展,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实践是最可靠的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深入人心,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各地区的广泛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会得到沿线各国和各地区的广泛支持,就是因为它坚持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促进共同繁荣。

要坚持统筹推进,促进全面协调发展。沿途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总的合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活动的展开。在这些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活动难以顺利展开,但是经济基础不是唯一因素,政治、法律、精神、文化等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离开这些因素,经济因素无法主动地、独立地发挥基础性作用,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全面协调的发展观,缺少任何一个社会因素,或各个社会因素之间不协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实践活动都不可能顺利进行。所谓全面发展, 就是要推进各个国家、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仅仅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就是要推动国际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是以牺牲一些落后国家为代价的不平衡发展,进而,推动国际社会全面发展。所谓协调发展, 就是要协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发展,协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协调人类共同体成员之间及各成员内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摒弃过去那种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发展的传统模式,采取全面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总体布局”(1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载《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01)。,促进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需要摒弃过去不公平的国际旧秩序,抛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变革不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促进国际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合作共赢、互信互利,进而,调动沿线各国各地区的积极性、主动性,汇聚共同发展的“合力”,促进沿途各国各地区全面协调发展,进而,真正地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协调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合主客体合力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只有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改造客体,才能促进社会发展。主体与客体至始至终都是命运共同体,两者互相依存,共生存共发展,且共同促进历史发展。恩格斯认为:“归根到底,自然和历史——这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4页。人就是改造自然和创造历史的主体。只有历史主体(人),才能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并与历史客体发生关系,形成一种“为我而存的关系”。历史在这种“为我而存的关系”中得到了发展。因而,主体和客体都是历史发展不可缺少的、紧密相连的动因。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地存在,也不能单独地发挥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总是不断地形成“总的合力”决定历史发展趋势和方向。如恩格斯指出:“这里表现出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4页。,即包括主体和客体在内的一切因素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只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依赖于自然提供的客观物质,但是,人不是动物似地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在依赖自然之物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变革自然之物的原始形态,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创造出适应和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物质形态,进而,形成“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自然界经过人的实践改造,打上人的目的、意志烙印而生成的属人世界,它确证和展现人的本质力量。所以说,人化自然是“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同时,人改造自然不是为所欲为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无止境地开放、破坏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得到自然的惩罚,如恩格斯指出:“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人类必须与自然界融为一体,遵循自然规律。

二是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社会是人生存活动的寓所和条件。如果不依赖于社会,不以一定的方式与他人发生一定的关系,人推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就无法进行,人将无法生存。马克思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是社会中的人,是相互交往中的人。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目的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内不同的人相互交往遇到分歧和矛盾是常见之事,而破解分歧和化解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规范制度,对人的目的性进行适当地约束,否则,交往活动很难顺利进行。因而,各种规范制度实际上是主体为了明确合理的行为规范,推动交往活动顺利进行而自觉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同时,人通过自己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活动,变革旧的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和发展。所以,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三是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个人的意志是多种多样的、时刻变化的,且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许多个人意志涌入复杂的社会实践中,时常会发生冲突和矛盾。这些冲突和矛盾最终会相互融合,形成促进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在“总的合力”的作用下,很多情况下,单个的意志都没完全达到自己目标,甚至根本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因而,诸多个人只有相互合作,和谐相处,超越分歧,顺应“历史总的合力”的方向,才能实现个人的目的。恩格斯指出:“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劳动的发展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3页。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和谐相处,不仅是促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指出,实践基础之上的主体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产生“总的合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源,力量之基。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的,离开客体,主体是不存在的,主体只有依赖于客体,才能发挥真实的作用,主体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客体。主体具有能动性,离开主体,客体不能创造任何东西,因此,人类历史发展不是某一种因素单独起作用的产物,而是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形成主客体合力,不断发挥作用的结果。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合力,就是主客体合力。

恩格斯的主客体合力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自然是主客体交互作用形成合力的物质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应该高度关怀人类未来发展命运,坚持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4)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载《光明日报》2015年9月27日(02)。。就此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实质就是人类社会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实现持续和谐发展。主体和客体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动力,主体客体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总的合力”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动力。在主体客体相互作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结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持续发展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可行性基础,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本质和核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持续发展,融合主客体合力。

要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味着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共生存,共发展,离开一方,另一方将失去原有的价值。人本身就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依赖于改造自然提供的客观物质而生存和发展。离开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基础,人将无法存在,也无所谓人的生存和发展。自然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改造而焕发勃勃生机和“美的”活力,离开人的实践活动,自然将是荒芜的、毫无人性印迹的客观存在。因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01)。。否则,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无节制地掠夺利用自然,造成资源浪费,且严重污染自然环境,最终将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各国必须站在“人与自然一体的生命”的高度,增强环保意识,“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2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载《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01)。,关怀自然环境,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要坚持共同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本身具有与自然相适应的自然力。人通过实践活动,不仅改造客观世界,形成人与自然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也创造出人类社会,形成人与人之间交往互动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交往互动关系是人推动实践活动展开的重要条件,也是顺利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与观念相互转换、形成改造与被改造关系的基本条件,更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关键条件。既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构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目的和利益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面临矛盾和碰撞,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既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是由从事实践活动的许多单个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所构成,许多单个现实的、活生生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和发展目的,许多个人利益指向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必然会发生分歧和摩擦,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各国应该共同合作,协调共商,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27)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反对把人类发展置于无度掠夺索取自然、违背自然规律之上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也反对把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凌驾于人类合理发展之上的、主观阻碍社会发展的绝对生态主义。它坚持生态文明原则,关爱自然,维护自然,尊重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实现全世界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为目的。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气候、环境、生态、生命安全等问题日渐凸显,持续蔓延,早已越出国界,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治理难题,影响到各个国家发展乃至人类社会未来命运。对于这些挑战和治理难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以视而不见,都不可能置身事外,都无法单独解决。各国应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责任感,建立联动治理机制,共同商量,共同规划,“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28)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载《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01)。。

猜你喜欢
合力客体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多措并举,积聚合力,推进“三高”转型发展
爱的共同体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芪”心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浅议犯罪客体
合力
“凡客体”之不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