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养蚕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2021-12-02 22:28北京市顺义区裕龙幼儿园安春敏
青年心理 2021年22期
关键词:蚕卵养蚕蚕宝宝

北京市顺义区裕龙幼儿园 安春敏

《3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前期经验和《指南》精神,我们以养蚕实践活动为内容,从以下三方面激发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一、创设氛围“等”发现,激发探究兴趣

大班幼儿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积极的探索态度,因此,我通过创设氛围等待幼儿发现。

初春的一天,班上被我请来了一小撮儿不速之客——“蚕卵”。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我并没有开门见山告诉孩子们这些神秘访客的身份。而是默默等待,等待那个第一个听见“花开”声音的孩子!

接连几天过去了,又黑又小的蚕卵乖乖如躺在玩具柜上,似乎并没有引起孩子们足够的重视,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有几名幼儿朝它走了过去,但是孩子们看了看就没有再理会,正在我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引起孩子们对蚕卵的关注时,一天早晨,悦悦发现了蚕卵的存在,她马上大声地说:“安老师,这是什么?”我对着所有小朋友说:“有谁知道吗,可以告诉悦悦。”他们小声地猜测着:“这是哪儿来的?那么一堆……”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知道了这是蚕卵,以后会变成蚕,小朋友家里盖的蚕丝被就是它吐丝做成的。

孩子们眼里似有疑惑,当蚕宝宝诞生,它们成功地吸引了孩子们沉寂已久的注意力,他们好奇极了!

可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还要去筛选一些有科学价值的活动,从而使幼儿产生探索的兴趣。

二、搭建平台“促”探索,体验探究过程

激发了兴趣后,教师还要利用各种方式顺势引导幼儿一步步走向科学探索研究,那究竟如何实践呢?我们搭建了四个平台,支持幼儿体验探究过程。

(一)以喂食问题引导幼儿辨析植物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一部分的蚕卵都变成了黑黑小小的蚕,当我把纸拿到幼儿身边给他们看的时候,他们一个劲地问我:“蚕宝宝这么小,我们应该给它们吃些什么呢?它们会不会也挑食呢?”

对于“蚕”这种动物他们是一无所知的,而对于它们的口粮是什么,那更是无从可知了。于是我让孩子们收集蚕宝宝可能喜欢的食物。第二天,大多数小朋友找到了刚刚露芽的桑叶,通过喂养,他们发现有些菜叶子蚕宝宝还是能够吃一点的,还有些幼儿拿来了蔬菜、水果和主食等东西,他们发现:蚕宝宝最喜欢吃桑叶,其次喜欢吃白菜头、莴苣叶,但是不喜欢吃主食和水果。

由于天气变暖得比较早,蚕宝宝比预期出来的早,周边的桑叶都被我采摘殆尽了,蚕宝宝马上就要断口粮了,难题再一次席卷而来。正当我愁眉不展地盯着这群嗷嗷待哺的蚕宝宝时,被悄悄来到我身边的菲菲发现了:“明天我来带桑叶,我爷爷说潮白河边有桑叶,下学后就和爷爷去采摘,拿给咱们的蚕宝宝吃。”第二天,菲菲的袋子里装着嫩嫩的浅绿色的桑叶。有了菲菲的带头引领,其余的幼儿也相继加入了为蚕宝宝筹备口粮的大军。幼儿园周边哪儿能找到桑树?小区里有几棵桑树?哪些桑树的叶子是带花边的?哪些桑树的叶子比较圆滑?蚕宝宝喜欢吃什么样的桑叶?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了。

通过对蚕宝宝食物的探究,孩子们的兴趣又增加了几分,有些小朋友会不时地到自然角侦察一番,经常会三五一伙地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对着蚕宝宝进行着议论。

(二)消除幼儿恐惧心理,让其触摸生命

每天我都会为蚕宝宝喂食桑叶、清理它们的家。而我每天的这一举动,也成功地让一些“好奇宝宝”开始向我靠拢,慢慢地开始和我一起为蚕宝宝服务了。

区域活动开始了,我正为蚕宝宝更换新鲜的桑叶,打扫着它们的居住环境,却吸引了很多幼儿的参与。李宇晨说:“蚕宝宝会咬你吗?”我尝试把手里的蚕宝宝伸到她面前说:“你可以摸摸看啊。”她马上把手背到身后拒绝,我继续整理,她却继续观察着。宇晨对触摸蚕宝宝的想法更加强烈了。她用手指拉了拉我的衣角,低着头小声地说:“我想让蚕宝宝在我的手心里待一会儿。”“好啊,你做好准备了吗?”她听后点点头。虽然第一反应是缩了一下手指,但还是平稳地把它托在手中,微笑着,原来蚕宝宝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三)照顾幼蚕让幼儿理解父母的不易

每天清晨来园,孩子们都会聚集到饲养区进行观察,给蚕宝宝喂食、清扫。但是因为蚕数量太多,加上它们的体积不断增大,蚕宝宝的家已经由一个变成了很多个,周末需要拿回家照顾。可谁来照顾呢?当我和幼儿们说起这个问题时,只有几个幼儿举手愿意领养蚕宝宝和它一起回家过周末。这个结果让我很吃惊,平时那么喜欢蚕宝宝,为什么到领养、照顾的时候却反映平平呢?

为此,我特意组织一次谈话活动,这才了解到孩子们的小心思。菲菲说:“我周末要去学舞蹈。”墨文说:“我妈妈不喜欢蚕。”……孩子们把各自的想法说给我听,第一次的蚕宝宝照顾人选虽然只有悦悦、刘俊琦和魏靖轩三个人,但周一来园,正当三人聚在一起分享摘桑叶和养蚕的经验时,其他幼儿也纷纷好奇地凑过来,他们通过手心手背、剪刀石头布等方法,决定出下一周的领养者,最后发展到排起了领养时间表,每周6 人,每到周末全部幼儿轮流领养回家照顾蚕宝宝。

(四)在养蚕的实践中渗透生命教育

轮流几周后,发生了一件严重的事,蚕宝宝突然吃不下东西,一动不动地躺在窝里,等到中午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蚕宝宝都是这个状态。孩子们发现之后非常着急,悦悦突然大喊起来:“安老师,你快来看看,咱们的蚕宝宝怎么变成黑色的了,还变小了,它不动了,是死了吗? ”悦悦的话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聚集到蚕宝宝身边,孩子们七嘴八舌开始了自己的猜测。经过分析,最后推断出:蚕宝宝可能吃了有毒的桑叶。接下来,孩子们结合自身经验想办法:不在小区里面摘桑叶,可以去河边摘,把桑叶洗洗再给蚕宝宝吃……

对于死亡的蚕宝宝又该怎么做呢?豆豆说:“扔到垃圾桶吧。”子骥说:“不要,我不想让蚕宝宝在那么脏的地方。”刘俊琦说:“我去世的时候,就埋在了土里。”刘俊琦的话引起了孩子们的共情,他们又纷纷说起了关于死亡的记忆,最后决定把蚕宝宝埋葬掉。

养蚕的实践活动到现在,教师通过一些启发性语言,为幼儿创设观察、实践、思考的平台,使他们亲身感知、体验操作的全过程。

三、有效引导“助”化蝶,发展探究能力

有了前车之鉴,孩子们照顾蚕宝宝更加细心了,桑叶在哪儿找?需不需要清洗?吃前晾干了没?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成了他们关心的问题。

在孩子们的精心养育下,蚕宝宝开始吐丝结茧了,当第一个白色的蚕茧出现时,他们无比兴奋。新问题又产生了。蚕宝宝在蚕茧里干什么呢?

过渡时间,我发现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小声讨论着,我好奇地悄悄凑到他们的身边倾听。“我觉得蚕宝宝是在睡觉。”“不会的,它们在蚕茧里不吃不喝的,不会死了吧!”这一想法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赞同。第二天,轩轩很早就来到了幼儿园,兴奋地拿起手里的纸对着我说:“安老师!我知道蚕宝宝在蚕茧里干什么了,它变成了蚕蛹!”看着孩子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我忽然觉得破茧的一刻就要来临了。

“你们想不想看看真实的蚕蛹呢?”这一问题又引来了孩子们的探究,他们找来了剪刀和壁纸刀,蚕茧被打开了!“啊,蚕蛹身体好软啊!”“真神奇呀!”……眼中带光的孩子们拍手欢呼!

总之,养蚕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看似结束,实则逐步走向深入。孩子们的问题一直源源不断,探究能力在教师一步步支架下逐步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创设各种能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的平台去支持他们享受探究的过程,支持幼儿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获答案中发展探究能力,从而破茧化蝶般成长!

猜你喜欢
蚕卵养蚕蚕宝宝
养蚕消毒防病的不良习惯及应对
养蚕不易
高温蒸汽对蚕卵微粒子病感染防治的研究探索
孵化蚕卵
蚕宝宝的后代
蚕宝宝
嫘祖养蚕的故事
蚕宝宝流浪记
蚕宝宝流浪记
养蚕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