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及其路径研究

2021-12-02 09:08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7期
关键词:农民传统农村

邹 庆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48)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思想保证。只有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才能根本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整个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乡村文化振兴有全方位的认识,才能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建设和谐美丽的乡村。

1 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

1.1 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

乡村文化振兴,就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1]

建设美丽乡村要以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为价值引领,也有助于倡导绿色生活和生产方式,实现有效的乡村治理;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都是引领乡村优良风气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也要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展出创新、协调的新型乡村文化,来满足广大农民的多样化需求。把乡村文化振兴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

1.2 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必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2]他还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3]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需要也得到了满足,那么如何满足其精神需求,来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以及提高乡村的文明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农民因为缺少对知识的补充,无法在工作中找到适合的位置,无法在精神上找到安顿之处。这些必然会导致乡村文化发展滞后,阻碍农村现代化进程。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农民对文化需求也有了相对的认识。人们不再满足于读书看报、看电视或是听广播等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的文化活动,而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和更加多样化的文化生活了。

1.3 乡村文化振兴是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石,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文化决定农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农民的行为取向,构成了农民的行为准则,同时决定着农村社会的伦理取向,农民的安居乐业以及农村的和谐稳定都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构建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社会,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保障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农村空心化、农村居民自身文化素养不足以及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失衡这几个方面。

2.1 农村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大多数农村居民开始往城市转移,尤其是农村青壮年通过读书或者打工等形式涌入城市,而留守乡村更多的是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弱妇幼,其很难肩负起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任,而使农村“空心化”现象更为严重,导致乡村文化传承不畅。当很多城市务工人员重返农村生活时,也会将城市的价值观念带回乡村,对村民的传统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以往的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慢慢淡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传统乡村文化发展。由于传统观念等各种条件的制约,许多农民很难改变旧有的文化习惯,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在观念上存在短视性和偏见。

2.2 农村居民自身文化素养浅薄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是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是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包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农民到现代农民的转化。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增强其阅读知识储备,否则农民现代化是不完全的。农村的阅读知识贫困群体主要有两类:一是偶尔阅读的,这类人群较少,其中有的对阅读知识一知半解;另一类是完全不阅读的,这个占大部分,对阅读知识几乎一无所知,甚至根本没兴趣。老人、妇女和学龄前儿童这类群体已经成为了文化生活的弱势群体,尤其是留守老人,受到视听能力弱以及文化水平低等制约,也不大适应新时代的一些文体活动;妇女的家庭负担比较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获得电视文化和手机文化的趣味;学龄前儿童玩手机和看电视受到了家长的限制,也只能玩玩传统的游戏,文化生活单一乏味,小孩的好奇天性受到了压制。而其他的群体进行文化娱乐场所也局限在附近的邻居家或亲朋好友家,去参加公共文化活动或是参加集体性活动的农民少之又少,文化活动十分匮乏。

2.3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失衡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热潮之下,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呈现了大投入和大发展的局面,但是总体来看,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有些地区为了表面上完成建设任务,添加些桌椅、电脑以及书报就成了文化站,在推广宣传、组织安排、制度管理等方面未得到重视,文化基础设施还存在着设备被人挪用和人员被调离等现象;甚至还造成了公共文化基础服务设施供给不足与资源闲置并存的尴尬局面。还有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农村地区依然表现出单一保守的局面,农民的产业潜力并没有被完全激发,文化产品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现代的价值理念对农村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文化价值没有随着经济发展与时俱进,导致了乡村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而当地政府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不足以及支持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乡村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乡村文化振兴发展出路

加快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等。

3.1 传承和弘扬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

要点燃乡村文化的火种,就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观念,尊重当地的民俗风情。一方面可以采用宣传栏、手册和海报等传播形式,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村民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体系,激活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动员农民组织参与节日民俗活动,尊重农民的意愿,积极引导其发挥特长,使活动有序规范地进行开展,来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最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存在着一些糟粕,对于这些糟粕,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4]。对有借鉴价值的乡村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补充并加以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使之与当代文化有机结合,永葆乡村传统文化之生命力。

3.2 提升农村的阅读知识水平

图书馆是为阅读知识贫困群体而诞生,帮助他们打开了解阅读的大门,提供常年下乡服务以及无偿解决农民的阅读问题,这几乎是任何服务机构所无法取代的。首先,要积极地争取上级领导机构的重视,得到地方组织支持。下乡为农民解决阅读问题,不一定都能得到很好配合。农村基层组织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来看,各级领导组织大大小小工作都需得到落实,任务繁重,村里很容易忽略图书馆服务,甚至把它当作负担。所以图书馆需要政府部门的帮助以及地方党委的宣传,来充分地向其展示其服务的内容形式、目的和意义,并且虚心接受建议及意见。其次,图书馆与宣传部门要厘清职责,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发挥上级部门的领导和协调作用,激发机构的服务效能,集中智慧和力量破解农民阅读知识贫困,提高农民阅读境界。最后,图书馆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效能,通过丰富多样的服务活动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对于一些学习知识难度较大的人群,通过通俗易懂的宣教活动帮助他们了解知识,提高阅读认知度,从而可以感知阅读,再去参与其中;还可以采取预约式或者定制式等服务手段,来农民家中展开服务,从体验到认识,再体验到再认识这样的过程中理解深化阅读知识,同时也可以保证阅读知识扶贫成效。

3.3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

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也可以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地构建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文化惠民和文化乐民为目标,使文化建设更加接地气,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一些废弃的中小学进行重新整合并加以利用,再加上政府的资金支持,把它改造成教育服务中心或是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对农村的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还可以利用节假日活动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体活动,增强广大农民参加活动的热情。此外还要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积极引导更多的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乡村;努力打造富有特色文化的新时代乡村,各地要加强对文物古迹和古镇村落等优秀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收集并整理民间技艺等文化资源,积极鼓励农民学习和传承当地的手艺、歌舞、画作等,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上大步前进。

4 结语

总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认清文化建设的紧迫性,面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立足乡村振兴实际,强化措施,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农民传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耕牛和农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农民
新农村 新一辈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