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社会工作介入

2021-12-02 14:24郭雪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工作留守儿童

郭雪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在诸多心理健康问题中,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性格孤僻不合群等特点尤为显著,因此,社会工作的介入是非常重要且很有必要的。笔者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介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予以介入,从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工作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从而给孩子更加优越的成长环境而选择离开农村,走进城市。但是,现实的经济条件以及居住环境,让他们无法带着孩子一起进城生活,被迫选择将孩子留给农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戚来照顾,而这些孩子就成为了“留守儿童”。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各种各样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孩子的良师益友,也是孩子的支持者,所以,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而在农村,父母却在孩子最需要关爱教育的关键时期外出务工,这难免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在我国,部分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探究,研究成果如下:刘正奎等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状态焦虑水平上明显要高于非留守儿童;胡愈琪指出我国留守儿童出现了焦虑、自卑闭锁以及对父母产生怨恨和情感隔膜等心理健康问题;陈晓玲指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性格缺陷、心理障碍。

父母角色的空缺给留守儿童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这将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都应该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更加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包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自信心不足。留守儿童长期同父母之外的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而缺少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鼓励和支持,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于处于认知逐渐形成期的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在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的情况下,当儿童面临遇到难题不知如何解决、面对选择难以抉择等诸多难题时,他们会一次次因此而陷入焦虑,局促不安,不知所措。在他们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帮助、支持和鼓励时,只能选择求助于其他亲属或者自己判断是非对错。如果结果不理想,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自信心下降,还有可能会让他们错失很多自我表达、自我展示的机会,这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都会造成影响。

此外,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当父母缺席亲子活动、家长会等需要父母参与的活动时,孩子会感知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差异和不同,甚至会将同学间正常的眼神交流视为异样的眼光,会觉得自己处在一个不幸福的成长环境下,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减少对此类活动的参与热情,对周围事物持以漠视的态度。

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大多交由老人监管,隔代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极端教育现象严重,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儿童极易产生抵抗或者消极态度,这也是儿童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之一。

(二)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弱

留守儿童在掩饰性和内外向上,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有显著性差异,所以,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和积极性方面会有所不同。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的形成,留守儿童会表现出对人冷漠、缺乏安全感、缺乏对人的最基本的信任的特点,与人相处时给周围人一种不好接近、不合群的感觉。这或许只是他们用来掩饰自己内心自卑的方式,没有将真正的自己展现给外界。另一方面,在儿童这个年龄阶段,没有倾诉和交谈的对象,他会渴望结交新朋友,希望获得朋友的喜爱、支持和鼓励,有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孩子会表现得过于迫切,却忽视了对方的态度,从而被同辈群体疏远或冷落。

(三)自控能力差、缺乏安全感

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空缺给儿童带来的不安全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对周围提高戒备,产生敌意,可能会表现出对长辈的教育置之不理、反感或无视老师的批评、对非留守儿童的厌恶等心理特征。同时,家庭监管缺位、再加上没有得到父母的有效引导,这都会促使儿童学习兴趣下降、自制能力变差、脾气暴躁,从而做出打架斗殴、厌学逃课等不符合自身年龄和学生身份的行为。无论是缺乏安全感,还是道德意识薄弱、自控能力差,都间接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

三、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介入

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由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个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系统是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理论包括四个层次:以案主个人为主体的围观系统、与个人相关的周围的小环境为中观系统,以及比小环境更大范围的宏观系统。因此,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介入,就需要从其所处的生态系统来进行干预。

(一)微观生态系统层面

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中,个案工作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可作为介入留守儿童的专业工作方法,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

1.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支持或情感疏导,以达到个人与社会的良好适应状态。个案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者以社会工作理论为基础,运用专业知识,将个人或家庭作为服务对象,通过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互动,为他们提供物质支持或精神安慰,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与周围环境和他人的互动达到和谐状态。

将留守儿童自身作为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要针对留守儿童的个性和需求,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运用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遵守重视、接纳等原则,进而取得孩子们的信任,进而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在会谈中,对于案主提出的疑问,给予中肯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意见;当留守儿童对自身的处事方式和态度存在疑问时,社会工作者要选择性的进行自我披露,从而使他们借鉴别人的经验来作为处理自己问题的一些参考;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社会工作者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之后,给出客观、建设性的意见,而这些意见的提出,一定是与案主以商议的方式给到的。此外,一定要调动留守儿童的积极性,说明他们是有能力克服困难,也是很有潜力的,幫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向的自我认知。

2.小组工作方法

对小组工作的定义包括:团体活动或经验、一种过程、一种方法和手段。小组工作方法也就是社会工作者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将具有共同目标或需求的服务对象集中在一起,通过互动和交流,使小组成员获得经验,促使其主动做出改变。

在小组工作方法中,成长小组工作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弱这一心理障碍。成长小组工作模式的开展,能够为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安全的氛围,让他们通过表达、倾听和互动来探索自己的不合理情绪,同时,给了他们与其他同辈群体交流的机会,然后再运用学到的经验慢慢消化掉这些不良情绪。在交流中还要不断的进行自我肯定和反思,肯定自己的优势,反思自身的不足,从而主动做出改变。这样,留守儿童不但在小组活动中体验到助人的幸福感,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信任感和归属感。

(二)中观生态系统层面

1.家庭

家庭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它可以作为自己倾诉烦恼,不用去刻意可以掩饰,能够展现真实的自己的最佳场所,当然,家庭成员也是留守儿童心理治疗的最佳介入对象。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隔代抚养可以说是是相当普遍了。曹加平认为隔代抚养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留守儿童长期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两代人在生活环境、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学习方面,老人的力不从心对孩子的求知欲望是一种打击,好奇心被现实打破,换来的只能是退缩和放弃。从道德教育方面来看,隔代教育会存在老人对孩子无时无刻都在监管、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经常拒绝孩子等各种弊端,这些弊端难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社会工作者从留守儿童的家庭入手,会对他们的心理治疗起到辅助性作用。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情感的满足是其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父母亲情是所有情感中最不可替代的,提高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爱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工作者可以以个案工作的方式同其父母进行交谈,让父母了解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创伤,从而使得父母对孩子多加留意,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李永鑫等人也曾提出父母最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者将其带在身边抚养。事实证明,父母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应该尽可能的用可实际操作的方式去给到孩子更多的爱和安慰。

2.学校

在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之外,学校也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社会工作者就可以从学校方面进行介入,充分链接并利用学校资源。

社会工作者可以和校方进行沟通,从学校教育方面着手,以达到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例如,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并根据他们的个性和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指导与服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以便观察留守儿童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再考虑相应的应对策略;建设心理咨询中心,为孩子们提供心理疏导的空间。此外,课堂也可以作为留守儿童思维方式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媒介。

授课教师也应该作为介入的重点,他们和留守儿童相处的时间是相当长的,也是可以察觉到留守儿童心理和行动正常与否的直接观察者。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教师在课上或者课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必要时,给予他们关爱和陪伴。为了避免教师面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不知所措时,也可以向教师们普及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除了以上所谈及到的从学校教育、课堂教育以及教师介入外,还可以从学校文化方面展开,有效通过开展趣味运动会,成立兴趣小组等发展“第二课堂”的方式来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为他们提供娱乐的平台,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和创新。

3.社区

在农村地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会相对比较频繁,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座谈会或组织会议的方式,让农村社区领导及党支部认识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整合社区资源,开展丰富的符合儿童个性特点的活动,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周围人带来的快乐和温暖。

(三)文化、政策等宏观生态系统层面

目前,我国法律很少涉及到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可见,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是有待完善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担当政策影响者的角色,推动有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政策的制定。社会工作者可以担当倡导者的角色,对农村地区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的倡导,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环境;对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政策的倡导。

总之,从生态系统理论来看,个体与其所处的各层系统之间是交互作用的,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相关的各个层面都会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个体问题的解决可以从其所处的各层系统介入,即从留守儿童所处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生态系统来展开全方位的治疗和干预。

參考文献

[1]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王晔.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2]胡愈琪.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J].运动与健康,2008.

[3]陈晓琴.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工作留守儿童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高校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