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评审:精益为绳 质效双升

2021-12-03 07:57吴佳男
中国医院院长 2021年24期
关键词:卫生标准医院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正确认知硬件与软件、规模与内涵之间的关系,是各级医院面对2020 版医院评审新规,在新时代努力践行的重要理念之一。

2021年12月3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四川省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21年版)》。该文件的起草说明中表示,为做好医院评审工作,指导医院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结合四川实际,遵循“标准只升不降,周期全程追踪”的原则,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制定本《实施细则》,其适用于四川省各类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可参照使用。

同在近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山东省三级医院评审办法(暂行)》和《山东省中医医院评审办法(暂行)》,旨在进一步加强山东省医院评审管理,规范评审行为,推动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2021年,除以上两地,亦有广东、重庆等省区市陆续出台了相关《办法》和《细则》。此类地方文件的出台,准确来说,分别对应的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0年12月21日、2021年10月9日先后印发的《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和《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上行下效,逐级推进。高质量语境下,评审新规正在助推各级医院重置评审应对之法,将医院管理和运营推向纵深。

评审新规提出新要求

评审标准的不断变化,对应的,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对公立医院的不同要求。

中国医院评审评价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自1989年至1998年步入第一评审周期;1998—2009年并未出台广义上的标准,但由“文明医院”和“安全医院”等评定体系替代;2011—2020年,在“2011版”标准的指导下,各医院度过了一个平稳且完整的评审周期。

业界人士认为,纵观自20世纪开始至今的数轮评审,可见相关标准的要求与中国公立医院发展的路径曲线高度重合:第一轮评审,助推了基于地方医疗需求和医院间“赶帮超”的规模化;第二轮和第三轮则在纠偏基础上,推动了医院从规模化向精细化的转型;而“2020新版”,则聚焦于“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官员的解读中,《标准》的修订围绕“医疗质量安全”这条主线,秉承“继承、发展、创新,兼顾普遍适用与专科特点”的原则,精简合并条款,推动医院评审由现场检查、主观定性、集中检查为主的评审形式转向日常监测、客观指标、现场检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向,符合当前医院管理工作需要,对于进一步促进医院践行“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努力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新《标准》在2011版的基础上,在当下医院内外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融入了更多新时代的要求和医院管理特点,更深强调依法办院,突出体现法制化、信息化、标准化的强大作用,体现出政策时代化、信息标准化、工作常态化等特征。

例如,一是增加了政府的监管力度。增加的前置条件共计25条,违反其中1条以上则不允许参与周期性的评审,直接判定延期1年;二是增加了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共有5节240项指标。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这些指标可用来监测医院日常质量的指标增多,以日常行为客观指标和定量评价为主,增强了结果的客观性,旨在引导医疗机构重视日常的质量管理;三是大幅度压缩了现场评价标准,本着“简化、优化、日常化”的修订原则,将《2011版标准》的6章66节354条压缩到了《2020版标准》的3章24节183条。

相较于2011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版还更为强调客观数据,主观评价变少。更为强调五年为一个周期的数据集成,包括抗生素、药占比、住院天数等每一个数据都成为考察新评审对象的重要数据和依据。

医院应对要有新策略

有专家表示,相较于2011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版还更为强调客观数据,主观评价变少。更为强调5年为1个周期的数据集成,包括抗生素、药占比、住院天数等每一个数据都成为考察新评审对象的重要数据和依据。

2021年初,在接受本刊主题采访时,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高级顾问、国际医疗质量与安全科学院院士刘庭芳表示,新医改实践11年以来,在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均有了明显进步之时,国家正在助推中国公立医院进一步认知并解决硬件与软件、规模与内涵之间关系。而评审新规,正是重要推动力之一。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中国医院协会原副秘书长兼评价评估部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评价评估部原副主任王吉善也认为,“新标准更接地气,内涵更丰富了。”最新版根据近年来各医院陆续开展新型技术这一态势,融入了更多的科技指标,例如对基因、微创、甚至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技术的引导。在他看来,《标准》中的这些要求,对超大型三甲医院来说,技术难度有,但不高;对更广范围的市县级医院来说,则要求明显拔高。

“有了就得分,没有就不得分。”因此王吉善建议,面对新标准,接下来一两年间,电子病历水平的提高,数据库的完善,以及高级人才的储备与培养等,是当下各有志于“升三级”或“升三甲”医院需要认真对待、紧急布局的重要课题。

为帮助参评医院“拿高分”,《标准》出台的10个月后,《细则》及时跟进。《细则》中明确:首先,参评医院各等次总得分要求和第二部分得分要求由各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确定;同时,要求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评审前,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开征询参评医院是否存在违反《标准》中要求的前置条件;此外,对《标准》现场检查部分的183条标准,逐条进行概述和解读,便于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院理解和掌握,对标准逐条拆分和细化,提升评审工作精细化程度。

“《细则》是新评审标准的配套文件,是各地开展医院评审工作和医院加强自身管理的重要依据。”在业界看来,面对新规,遵循“标准只升不降,内容只增不减”的原则,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也有一定对《细则》的“调整权限”,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备案后即可施行。

“尽管难度有增加,我们仍充满信心。”2015年,东阿县人民医院高分通过三乙评审;其后5年内,该院一直在准备升格三甲。1年前接受本刊主题采访时,该医院院长孟祥宝说这话的底气,在于医院近10年间精细化管理的砥砺实践成果。

“过程中要着力加速医院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在王吉善看来,应对新一轮三级评审以及绩效国考,乃至“高质量”,市县目标医院发展的脚步“不能停”。

猜你喜欢
卫生标准医院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政治标准是发展党员的首要标准
智取红领巾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萌萌兔医院
卫生歌
讲卫生
认一认