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校专业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21-12-02 22:26郝晓燕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理实理实一体化案例

郝晓燕

(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北京 100043)

所谓“理实一体化”,就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一种教学法[1]。这种教学法突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2],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目标和与之对应的教学活动任务,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1];丰富教学环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深度参与的实践过程中,感悟、理解、掌握、运用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1]。这种教学法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适合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

在“十三五”期间的教学改革中,笔者分别对管理学基础和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两门课程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有一些思考希望与大家分享。

一、“理实一体化”设计思路

管理学基础和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这两门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中,管理学基础又是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的先修课程。这两门课的共同点是重在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基本框架、掌握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观念,提升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得到认知、思维、能力层面的提升。因此,这两门课程在整体设计上,不能太精简理论知识。同时,由于学生基本知识欠缺,也不太适合做任务驱动项目。基于以上原因,这两门课程设计的共同点主要是通过理论与实例的结合及相应的案例分析来加强实践性教学,让学生能够有更加感性和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并学会用专业的视角来审视企业实践,提升思维、表达、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和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管理学基础课程主要通过故事、视听资料、游戏等方式来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能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讲授、讨论、类比、图表等方式来具象地解释管理知识,通过管理自测来加深学生对自己管理能力的认知,通过管理理论知识与管理实例的结合及相应的案例分析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课程主要采取的方法是讲授、举例、讨论、案例分析、案例展示等。为了提升学生“学”的质量,加大了学生讨论的比重,以前由教师大量举例的部分,也都尽量在给出示范后让学生举例。案例分析的环节更多地给学生分析实践的机会,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角色扮演,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理实一体化”的实施情况

(一)实施对象

“十三五”期间,对这两门课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对象主要是2018、2019、2020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和2018级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这些班级的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比较强,学习很认真,因此,呈现出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实施效果

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各种方式都能够产生在教学设计中预期的效果。主动性发挥较多的方式,如游戏体验、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同时,即使是相对被动一点的学习方式,如讲授、教师举例、故事等方式,因具体环节上的设置比较合理,学生也能够表现出比较高的参与度,认真听讲,并在最后的考试中表现良好。课堂上分析过的案例,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在考题的回答中,能够有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理实一体化”教改的感受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升、学习成果的改善及隐藏问题的发现上。

1.课堂参与度的提升

贴近实际的情境设计,使学生能够尽快融入课堂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角色模拟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设身处地地亲历营销实践,更容易让学生自己“感悟”;大量的讨论和发言,让学生能够进行思想的碰撞,得到梳理总结与表达能力的训练;较大型案例的讨论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并运用专业知识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有这些综合运用起来的结果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主动性得到了比较好的发挥,课堂活跃度高了,学生分心分神的机会少了。

2.学习成果的改善

由于课堂参与度提升了,学生真正融入了课堂进行了学习,学习效果自然有所提升。通过后续消费者心理分析课程的授课,很直观地检验到了2018级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市场营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是很不错的。在第二轮实践中,为了克服第一轮实践所发现的“在难度较大的活动中学生配合度低”和“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较差”的问题,进行了难度逐级上升的训练设计及同样知识点不同情境的反复训练设计,学习效果比之前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3.学生隐藏问题的发现

由于给了学生更多讨论和发言的机会,从中发现了不少隐藏的问题(学生固有的一些不正确、不合理的认知会在讨论发言中暴露出来),这对于教学来说很有意义,也是教改中感受比较深的一点。以前对学习成果的检验,可能更多地通过课堂测验、期末考试等形式完成,这样的方式很多时候并不能反映出学生深层次的一些认知,尤其是观念和思维层面的,而这正是我们教学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亟待提升。比如,能想出来或做出来,但是却表达不清楚,而且学生对于提升表达能力的训练不够主动积极。

另外,在2019级管理学基础第五讲的授课中,首次采用了翻转课堂的形式,分小组进行讨论。同时,还融合了一些创新方法的实际运用,尝试了专创融合的教学。具体做法是:将课程要讨论的案例在课前发给学生;课上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人先写出自己的答题思路,之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传阅,并将与自己不同的答题思路进行摘录;然后小组讨论进行提炼,并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小组观点陈述;最后,教师对各组表现进行总结点评,进而引出对应知识点,并做进一步讲解。这样不仅将课堂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而且还将头脑风暴、365工作法、集体讨论、主题陈述等方式融入了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每位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中,通过学生间思想火花的碰撞,培养学生对他人观点的关注与思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说服能力及其对集体事务的担当和责任意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发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对于与管理能力相关的测试很感兴趣,做得非常认真。可见,该专业的学生很希望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加强自我认知,授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环节,分享相关资源。

三、“理实一体化”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时间不够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体验越多、讨论发言越多,花费的时间必然越多,而难度分级的训练设计及不同情境的反复训练,无疑又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再加上对于学生表达训练的关注,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既定的教学内容有可能需要被压缩,或者有的内容无法细致展开。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面向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活动需要开展细节的研究,并结合专业的课程内容对学习活动进行精细化的研究和反复实践,不断优化,使学习活动更加高效。例如,在翻转课堂的设计上,考虑到有的小组的个别成员不写个人观点,就可以要求组长负责逐一确认每个成员是否完成个人观点的书写,这样的细节设计能起到提升参与度的作用。另一方面,面向通识能力的训练活动需要将核心素养课与专业课进行融合。例如,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可以将核心素养课中关于表达的比较通用的知识点(可以是方法、技巧、流程或注意事项等)做成“单点课”,分享给学生和专业课任课教师。学生可在需要表达的时候以此为参照来进行,专业任课教师也可以以此来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得到多次的巩固练习,并保持相对的一致性。

(二)学习成果难以固化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随着学习内容的进行,前面学过的知识会遗忘。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需要再次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的情况,这也充分地反映出成人学生学习成果难以固化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不能将学习成果固化成自己的思维习惯或行为方式,更加难以确定。

针对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多练、多用。而这种办法实施的制约条件是成人学生学习的功利性,以及课堂外的应用场景少。所以,还得从课程设计上去寻求解决办法。笔者认为可以从考核设计入手,结合遗忘曲线及相关研究成果,将过程考核细化。考核任务就是不断地对相应学习成果反复进行训练,而学生需要过程的积累来达成最终通过课程的目标。这样,在完成课程的同时,就可以不断将学习成果固化下来。如果能够像上述对于表达能力的训练那样,课程与课程之间配合起来,找到相关内容进行反复训练,持续的时间就可以更长,效果可能会更好。同时,也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学生微信群,进行线上“每日(周)一练”等方式的学习与讨论,辅之以一定的激励,从而促进学生多练、多用。

(三)满足不同能力层级学生的学习需求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成人学生的特点是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各有差异。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为了照顾更多的学生,采用活动难度降低或者是难度逐级提升的设计,但对于那些领悟力比较好、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学生而言,会感觉无味或者有点浪费时间。因此,如何让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都得到满足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对于这个问题,理论上合适的办法是通过对学生能力的测定,对学生进行分班,然后进行分层次教学。但由于各班人数本身就不多,这种分班分层次教学实施的机会也很渺茫。如果只是照顾大多数,按大多数学生的能力层级来设计教学活动,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如果在课堂上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也似乎带有了某种意义上的“歧视”,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让学生觉得不公平。要改善这种状况,笔者的初步设想是建立一个学生组织,把那些学习意愿强、学习能力好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专业拓展的学习训练。这个组织由学生自己来管理,学习训练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来决定,甚至可以拿学生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来进行集体研讨,专业教师只做引导和辅导,这样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满足“因材施教”。

(四)撬动学生学习内因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们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学习主观意愿强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主动思考,因此,学习效果就会好,知识迁移能力通过训练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提升;而主观上比较被动的学生就会表现差一些。因此,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教学改革,还是要真正找到学生学习的内因,进而去找到合适的能够撬动内因的外部动力,再配合相应的设计来提升教学效果。

在近几年参与案例设计与分析大赛、中英“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经历给了笔者一个特别大的启发,那就是有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实是需要一个契机来激发的,而比赛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想赢的心理。为了赢,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意愿以及行动。这样在备赛、比赛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自身能力,也加强了自我认知。此外,笔者曾在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课程的最后一次课上,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案例分享展示,最后呈现出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不错。很显然,分享展示的形式要比只提交一个案例分析作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为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在台上展示出最好的自己。因此,在教学中,从心理层面对学生加以深入研究,找到撬动内因的外部因素,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课题。

猜你喜欢
理实理实一体化案例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医学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新路径的探讨与实施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农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困惑及探讨
计算机网络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胶囊剂的制备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汽车营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电子商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