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中的“古风”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初探

2021-12-03 03:15兰州五十三中学吕兆瑞
家长 2021年20期
关键词:古风流行音乐古诗词

□兰州五十三中学 吕兆瑞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大势所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另外,孔子也说过:“兴于诗,利于礼,成于乐。”所以,不仅是语文,音乐的教育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再加上流行音乐中的“古风”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将“古风”音乐与古诗词教学进行融合,恰恰促进了语文与音乐学科之间的综合,使两门学科共同作用于学生,让学生逐渐在“诗”与“歌”中获得更多美的体验。

一、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诵读诗词缺乏积极性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还停留在课本上有什么就学什么,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传统学习模式中。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机械地读和背,往往难以理解诗词的音韵之美和文化内涵。读得快,记得快,忘得也快,往往上学期学过的诗词,下学期就不记得了。在考试中,名句默写题中出现错别字、词句颠倒、张冠李戴的现象。

(二)教师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待改善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会固定化地布置预习性作业:查找诗词的创作背景,查阅作者资料等。而因为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习惯有差异,所以很多学生查阅资料的作业只完成在作业本上,并没有理解记忆。课堂上,在较短的教学时间里,尽管教师讲得神采飞扬,但学生很难对诗词产生共情。在之前的诗词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诗词产生兴趣,加深印象,我往往在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上下足功夫,给学生讲许多关于诗人的逸闻趣事,能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作品的了解更全面、具体了,背诵也能够轻松一些,可是学生不会在课堂以外的时间主动背诵古诗词,因此仍然不能形成长期记忆。

二、流行音乐中的“古风”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想要将流行音乐中含有古诗词的歌曲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融合起来的想法,源于我一次偶然的听歌机会。听到琵琶、古筝等中国传统乐器的袅袅余音中娓娓道来的古诗词,我想起了在一次课前五分钟的“今日留痕”中,有一个学生没有提前准备演讲内容,按照惯例,该由他表演一个节目。这个男生走上讲台,略带羞涩地为大家演唱了一首《琵琶行》。在带有古风元素的流行音乐中,他完整地演唱出了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所有词句。我对他大为赞赏的同时,就想起了我们在上学时,学到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李煜《相见欢》时,也总是通过邓丽君的歌曲唱出来,似乎这样记词特别快。我们常常调侃学生背课文磕磕巴巴,非常吃力,可是记起歌词来却又快又准。在日常教学中,我设想,倘若将诗词唱出来,那么学生记忆起来会不会轻松许多?就在这个设想萌发之际,2018年央视推出一档节目——《经典咏流传》,其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不仅唤起了每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学习古诗词的美好记忆,还深度挖掘了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了文化背景、解读了思想价值,阐释了人文情怀,树立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学生们最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流行音乐!而古风音乐归属于流行音乐。大致特点为: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曲调唯美、歌词宛如诗词歌赋,古典雅致。流行音乐中的古风音乐算是小众音乐,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这种充满浓郁中国风的音乐。而学生接触古风音乐,恰恰也是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流行音乐帮助古诗词从遥远的时代走进了现代社会,在古诗词教学方面,教师是不是也可以借助流行音乐中的古风音乐,让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古诗词配乐演唱,以他们喜爱的方式对传统古诗词进行再加工,在聆听欣赏,感受诗词之美的文化输入中,再以配乐传唱的形式,将学生心中对诗词意境的体验进行输出表达呢?

(二)研究过程

首先,我通过查阅音乐网站,大致了解了目前哪些古诗词被配乐演唱,哪些流行音乐中融入了“古风”元素,哪些是对古诗词的引用或者改编。而与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相关的大致有《木兰诗》《将进酒》《送元二使安西》《关雎》《琵琶行》《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当然还远不止这些。还有一些小学或者是高中阶段所学的诗词内容也以古风音乐的形式得以传唱,比如《三字经》《明日歌》《离骚》等。这些古风音乐所涉及的古诗词,很多学生以前并没学过。如果这些诗词出现在课本当中,他们也未必理解。只不过因为古风音乐的流行、歌手的演唱、同学之间的传唱,他们在不熟悉不了解这些诗词文化背景下,已能够将歌词熟记于心。其次,我利用每周的周记随笔让学生先搜集被古风音乐改编并传唱的古诗词,并让学生先尝试着赏析。然后以组内合作的方式,利用课前五分钟的“今日留痕”让学生进行演唱,并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一个学习小组内,有成员负责制作课件,有成员负责演唱,有成员负责讲解诗词。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非常用心,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讲的是《长歌行》,他们首先演唱了歌手王源版本的《长歌行》,然后在赏析诗词的时候介绍了“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而《长歌行》就是汉乐府诗中的一首。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学生特别解释了这首诗在汉代就是配乐来演唱的,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只不过随着时代的更迭,在没有录音设备的古代,这些曲谱都亡佚了,只有文字保留下来。我们今天学习诗词,将它以流行歌曲的方式唱出来,又好听又好记,这不是和千年以前的乐府诗是一脉相承,和千年前的文人雅客做的是一样的事吗?

(三)研究反思

学生充满青春活力,他们充满着好奇心与探索欲,热衷追逐潮流,喜欢流行音乐。如果古诗词能够以鲜活丰富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就能够做到还未学习诗词,甚至在根本不明白诗句含义的情况下,就能够流利地唱诵出来。在此前提下,我们课堂上再佐之以诗词文化内涵的渗透,充分地将流行文化与古典文化融合起来,就能大大降低学生背诵的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学生说:他们小组在准备讲析郑燮的《竹石》时,配的歌曲是歌手肖战演唱的《竹石》,在家准备的过程中,由于反复地吟唱这首歌曲,连他家上幼儿园还不识字的妹妹都会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不就是于润物细无声中对古诗词文化进行了传播吗?

三、结语

通过古风音乐与古诗词教学的融合,我尝试着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引导他们正确地学习古诗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的形式了解了古诗词知识,从而提高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启迪学生思想,实现了借助诗词与千年前的文人神交共情的目的,铸就了学生坚毅、乐观、豁达的品质。虽然我的探究刚刚起步,实践时间也不长,在实施过程中,也并不是每一个小组都能课前充分准备,如有现场忘词的,有对诗词的讲解偏离主题的,还有的小组合作分工不明确,课件无法播放的。为此,我还花费了额外的课时再去补充讲解。即使存在着不完美,但这一点小小的尝试从长远来看,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母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让学生在“古风”音乐与古诗词的融合中获得精神文化、审美品位的提升。

猜你喜欢
古风流行音乐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唱片、广播——西物东渐与中国都市流行音乐的诞生
古风二首
古风两首
我爱古诗词
阿多诺流行音乐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流行音乐思考
古风三首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书评|《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为流行音乐研究树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