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创新

2021-12-02 22:28江苏省扬中市崇德小学陈凤梅
青年心理 2021年22期
关键词:乐曲情境情感

江苏省扬中市崇德小学 陈凤梅

欣赏教学是指以音乐作品为欣赏对象,利用聆听的方式以及其他各种音乐呈现形式来让听者领悟到音乐的内涵,以此得到愉快体验的一种审美教学活动。欣赏教学在小学音乐学科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欣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一、剖析教学内容,深化音乐感知

心理学中有如下观点:动态刺激的强度高于静态刺激,才会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通俗来说,对学生而言,感知通道开放得越多就越好,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如今很多的音乐欣赏课都是为了“欣赏”而“欣赏”,不注重学生的具体感知,仅仅停留在欣赏表面,而没有为学生展示鲜活的教学内容,学生根本没有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却对学生放任自流,这样的欣赏教学课对学生毫无意义。

教授“爱的旋律”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对《爱的祝愿》这首小提琴独奏曲进行欣赏。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聆听,讨论乐曲的情感,指定学生进行回答。很多学生形容这首乐曲感人、美好、优雅。随后,教师对该曲进行剖析,将乐曲分为几个部分进行欣赏,分别对这几个部分进行剖析。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曲谱,并且在旁边画出图形来模拟旋律,引导学生关注旋律的变化,将各个部分之间进行对比,来解读其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呈现音乐旋律。学生带着教师的提示认真聆听乐曲,着重欣赏旋律的变化,同时,结合教师在黑板上的图形进行肢体动作。在重复的聆听中,学生逐渐体会到乐曲中首先是深情的旋律,像爱人的情话;在第二部分,乐曲转为G 大调,掺入了一丝哀愁的情调;接着,通过泛音过渡到第一段,尾声蕴含着复杂情绪,又回到了爱人的深情表白。学生深深感受到乐曲的情感变化,体会到乐曲的情绪,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中,取得了极大的满足感。

教师为学生剖析教学内容,将乐曲分段细细品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感知音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减少静态形式的教学内容,增加动态形式的教学内容。比如说,音乐欣赏可以将视听相结合,在视觉上利用图形、文字等,直观地展现抽象的知识,给予学生多种感官刺激。

二、渗透生活情境,激发音乐灵感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将生活中的要素渗透到音乐课中,设置丰富的音乐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对于音乐欣赏课,应主要创设感官类情境,目的是加深学生的体验。小学生尚处于抽象思维较弱的阶段,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是最为合适的。并且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提出欣赏的任务要求,不能形成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而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欣赏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

渗透生活情境,对学生形成更直接激发,其欣赏认知会更为鲜活,教师需要做出理性引导,利用生活情境做对应调度。欣赏《我爱我的家乡》一曲时,教师播放了提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以这首歌曲为伴奏音乐,展示了国内各种景观的图片,例如,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长城等。教师举办了问答比赛,教师形容景观的特征,学生来猜测是哪个景观。学生和教师相谈甚欢,气氛非常轻松愉悦。每位学生都沉浸在对优美景观的畅想和向往之中。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聆听歌曲,并且不断打拍子,让学生在聆听中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最后,教师让学生共同讨论,在《我爱我的家乡》的伴奏下,谈谈自己的家乡,以及对家乡的美好展望。学生互相交流,对祖国和家乡的情感更深,以更饱满的情绪展开接下来的学唱环节,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师利用现代科技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开展想象、投入情绪,激发了学生的音乐灵感,提升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意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正确的欣赏方法,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的音乐认知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的阶段,并且能独立地对作品展开欣赏。

三、鼓励感性表达,强化音乐通感

欣赏音乐和情感体验相连,从聆听音乐出发,慢慢深入情感体验和想象,进而达到感悟音乐内涵的思想境界,产生听者与音乐之间的情感共鸣。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学生进行感性表达,通过感官之间的互相沟通、交集,强化学生的音乐通感。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鼓励方式是重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语言、歌唱、肢体动作等方式来鼓励感性表达,让学生形成对音乐作品的多角度理解。在进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一曲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初听歌曲,获得对歌曲的大致印象后,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很多学生表示,这首曲子给人感觉很悲伤。教师组织学生再听歌曲,将歌曲分为三个段落,三个段落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情绪。学生分别欣赏三个段落,再谈谈自己对该段落情绪的理解。有很多学生欲言又止,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猜测,害怕猜测错误。教师看透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就算猜测错了也不要紧,每个人的想法本就不同,而音乐也没有固定的答案。听言,学生终于肯发言,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提醒,帮助学生分析乐曲的情感。最后,教师总结所有学生的发言,该乐曲是经历过旧时代的妈妈,在和平年代到来后,对自己的孩子讲故事,回忆自己的穷苦日子,让孩子明白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学生都发出感叹,认为现在的生活十分美好,要积极向上地生活,不能被一点挫折就打败,都形成了积极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全程都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讨论,引导学生逐渐深入歌曲感情,将多种感官感受与个人强烈的情感相结合,达到强化音乐通感的教学效果。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做感性表达,成为其音乐鉴赏认知成长的重要助力支持。教师要注意强化学生音乐鉴赏认知,学生对音乐的感觉呈现差异性,教师有针对性地做出评价和指导,能够产生丰富的学习动力。

四、健全评价机制,焕发音乐活力

欣赏教学相比于歌唱、演奏教学,是较为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健全评价机制,抓住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的时机,明确正向评价和负向评价的界限,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焕发音乐的活力。

健全评价制度,可以焕发学生音乐感知活力,也能够带来学科认知成长契机,教师需要有创新设计和组织的意识,对学生学习感知体验做科学评估。学习《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一曲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相类似的有关母亲的歌曲,再进行本曲的欣赏。随后,教师组织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便于深入体会感情。教师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歌词来进行自由的表演。有学生主动举手表演,该学生扮演“妈妈”的角色,跟随着歌曲,模仿妈妈在厨房烧菜、做家务,然后用肢体动作表现旋律,呈现了一场生动活泼的表演。教师示意其他学生都鼓掌和欢呼,对这名学生的表演表示认可,并且对其进行了直接的夸赞,还鼓励其他学生也通过表演来表达感情。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甚至还有几名学生组成小组,来联合表演这首歌曲。通过表演,每位学生都对妈妈表达了思念和喜爱之情,借肢体语言来表现感情,气氛十分欢愉。教师以表演的形式来拓展学生的歌曲欣赏深度,并且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用语言表达直接的夸赞和鼓励,鼓动全体学生都利用表演来抒发情绪,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用表演诉说对妈妈的尊敬和喜爱,使得音乐课堂更加充满激情和活动。

教师在进行激励性评价时,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是语言评价,也是最为直接的评价方式,不过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二是表情评价,教师的情绪会牵动学生的感知,教师要保持和蔼可亲的教态来进行教学,用表情来鼓动学生;三是适当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当学生产生表现欲望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引导更多的学生释放表现欲望,能使得学生更加投入。

小学音乐课程的欣赏教学,绝不是单纯的聆听音乐,而是让学生在欣赏中不断完善音乐基础知识、提升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和音乐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教学,丰富学生在欣赏教学中的感知体验,便于更快更好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小学音乐鉴赏不能追求更强的专业性,教师从直观角度做引导,能够对学生形成更多教学激发和调度,让学生主动建立鉴赏认知基础。

猜你喜欢
乐曲情境情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父与子
台上
悲伤的乐曲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