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要高度关注常态师德

2021-12-03 04:33班建武
中小学校长 2021年9期
关键词:崇高底线师德

□班建武

师德建设归根结底是要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在推进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树立“对象意识”,即应从广大教师师德师风的基本情况出发,并将其作为师德建设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如果师德建设不考虑绝大多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师德问题,而是仅从极少数人的突出师德问题出发来推进师德建设,那么,这将容易导致师德建设参照系的偏差,从而引发师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等诸多现实问题。

一、师德建设参照系的实践偏差

从当前师德师风建设的实际情况看,两类师德师风问题是建设的重点:一类是崇高师德,另一类则是底线师德。前者主要表现为对各种高尚师德的大力宣传倡导,后者则主要是对那些突破师德底线的言谈举止的强力谴责和严厉惩戒。可以说,当前的师德师风建设几乎都是围绕这两类现象而展开。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具备崇高师德和突破底线师德的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并不高。或者说,这两类师德只是广大教师师德修养状况的少数。以少数人的师德状况作为整个师德建设的参照系,会极大影响师德教育的效果。

第一,以崇高师德作为师德建设的参照系,在实践层面往往容易造成先进性有余而广泛性不足。崇高师德毫无疑问是教师道德中最闪烁人性光芒的动人道德,也是值得高度肯定和提倡的师德形态。但是,正因为崇高师德体现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中最美好、最理想的师德,所以它包含更多的是少数先进教师才能具备的品质。因此,对于崇高师德的建设,更多的是诉诸倡导,但不能强制。在很大程度上,崇高道德只可责己,不可责人。一旦用强制要求的方式来开展崇高师德教育,那么在实践层面,就极易导致师德建设中的道德绑架。

此外,当前在崇高师德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即具有崇高师德的教师往往被媒体和社会塑造成没有个人私利、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圣徒”形象。教师丰富的道德生活往往被窄化为一种无我的纯粹奉献。这种过于理想化甚至带有悲情化的教师道德形象虽然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给在任的教师戴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也容易使得那些有志于教师职业的准教师们望而却步。这实际上表明,教师的常态生活与这样一种崇高师德是有较大的落差的。过多强调崇高道德,也许会使潜在的教师敬而远之,这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二,过于渲染教师队伍中突破道德底线的个别“害群之马”,会在很大程度上恶化教师道德成长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媒体对教师道德形象的负面报道日益增多。在这些报道中,教师往往被描述成训诫者、敛财者、体罚者、变态狂、禽兽等形象。教师道德形象正逐渐被媒体解构并走向妖魔化。实际上,具有禽兽行为的毕竟只是教师中的个别人,但是,把“禽兽”这一称谓直接套加在教师这一社会职业上,则显得过于武断、粗暴,有失公允和社会正义。在客观上也会误导公众对教师的客观认识,引发公众对教师的普遍敌对情绪,恶化教师成长的社会环境。此外,被妖魔化的教师道德形象容易使涉世不深的学生对教师整体产生不良的印象,不利于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的正面影响。媒体对教师道德形象过多的负面报道以及不负责任的随意歪曲或夸大,会在无形之中使得与大众传媒有着密切接触的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这会削弱他们对教师应有的发自内心的敬意,这势必会动摇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他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另外,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师身份焦虑,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认同危机。

由此可见,当前的师德师风建设只抓两头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远离绝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师德常态的。实际上,崇高师德和底线师德的具体建设思路是不一样的。崇高师德更多的是倡导,而底线师德则是需要禁止。而绝大多数教师的师德是在崇高和底线之间,这部分人的师德如何建设,是当前师德研究和实践都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常态师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师德建设要想真正有效,就必须充分考虑其现实基础。也就是说,必须以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师德特点作为师德建设的基本参照系,才能最大程度地契合教师的实际,也才能将师德建设从一种外在要求真正转化为教师的自觉实践。因此,在师德建设中,不能仅仅盯着师德的两个极端,而要着力研究沉默的大多数教师的师德特点,否则就十分容易出现师德建设中的“不出错”现象,[1]即教师在师德方面更多的是抱着一种但求无错的心理,形式性地完成作为任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而不愿意承担带有“良心活”性质的教育工作。这实际上会极大地破坏教育的育人属性。因此,强调常态师德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正视大多数教师在师德方面的现实状况和内在需求,这是切实提升师德建设有效性的关键。

强调常态师德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这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从概率上来讲,学生实际接触崇高师德和底线师德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从比例的角度来看不会太高,他们日常接触到的真实师德应该是绝大多数教师的师德状态。而这些教师的日常师德本身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实际上,学生天生就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尤其是对于低学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言行举止更是具有非常突出的榜样示范作用。这就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所产生的实质性的教育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以教师的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当教师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不管教师是否愿意,他都在客观上对学生产生影响。而教师的这种影响实际上是不以教师个人是否上下班为转移,而是以学生是否在场为依据。也就是说,当教师遇到学生的时候,不管教师是否处于工作时间,他的人格都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师德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隐性德育。因为每位教师身上都承载着学生对这个世界公平与正义、责任与使命的最真实也最鲜活的价值期待。实际上,教师对学生产生的最深远、最持久的影响主要不是学识方面的,而是人格方面的。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突出主体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职业特点。[2]这表明,常态师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价值。

由此可见,加强常态师德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师德建设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则是使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得以真正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

三、常态师德建设的关键要点

加强常态师德建设,首先就需要厘清常态师德的基本形态。总体而言,常态师德一方面指的是介于崇高和底线之间的绝大多数教师的师德形态,另一方面则指向的是教师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普遍遇到的现实师德问题。前者主要指向的是常态师德的对象范围,后者则主要体现的常态师德的内容特点。因此,常态师德建设一是要考虑对象特征,二是要反映内容特点。要想把握师德对象的特征,就必须科学诊断师德现状。此外,要把握师德建设的内容特点,则必须立足教师教育教学生活实际。为此,需要着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以师德诊断作为学校师德建设的基本依据。长期以来,学校师德建设更多的是在相关政策驱动或外在社会舆论压力下进行的,没有很好地从本校教师师德实际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设计。这特别容易导致师德建设中“学非所需”问题的出现。实际上,师德建设不仅仅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事关教师专业发展、职业幸福的重要教育。这就需要师德建设一定要有对象意识,要能够将学校自身的师德建设与本校大多数教师的师德现状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取得实效。为此,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应该做的一项必要的前提性工作,就是准确判断学校大多数教师师德状况。这就离不开对本校教师的师德诊断,师德诊断的要点就在于找出广大教师师德方面具有的主要优点、存在的基本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可能原因。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去谋划学校师德建设的基本方案和行动路线。也只有在师德诊断的基础之上,学校的师德建设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

其次,以日常师德形态作为学校师德建设的突破点。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他们最不陌生的就是崇高师德和底线师德。但是,介于崇高和底线之间的师德形态,教师们对此也许相对是比较陌生的。实际上,作为日常形态的师德不同于崇高和底线师德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像二者那样有着非常明显的社会舆论效应,也不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且立竿见影的影响。但是,它却存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环境之中。比如,教师日常与学生交往的态度、教室座位的排列方式、上课时教师眼神的分配、对学生课堂问题的回应等,无不蕴含着广大教师的常态师德。如果学生在与教师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受不到自己被尊重、被友善对待;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发现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诸如举手发言这样的教育机会给了某个学生,那么,所谓的教育公平、教育公正等正面的教育价值理念将很难被学生所真正认同。因此,所谓的常态师德,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当中,主要就体现为教师能否以一种符合伦理道德的方式来组织其教育教学。而这正是每位教师在每天的工作中都会遇到的现实师德问题,只不过是我们长期以来并没有自觉地将这些问题纳入师德建设的范畴并予以重视。因此,学校师德建设要想获得质的突破,就不得不考虑日常师德这一关键问题。

最后,以师德能力提升作为学校师德建设的着力点。常态化的师德不仅存在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伦理性组织与实践当中,而且还能体现出教师现实的育人能力。[3]师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其对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可以促进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师德就不能够仅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它要转变为一种实际的教育影响力。也就是说,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不能只是对学生充满无限爱心,却无法将学生教好。这就好比一个病人去医院看病,他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得到医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而是为了将病治好。从当前很多师德建设的实践来看,其内容主要围绕精神性层面的师德而展开,相对而言较为忽视广大教师师德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对于广大教师而言,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师德教育,他们对于精神性层面的师德相对而言已经比较熟悉,但是这些闪烁教师德性光辉的品质如何转变为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能力,则是一个有待提高的关键领域。如果缺乏师德能力,就有可能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好心办坏事”,而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若干年前的“绿领巾”事件,就是一个教师“好心办坏事”的师德案例。因此,学校要着力解决当前师德建设中重观念养成轻能力提升的现实弊端,切实从广大教师师德能力提升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推进学校师德建设。

总体而言,当前师德建设要想真正有效,就必须从过去那种要么片面强调崇高,要么极端突出底线的做法回到广大教师日常真实的职业道德上,重新思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逻辑起点、现实依据和实践路径。唯有如此,我们的师德建设才能够真正走进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世界,发挥其应有的精神引领和能力提升的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崇高底线师德
关于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致良知与师德
真相与底线
底线①
女人啊,美是底线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