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以福建省三明市埔头村“三建三带三联”经验为例

2021-12-02 18:14
关键词:农村基层村庄村民

曲 洪 强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4)

推进农村基层党建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也是做好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党员队伍空心化、党员教育管理形式化、党组织建设悬浮化等问题。福建省三明市的埔头村党支部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三建三带三联”的党建工作模式,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农村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农民的利益诉求也日益多元化,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涌现,对党领导农村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承担着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建对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本文考察了福建省三明市埔头村基层党建创新实践,总结该村党支部的具体做法及所取得的成效,希望为其他地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供有益的参照与借鉴。

埔头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九龙溪畔,距永安市区约14 km,全村总面积约1 183 hm2。其中,森林面积约1 000 hm2,耕地面积约85 hm2。埔头村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再加上九龙溪的点缀,风光秀丽,十分宜居。在20世纪初,埔头村还是当地的贫困村,村民以采砂、务农、伐竹为业,村内的山、溪遭受严重破坏和污染。埔头村党支部通过召开支部党员大会、举行村民小组座谈会、走访个别党员等多种形式收集村民意见,并结合村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党建带动乡村发展的战略。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与检验,埔头村形成了一套“三建三带三联”的特色党建模式。该模式针对农村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强化党组织建设、锻炼党组织工作能力、提高党组织对基层工作的领导力,更好地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在该模式的指导下,村内党员主动、认真地参与村内事务,积极为埔头村的发展建言献策。经过努力,埔头村已连续多年获得当地先进工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埔头村党支部的工作模式和成功经验,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树立了典范,为新时期提升党组织在农村基层的领导力、组织力和凝聚力提供了有益启示。

二、“三建”: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是农村基层党建能够引领乡村振兴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2]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必要前提。只有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建设搞好了,才有资格、有能力领导村民和其他基层团体开展工作。

(一)加强党组织在乡村的政治建设

坚持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为此,必须抓好党在农村的政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他说:“党的根基在基层,一定要抓好基层党建,在农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3]实践中,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仍然无法发挥应有的领导核心作用。埔头村自2000年以来,一直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并逐步实现了村“两委”核心干部成员的交叉任职。“一肩挑”实现了村党支部书记党内选举与村委会主任群众海选的有机融合,有利于不断提高村党组织的党内认可度和群众公信度。经过动员和宣传,在每次换届选举中,村党支部成员总是以高票当选,赢得了党员和村民们的广泛认同,成为村内各项工作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实践证明,村党支部成员没有辜负广大党员和村民的期许,为埔头村的发展掌好了舵、扬好了帆,成绩有目共睹,从根本上支撑起了党组织在乡村社会中的领导权威。

农村基层党建必须将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4]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就充分证明了党领导农村发展建设的能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新时期,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组织对农村基层的全面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加强党员队伍的组织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大量农村青年进入城市务工、求学、定居,农村留守群体以老、弱、幼为主。这导致了农村党员队伍的老龄化。另外,党员文化素质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短板。埔头村党支部通过制定长期的党员发展规划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目前,埔头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9位,其中,60岁以上的党员约占14%,女性党员约占30%,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党员约占50%,人员结构基本合理。同时,埔头村党支部积极吸收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的上进青年加入党组织,将留在农村发展的青年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基本保证每年都有新鲜血液加入党支部。这样就促进了村支部党员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梯级人才队伍,为村庄未来发展培养了年轻有为的“后备军”力量。

此外,外出务工党员管理缺位也是农村基层党建普遍面临的难题。由于流动性较强,外出务工党员所属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基层党组织都很难有效对其进行管理,从而使其常常处于“无组织”的尴尬状态。埔头村党支部借助网络平台,以微信群、公众号和腾讯会议等为载体,为全村党员搭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线上活动阵地。借助网络渠道,外出务工党员可以更加便利地参与村党组织生活,可以及时行使党员权利、履行党员义务。这一做法将所有支部党员紧密团结到了党组织周围,让每一位党员都能“找得到组织”,避免了对村党支部的长期脱离。

(三)加强党员自身的先进性建设

党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基层党组织具有战斗力的根本。埔头村党支部主要从3个方面加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建设:(1)激活党员身份的先进意识。埔头村党支部积极为每一位党员过“政治生日”,给其住宅挂牌“党员之家”,这既能提醒每一位党员要时刻牢记自己的政治身份,规范自身行为,也能增强党员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一措施实施后,党员们在日常生活和组织活动中都更加自觉、严格地要求自己,在村庄建设中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团结在党组织身边,有效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2)开展特色的学习教育活动。在组织学习中,除了传统的“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外,埔头村党支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工作,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举办文艺汇演、号召志愿服务、举行答题竞赛等,促进党员积极参与、深度参与。党会党课的内容也颇具特色。除了学习中央文件、领会中央会议精神外,埔头村党支部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与党会党课相结合,促进了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与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的融会贯通。(3)注重工作方式方法的优化。埔头村党支部积极响应上级党组织的号召,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168”党建工作机制,开展“五比五晒”创先争优活动,组织村内干部到先进示范村观摩学习,认真践行和落实“目标管理”“设岗定责”“六步工作法”等重要方法经验,在党员干部中树立了强烈的赶超意识和服务意识。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构建了科学、完善、便民的工作机制,有效地增强了基层工作的规范性。同时,埔头村党支部还在组织生活中聚焦村庄建设的现实工作,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便及时调整思想和工作方式。如此,在“红红脸,出出汗”的过程中将问题与矛盾全部解决,真正提升了党员干部的素养与能力,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谋实惠。

三、“三带”:强化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要满足新时代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高质量完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就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5]埔头村党支部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进行工作安排,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一)党支部带领村集体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任务。党支部带领村集体经济建设将有助于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有学者调研发现,集体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村党支部的权威和组织领导力,凡是农村党建工作整体水平较高、有亮点、有创新点的建制村,都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做后盾[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农村党建工作将会举步维艰。应将领导经济建设,特别是带领村集体经济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党建的重点任务。埔头村党支部在带领村集体经济建设方面就开展了诸多有益探索。

国家用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补助是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要启动资金。埔头村作为永安市第二大库区移民村,接纳了大量因修建水库而搬迁的村民。这些迁移来的村民占全村总人口的70%以上。借国家库区移民优惠政策的东风,埔头村党支部先后申请了多个民生建设项目用于村内基础设施的修建,使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水平有了飞跃式的提高。如在山上修建蓄水池、购买净水器,对村庄道路进行全面硬化,修建卫生医疗、基础教育、休闲健身等方面的公共设施,等等。这些建设项目不仅给村民生活带来了切实的便利,减轻了村民的生活负担,也为埔头村接下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国家给予乡村振兴的扶持资金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乡村陷入经济困顿状态,但没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村内民生事务也无法得到长期的保障。埔头村党支部结合当地优势资源条件和村民们的就业需求,先后为村内引进了养殖场、织造厂和竹制品厂等3家企业,同时,以土地和厂房入股企业。这不仅为村内留守的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还提供了年终分红,保障了村内各类民生项目的日常支出。

此外,埔头村党支部将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该村经济建设的主要战略目标。埔头村地处九龙溪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观光资源。目前,村“两委”正在整合全村资源,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修整公路、修建公厕等。虽然旅游业尚未给村庄、村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但在改善基础设施方面已经“办了实事”,得到村民们的大力支持。村民们对村庄的未来充满信心,村党支部在领导乡村治理工作中的话语权也得到增强。

(二)党小组带动乡村治理全面覆盖

埔头村由于山地地形限制,加之接纳大量库区移民,村民居住较为分散,村内存在多个散落的自然村。因而,及时了解各自然村状况并进行统筹管理成为该村治理的一大难题。埔头村党支部以党小组为治理“抓手”,将党小组建在自然村。埔头村设立了14个党小组,分布在7个自然村,并保证每个党小组都有先锋模范党员、都有固定联系的村民。平时,党小组以组长为核心展开工作。这不仅方便了村民与村党支部的联络沟通,也使村党支部能够及时了解各家各户的情况。这种“党小组+自然村”的党建模式,是基层党组织在重塑自身组织结构的基础上,以组织嵌入的方式实现党组织在基层治理全面覆盖的重要途径。各自然村的党小组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一线力量,也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小组是村党支部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担负着落实党支部工作要求、完成党支部安排任务的职责,更与散居于村内各处的村民群众有着最广泛、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能及时反映群众意见和建议。可见,党小组可以有效地提高乡村治理的成效,实现乡村治理各项工作的全面覆盖,让党的基层组织有所作为、大有可为。

(三)党员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埔头村的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1)做乡村致富带头人。“产业兴旺、生活富裕”除了要求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外,每家每户的村民也应有较高、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埔头村党支部鼓励部分党员作为乡村致富带头人,积极建设党员创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党员在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目前,埔头村已经建成葡萄、芙蓉李采摘园及凤尾菇种植基地,还有血橙园和西瓜园等项目在建中。这些党员创业示范基地为村民发家致富树立了榜样,村民受到鼓舞,陆续开始自主创业。致富带头党员积极为这些村民出谋划策、传授经验,真正做到了“先富帮后富”。如此,埔头村实现了村民家庭经济与村集体经济协同发展“1+1>2”的效果。(2)做志愿服务模范。党员身份的先进性不在于他们能够获得任何形式的特权,而在于他们能够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觉悟和主动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奉献意识。埔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文化志愿者之家,党支部书记等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参与村内、镇内各种公益志愿服务,为基层防疫、救灾等工作贡献了力量。志愿服务是当地特色的“乡风文明”建设内容,党员更要带头做好,将这股风气弘扬出去,让党员的先进性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和凸显。只有鼓励党员多干实事、多做好事,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党员的先进形象,党组织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拥护。(3)以双重身份参与乡村治理。农村公共事务的治理不能完全依赖单向度的行政命令,也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纯粹的村民自治。农村固有的“熟人社会”属性使得乡村治理必须考虑现实的人际关系因素。这就需要基层党员在各类工作中积极主动,以双重身份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基层党员首先是他自己,是村庄的一员,是其他村民的邻居或亲属,是村民最熟悉的人。党员干部要根据这一特性,找准发力点,有效调节村民矛盾,做好村民动员工作,争取村民配合。如此,才能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党员还应时刻铭记自己的政治身份,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自觉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在各项工作中有担当、作表率,讲政治、讲立场,以团结身边的村民群众为己任,充分发挥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和优势,成为乡村治理的“领头羊”。如在开展修路征地和迁坟工作时,埔头村的党员干部就充分运用双重身份,积极与村民沟通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顺利完成了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存在根深蒂固的“两层皮”思维,把党建工作与乡村发展分离开来,认为“学习是学习,工作是工作”。这就将党建变成了纯粹的党性教育,而忽视了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使党建建成了“文件党建”,使乡村振兴成了游离于乡村党组织领导之外的“盲干蛮干”。埔头村的“三带”模式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强调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发展,以党建解决乡村治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根本上破解了“两层皮”的难题,实现了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四、“三联”:创新基层党建组织模式

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必将带来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层变革,传统的党建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乡村振兴也不是仅靠一个村党支部就能完成的。创新基层党建组织模式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是基层党建发展的当务之急。面对乡村发展中产生的党建空白点,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党建组织形式,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能量。埔头村党支部以联合共建的形式,分别与该村的村民团体、村企党支部、合作村党支部联合,共同开展工作,创新基层党建组织模式。

(一)与村民团体联合共建

埔头村党支部在坚持党对农村基层治理领导地位的同时,注重激发留守村民群体的积极性。如以库区移民文化活动中心为主要阵地,由党员干部牵头,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文化志愿者之家、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特色村民团体。这些村民团体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有声有色地开展活动,对补充和完善党组织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联合共建不仅增强了村民对公共生活的参与感,也为埔头村塑造了良好、和谐、有活力的乡风文化氛围。

(二)与村企党支部联合共建

埔头村的村企在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村庄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建设埔头村的重要力量。在埔头村党支部的帮助下,村企成立了自己的党支部,并与村党支部展开联合共建。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党组织对乡村企业的领导力,使党组织能更好地统筹当地产业的宏观发展,还拉近了村庄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村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使企业能更好地为乡村发展助力。

(三)与合作村党支部联合共建

一方面,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致使部分村庄人口老龄化严重;另一方面,众多村庄布局分散、资源短缺,导致村庄之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乡村整体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必要对这些村庄重新进行整合,加强村庄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进区域一体化均衡发展。埔头村及其附近各村因山地丘陵等地形的限制,村庄规模往往不大,村民从几百人到千余人不等,党员大都保持在几十人左右。当地未来发展需要邻近村庄之间的区域联合与资源互补,才能形成产业规模。在上级党委的帮助与指导下,埔头村与其邻近的、产业相似的上墩村、下墩村结为合作村。埔头村党支部与上墩村、下墩村党支部一起成立了联合党支部,举办了一系列共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村落间的交流。联合党支部在产业建设、生态保护、民生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为九龙溪旅游区的联合开发和环境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有效地推进了当地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村党支部与村民团体、村企党支部、合作村党支部开展联合共建,是创新农村基层党建组织模式的积极探索,也是中国共产党提高对农村工作领导力的重要方式。埔头村的“三联”成功地整合了村庄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不仅汇集了更多力量为乡村振兴事业出谋划策、保驾护航,也形成了以强带弱、共建共享的乡村协同发展模式。未来,埔头村党支部将继续坚持这一做法,确保村内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将党的领导落实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全领域。

五、结语

埔头村党支部“三建三带三联”的基层党建模式与现实状况紧密结合,有助于解决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上的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不能为党建而党建,应积极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经济建设、乡村社会治理、乡土文化弘扬等方面的紧密结合、有机融合,做到“以发展抓党建,以党建促发展”,形成一系列以党建为核心的工作机制,实现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双赢”。如今,埔头村已成为闻名遐迩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库区移民示范村,吸引了各地基层领导干部前往考察学习。实践证明,埔头村党支部“三建三带三联”的基层党建模式有助于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总结推广该模式的经验将有助于为各地的乡村振兴提供启发与参考。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村庄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加强新时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助推乡村组织振兴——以河南省濮阳县为例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村庄,你好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